作者文章归档:倪金节

自2006年起,为《第一财经日报》、《上海证券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和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等媒体撰稿,文风专业犀利,一直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技术的力量。已出版作品包括《反通胀战争》(2008,海天出版社);《好泡沫还是坏泡沫》(2010,中信出版社)。

辩证看待“根本性变化”


   宏观大势·关注中美战略对话

 
  现在我们看到盖特纳对中国提出的意见,不少都带有建设性,这为中美双方在平等基础上的博弈夯实了基础。
 
  昨日,新一轮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如期在北京开启。较之前几次对话深度纠缠人民币汇率政策,本次对话美方虽然也还在要求人民币能进一步升值,但是很明显话题的焦点,已不主要限于此。
 
  为此,美国财长盖特纳在本届对话开始前,隔空喊话将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在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和银行改革方面,并吁请中国经济政策需要发生根本性变化,应更重视内需和私营部门创新,而不是出口和国有部门扩张,以实现全球经...

Read more

再来十年货币滥发?


   货币超发早已经不是新鲜话题,但近日渣打银行的一篇研究报告,还是让稍显平静的宏观经济资讯,掀起了一波不小的浪潮。

 
  确实,在十年前,恐怕最有想象力的经济学家、分析师,也无法预见到今日中国央行资产规模世界第一。而眼下中国经济所遭受到的诸多麻烦,不管是不断上涨的物价,还是让民众集体焦虑的房价泡沫,以及今日凋敝的实业环境,都与货币的持续滥发有着深度纠缠的关系。
 
  渣打银行的报告把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欧美日三大央行进行对比,得出“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已变身为中国央行,周小川不仅是中国央行的行长,还是全球的央行行长&rdquo...

Read more

央行拿什么豪赌未来


   货币超发早已不是新鲜话题,但近日渣打银行的一篇研究报告,还是让稍显平静的宏观经济资讯,掀起了一波不小的浪潮。

 
  渣打银行的报告把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与欧美日三大央行进行对比,得出“全球流动性的主要提供者已变身为中国央行,周小川不仅是中国央行的行长,还是全球的央行行长”的结论。数据显示,金融危机之后的三年,全球新增广义货币M2的规模中有48%来自中国,2011年中国新增M2的规模全球占比高达52%。随后,国内主流媒体纷纷跟进,声讨中国央行货币政策的舆论铺天盖地。
 
  实际上,中国央行资产规模“赶欧超...

Read more

中心城区就该多建公租房


  备受瞩目的公租房建设正迎来新一轮破题良机。近日,北京市规划委相关负责人也表示,五环以内可改造的存量住宅用地,将主要用于建造公共租赁住房。此前一直饱受土地供应困扰的公租房建设,在2012年伊始似乎看到了破局的可能。

  中心城区理应尽可能地多建一些公租房,北京的这一做法,值得其他地方借鉴。

  首先,如果中心城区存量住宅用地和集体建设用地,能够在近几年大面积用于建设公租房,势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加公租房的供应数量,起到平抑中心城区高昂房价的作用。

  更重要的是,公租房不同于其他保障性住房,其只是在房租价格上比市场价略低,而且自身也有一定的盈利要求。因此,公租房这一政...

Read more

卖地的癫狂:13年13万亿


  近两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遭遇了严厉的政策调控,但是并未妨碍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激进步伐。刚刚过去的2011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蹿升至3.15万亿元,而2009年这一数字为1.59万亿,两年内卖地收入就实现了翻一番,如此高速增长预示着地方政府卖地赚钱的冲动已经濒临失控。

  若把周期拉长,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至今的13年,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累计高达12.75万亿元,年均1万亿的天量土地收入,让地方政府的日子出奇的美好,同时中国土地市场也快速地实现了资产化和货币化。由此,各路利益团体一片和谐——地方官员迷恋土地财政,开发商攫取泡沫红利,投机人坐享套利差价。
...

Read more

中国式“以房养老”不靠谱


  随着人口红利窗口的即将关闭,中国社会未富先老的趋势在所难免,应对养老问题正成为政府新挑战。

  日前,南京市民政局下发《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将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南京的老人能够安度晚年。其中,开展以房养老试点备受各界关注。之前,银监会官员也曾呼吁在中国引进以房养老制度。时至今日,政府积极性固然颇高,但是尚缺乏具备操作性的方案。应该说,在厘清一系列制度磕绊之前,以房养老只能始终停留在概念层面。中国式以房养老或许不过是一次无奈的美梦。

  以房养老在国外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养老模式,也就是贷款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

Read more

税收增速趋缓并非坏事


   经济形势正在放缓,经济转型的阵痛已经不可避免;不限于税收增速的被动回落,中国应该拿出更大的勇气,实施大减税计划。

 
  高税收正严重阻碍着中国经济的正常转型,结束过往的高增长,让利于民间显得尤为迫切。新近发布的财税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税收高达2.5万亿元,同比增长10.3%。较之去年一季度高达32.4%的增速,同比回落了22.1个百分点,创出三年来最低。
 
  表面上看,这似乎预示着税收增长开始迈向常态,若考虑到目前经济急速放缓的现实,眼下的税收增长并非政策主动减税之效,而是出于经济低迷下的被动结果。
 
  一季度GDP增速...

Read more

中国式“以房养老”的现实磕绊


   随着人口红利窗口的即将关闭,中国社会未富先老的趋势在所难免,应对养老问题正成为政府新挑战。

 
  日前,南京市民政局下发《南京市老龄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其中,开展以房养老试点备受各界关注。银监会官员之前也曾呼吁引进以房养老制度。政府积极性固然颇高,但尚缺乏具备操作性的方案。应该说,在厘清一系列制度磕绊之前,以房养老只能停留在概念层面。
 
  以房养老就是贷款人将自己的产权房抵押给金融机构,以定期取得一定数额养老金,或接受老年公寓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而我国现在房屋产权只有70年,等民众年老,他们年轻时置办的房产产权也就差不多到期。
...

Read more

“泡沫疗法”只能雪上加霜


   之所以难以摆脱“泡沫疗法”,根源还是在于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未能有效激活。

 
  中国宏观调控效力正在逐步显现,但是阵痛也已经不可抗拒。一季度GDP增速急跌至8.1%,发电量、进出口形势不容乐观,也预示着二季度经济将继续陷入低增长的状态。这一切亦在意料之中,是中国经济回归正常之路必须经历的。
 
  眼下,最需要防止的是在经济放缓之际,重启货币数量扩张的短期刺激,继续货币和房地产泡沫来治疗失速的中国经济。
 
  显然,今日的经济低迷与房地产引擎渐渐熄火有密切联系,不少人呼吁限购令取消,以恢复房地产的活力为...

Read more

中国土地市场的非理性繁荣


  近两年,中国房地产市场遭遇了严厉的政策调控,但是并未妨碍地方政府以地生财的激进步伐。刚刚过去的2011年,土地出让金收入已经蹿升至3.15万亿元,而2009年这一数字为1.59万亿,两年内卖地收入就实现了翻一番,如此高速增长预示着地方政府卖地赚钱的冲动已经濒临失控。

  若把周期拉长,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至今的13年,土地出让收入总额累计高达12.75万亿元,年均1万亿的天量土地收入,让地方政府的日子出奇的美好,同时中国土地市场也快速地实现了资产化和货币化。由此,各路利益团体一片和谐——地方官员迷恋土地财政,开发商攫取泡沫红利,投机人坐享套利差价。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