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梁发芾

中国兰州记者
个性介绍:
避席畏闻文字狱,码字只为稻粱谋 "

历史上的走私具有人们意想不到的亮点


      历史上的走私具有人们意想不到的亮点

      梁发芾 2011年08月01日新快报

  “走私”好像不是一个好字眼,因为现在的刑法中,涉及走私的罪名就有十几种。“走私”,因为其非法性很可能也因此失去了道德的正当性,可不是过街老鼠?

  说起走私,人们最先想起的应该是鸦片走私。19世纪,中英贸易中,鸦片走私非常猖獗,以致围绕鸦片,满清高层曾有严禁鸦片和合法化鸦片两种意见的交锋。严禁论者认为鸦片走私造成大量白银外流,应该严厉禁止,而弛禁论者则认为应该让鸦...

Read more

以阳光财政切入民主政治


  “三公”经费预决算的公开,是一件值得称许的大事,它表明我国在民主财政的建设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政府财政预算向社会公开,本为民主政治之通例,但是,在我国财政实践中,财政预算公开的道路却极不平坦。1951年,刚建立不久的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规定“国家财政计划,国家概算、预算、决算及各种财务机密事项”是国家秘密,不但不能向社会公开,而且泄露或出卖此类信息的,要以反革命罪论罪惩处。从此之后,国家财政预决算事项的信息,作为国家秘密,严密地与社会公众隔离开来。甚至在《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废止二十年后的2009年,...

Read more

公开“三公”预算,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公开“三公”预算,仅仅是万里长征第一步

  梁发芾

  国务院原来要求,今年6月公开“三公”经费预算。现在,7月都快完了,而还有很多部门没有公开。公开的,人们的争议也非常大。

  争议归争议,我仍然认为,公开本身是一个值得称道的进步。公开得彻底不彻底是一回事,而公开本身又是一回事。公开本身就有意义,就应该得到表扬。

  本来,财政公开透明,这是不需要讲什么大道理的。你拿的是老百姓的税金,你偷偷摸摸给自己谋福利了,你有道德廉耻吗?旧社会东家请一个掌柜管理生意,掌柜能不把账目做得...

Read more

奢侈品与必需品的界限需要“与时俱进”


  近日,有关降低进口奢侈品税收的消息,引起人们争论,不但商务部和财政部有不同意见,就是社会上,人们的争论也比较激烈。

  奢侈这个词不是好字眼,“奢侈”、“浪费”总是联系在一起,而奢侈腐化更是为权贵们的通病。就是说,奢侈这个字眼的道德色彩是极其浓烈的。不过,在经济上,或者在财政税收上,可以先把这种道德色彩抛开,把奢侈品当成一种物品来看待,把奢侈消费行为当成一种消费行为来看待。

  “奢侈”本来是由“需要”来定义的。人们维持生理、生活所必需的物品,是必需品,而相反的物品,就是奢侈品...

Read more

征税的中国皇帝与借债的欧洲国王


      征税的中国皇帝与借债的欧洲国王

  2011年8月15日新快报

  梁发芾

  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借债度日是欧洲国王们的日常生活内容。这一点和咱中国大不相同。

  咱中国历史上的国王也好,皇帝也罢,一般是不借钱的,只有债台高筑的周赧王例外。除了这个周代末代国王之外,以后的国王皇帝,一般不靠借贷度日。这点其实也很好理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什么都是帝王的,他需要什么,白拿就行了,反正是自家的,谈什么借?即使不叫白拿,叫征税,那也是毫无限制的,帝王想征什么税,就可以征什么税,人们从来不会去质疑帝王...

Read more

管住政府乱借钱的手


  地方政府虽然不具有法律上的举债权,但是其举债的权力几乎可以说是无限的,其无限膨胀的债务负担甚至风险,终究要以纳税人及其子孙后代为其埋单。这是非常危险的现象。

  近日,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再次引起媒体关注。有消息说,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率为52.25%。如果按地方政府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全部转化为政府偿债责任计算,债务率为70.45%。而吉林和海南下辖部分区县,政府债务率超过100%。

  我国《预算法》第二十八条规定:“地方各级预算按照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原则编制,不列赤字。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rdquo...

Read more

控制政府的举债权至关重要


  地方政府与铁道部的负债,一旦出现风险,最终的买单者显然是中国纳税人,这些债务最终无非是由财政兜底。实在没有还款能力,你既不能卖了地方政府也不能卖了铁道部。

  近日,有关债务的消息可谓持续成为热点。先前,媒体报道地方债务达到12.5万亿元,后审计署的报告说是10.72万亿元。美国的债务危机近日更是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同时,也爆出铁道部总负债破2万亿元,负债率为58.53%的新闻。

  对于美国债务危机,人们关心的是它对于中国的影响,中国是美国国债的最大持有人,最大的债主,债主害怕债务人赖账,完全可以理解。但中国人更担忧的是美国会用大量印发钞票的方式,使美元贬值而使债权缩水...

Read more

征税中国皇帝与借债欧洲国王


  从中世纪到近代早期,借债度日是欧洲国王们的日常生活内容。这一点和咱中国大不相同。

  咱中国历史上的国王也好,皇帝也罢,一般是不借钱的,只有债台高筑的周赧王例外。除了这个周代末代国王之外,以后的国王皇帝,一般不靠借贷度日。这点其实也很好理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什么都是帝王的,他需要什么,白拿就行了,反正是自家的,谈什么借?即使不叫白拿,叫征税,那也是毫无限制的,帝王想征什么税,就可以征什么税,人们从来不会去质疑帝王有没有这样做的权力或权利。

  欧洲国王不同。他们一向被人们认为应该自食其力,他不能随便拿臣民的财产。所谓自食其力,就是国王要靠自...

Read more

国税总局的辟谣是贼喊捉贼吗


  昨日,国家税务总局声明说,“《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2011年47号)”系伪造,国家税务总局将依法行使追究伪造公文者法律责任的权力。

  这个声明,立即让所有关心此新闻的人一头雾水。关于国税总局2011年47号文的新闻,来自权威的新闻媒体,比如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还有一些其他传媒。媒体的新闻源都说来自国税总局。像新华社和中央电视台这样的官方媒体,虽然平时在报道的取舍方面存在的问题广受诟病,但它们在传达官方消息方面的权威地位,倒是没有人怀疑。现在,中央电视台和新华社不约而同地发布同一消息,怎么解释这种不约而同?如果有人伪造国...

Read more

“秘密财政”为何会根深蒂固


  这几天,国务院各机构的“三公”经费预算成为热门关注的热点。还有相当一些部门没有公开信息。告别秘密财政,看来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容易。

  其实,就是公开了“三公”经费的预算,就算是透明了,阳光了吗?也未必。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开的账目显示,2010年公务接待费支出26.07万元。常识告诉人们,甚至一个县级政府的局,一年用于公费招待的都比这个多,何况国家的部委。

  所谓预算,其根本的意义在于,所有政府支出都应该列入预算,未列入预算的任何支出都属非法,目的是借此控制政府的支出。但可悲的是,中国的预算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摆设,政府很多收支并...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