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丁学良

丁学良,出生于皖南农村。在国内断断续续受过不完整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1984年赴美国留学,1992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现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国立澳大利亚大学亚太研究院通讯研究员。研究领域包括转型社会、比较发展和全球化。虽去国经年,仍然抱着有朝一日回国内最好的大学执教的一线希望。

经斯大林毛泽东理解现代中国


   过去的一百多年里,有一些人被称作“世界历史性的个人”,他们以自己非同小可的作为改变了本国、进而有力地影响了本区域乃至世界事务,这些人中大概就数毛泽东的优质个人传记最为罕见。

  所以,当西方学术界2007年报告有一位原籍俄国的学者即将出版一本资料丰富的毛泽东传时,从欧美到亚太,多数读者都期盼着能早日享受开卷有益的快意。可是,该书原版是俄文的,非俄语世界又等了五年才读到编译的英文版。现在中译本在台北出版了:潘佐夫、梁思文《毛泽东:真实的故事》。

  为何一个半世纪以来的多位世界历史性个人,以毛泽东的优质传记相对最稀缺?这显然不能归咎于本时代缺乏既有...

Read more

中国法治的推进点


   周永康即将被公审,此案系全中国人民期待已久,也吸引了全球观察家们的目光,可谓中国第一大案,目前终于有了法律上更权威、技术上更清楚的公告。这位不久之前位列“红都九卿”的大人物,马上就要被以三宗罪名审判。根据北京新华社上周五4月3日的专稿,周永康的“三宗罪”是受贿罪、滥用职权罪、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无数媒体立刻注意到,周永康的前“亲密战友和同志”薄熙来——他俩极有可能很快成为“不亲密的战友和同囚”:一旦互相揭发,就要对对方张牙舞爪;即便同样是关押在秦城监狱,也不会让他...

Read more

被边缘冲击的“中国梦”


   虽然公众经常读到官方对“中国梦”的长篇大论,但实事求是而言,做好梦难,做好“中国梦”更难。

  在北京中央政府高度宣扬的“中国梦”里面,有一部分特别难做;“特别难做”不是指无法沉浸在“梦”的美好境界里,而是指特别难以将这部分的“梦”变成现实——这就是如何让大中国框架里“中心”和“边缘”之间的关系走向良性互动。

  不一样的“边缘”,不...

Read more

香港进入“新常态”


   在刚过去不久的2014年里,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区差不多同时进入了“新常态”,只不过这两边的“新常态”内容大不一样。中国内地的“新常态”是经济增长一步步减缓,因为诸多生产要素的成本一步步上升,从中等收入水平往前走的大环境一步步呈现出相互纠结的“硬约束”。

  香港“新常态”:躁动不安的表面

  而香港特区的“新常态”,则是比例相当大的中产和低收入阶层居民对本地的政治和社会演变趋势一步步不耐烦,对本地和内地的互动关系一步步不看好,对本...

Read more

为什么中国老处在“过渡/转轨/转型”之中?


采访:袁训会 共识网编辑部主任

 

观点提要:

 

1、任何一个人类社会,不管规模大小,都是不确定的。我认为,这既是对人类的巨大挑战,同时也是希望所在。假定人类对未来的东西充满了确定性,很多人就要自杀了,因为他知道自己肯定会完蛋,肯定会死,肯定会破产。

 

2、中国这个社会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它虽然是人类社会中最古老的、延续性最强的社会之一,但又是一个急剧变化的社会。有些变得越来越好,有些在倒退,有些基本上维持现状,你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这个社会在某些方面是很怪的,是从逻辑上推不出来的。

 

3、现在中国人的普遍素质已...

Read more

走活中国政治改革的两步


  以稳健的两步走活中国政治改革的棋盘,我考虑过一段时间了。下面勾画的这两件事本身也是比较宽泛的,中间还有一些更细小的环节。让我们这里先把基本的路径引示出来,以后再逐步讨论它们的组成部分和配合环节。

  政治改革起步的第一件基本事情,是要在中国从县一级、地市一级到省一级,再到全国一级,每年定期召开的“两会”(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上,要能够对本级行政部门的两个方面进行公开的讨论、辩论、质询和表决。一个方面,就是“两会”期间代表们能对本级行政部门的预算进行公开的讨论、辩论、质询、表决。另一个方面,代表们能够对本届行政部门的人事编制...

Read more

中国政治改革的边界线


  今天我与读者交流的话题,是尝试为多年来“千呼万唤不露面”的中国政治改革,清理出一个基本到不能再基本(基本到底线)的框架。也就是在今天中国的宏观条件方方面面的约束下,勾划出推动政治改革出台的粗略边界。

  下面要讲的几点,不仅仅是就中国谈中国,而是把中国大陆在目前情况下推行政治改革的现实可能性,放在历史的和比较的大平台上来看。所谓历史的平台,是把中国大陆的现在和它的以前相对照,纵向地看问题和可能的出路。而更重要的是比较的平台,是横向地看问题和可能的出路,把中国大陆跟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比如跟台湾等华人社会、日本等文化和传统上相近的国家比较,同时还必须跟当年的苏联...

Read more

印度政治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20 世纪中期以来中印各自的政治、经济发展,都为对方提供了一面反光镜:印度的弱项,往往是中国的强项;中国的弱项,往往是印度的强项。在中印这样的“规模巨大”国家,建设坚固的代议制民主制度远比高速经济发展更困难,印度在政治发展方面的经验,值得中国研究和汲取。

   一、规模巨大的印度

  对于像我这样的一个并非印度问题的专家,而且常年在海外的大学里从事比较政治社会学教学和研究的华人知识分子来说,规模巨大的印度是一个重要的“认知刺激源泉”:这个国家曾经和正在演发的中长程趋势,有力地刺激着我们审察和反思在政治社会学领域中一些广为...

Read more

制造业升级背后需五大要素


  今天给大家讲的内容是我在香港科技大学开的研究生课,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从工业化开始看的,同学一半是华人,一半从欧洲来的,我今天的内容是讲课当中的学习心得。

  首先讲的一点目前中国沿海地带过去30年中,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区域制造业、出口业,特别是以出口带动了制造业,遇到的挑战和压力、困难甚至是危机,确实是全球产业链流转的最新的一幕,现在沿海地带遇到的这些问题,与20年以前的四小龙、30年前的日本、40年以前的德国遇到的非常相象,他们都遇到过这些问题,虽然细节不一样,但是性质是一样。这些国家和地区在比我们早几十年遇到类似挑战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怎么对应?这是我今天讲话的要点...

Read more

自由市场模式面临结构性危机


  30多年过去,在发达国家沉默了很长时间以后,来自底层民众的跨国界抗议运动终于卷土重来、再掀风浪。

  保守主义年代的终结

  实际上,不要忘记,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前期,西方世界经常发生跨国界的抗议运动,国际上研究社会运动的学者,也将这一时期称为国际激进主义年代,而随着70年代的结束,抗议运动越来越少,世界保守主义年代随之而来。

  为什么从70年代中后期以后,国际群众运动或者社会运动进入低潮?我认为,这有三个重要且不可分割的原因。

  第一个就是因为中国因素淡出。从70年代毛泽东等革命领袖去世开始,国际的“左派运动”就处于无...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