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崔卫平

江苏盐城人,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著名学者、文化和思想批评家、翻译家。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电影和文学理论、先锋诗歌,包括当代中东欧政治文化及其电影、诗歌。近年来同时从事思想文化评论写作,并译有当代中东欧思想及文学。著有《带伤的黎明》、《看不见的声音》、《我见过美丽的景象》,译著有《通往公民社会》、《哈维尔文集》、《布拉格精神》,编著有《不死的海子》等。

村民影像与社区影像


 

2009年3月20日至27日,第四届“云之南纪录影像展”,在云南图书馆内举行,四个展厅同时上映不同的影片。这个两年一度的影像展,为当今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纪录片影像展示平台。这届影展不仅汇聚了两年之内纪录片作者们的最新成果,而且还特别提供“村民影像”、“社区影像”、“人类学影像”(包括东南亚)展映。鉴于许多作品都将目光放在了中国广大的乡村社会,影展的举办者特地开办了一场“纪录影像与乡村社会”的讨论,为期一天,参与者众多,讨论热烈,甚至引发本届影展讨论中最为激烈的争论,内容涉及影像的个人自由及社会责任等,在本人眼里也显得尤为珍贵。

 

纪录片老将吴文光为这次影展推...

Read more

基耶斯洛夫斯基的摄影师


伊扎克先生今天下午在北京电影学院做讲座,就是那位在《杀人短片》中,使用了特制的滤光镜,绿色的,大约有600个,分别用在特写镜头、中景镜头和双人镜头等不同场合,以便形成那个城市是“肮脏的、悲伤的、空洞的”(基氏语)的印象。

 

为了向这位电影大师致敬,特贴上一篇长文中的一个片段,关于基氏早期的一个纪录片,片名叫做《一名传达室门卫看世界》。

 

这个片名在我们这里听上去,像是一则关于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故事。的确,这是一名小人物,但是他的头脑中,正装着这个社会秩序的最为主流及流行的各种观点。这部纪录片只有16分钟,从头到尾是那位叫作奥赫兹·马利亚的中年男子的独白,配之以这...

Read more

像小波一样热爱生活,继续淘气


    生龙活虎快乐的王小波突然离去,听到这个消息,不啻如一声晴天霹雷。随即一股巨大的寂莫感难以阻遏地爬上心头。再也读不到他新写正气落地有声但却淘气无比的文章了。在可见的一段时间内,他留下的空白和遗憾肯定是无法弥补的!
  
  最喜欢他持续不断地对蒙昧主义所作的毫不留情的批判。在他那些千奇百怪的逻辑、句式和比喻背后,我想这是贯穿始终的主题,也是最让人肃然起敬的东西。你听听他说:“愚蠢是一种极大的痛苦;降低人类的智能,乃是一种最大的罪孽。”在我们这个常常以愚人自愚窃以为喜的环境中,说出这样的话来,是需要有作家的智慧和勇气的。他是舍得一身剐,敢把愚民...

Read more

体制是一切,体制外什么也不是?


 我的博文《自发而美好的行为》,试图解释为什么有些体制内的人们,总是摆脱不掉用一种怀疑的眼光看待体制之外的其他人,即使是去做一件美好的事情,也被认为是别有用心。结论是这些人在体制内生活久了,已经丧失了任何自发的道德感和责任感,他们从自己身上体验不到一点美好的思想感情,于是认为别人也与他本人一样。我举四川谭作人先生为例,这位被称作“爱国爱得吓死人”的义人,因替被埋在地震废墟中的学生呼吁,涉嫌“垫付”罪被警方带走迄今未归。我的好友肖雪慧、艾晓明专门为谭先生著文呼吁,对谭作人先生的人品和行为有更具体的表彰。

 

因此有人不干了,在该博文下面不断跟帖(在我的另一个独立博客...

Read more

推荐李伯勇的文章


李伯勇:国民怨毒心理的畸变——救世主心态的浸染与漫漶

( http://www.tecn.cn )


     
    怨尤即抱怨,可以说是一种很基本的人之常情,属基本的人性,它包含人的理性和人的非理性。人无可选择地生活在某个群体(包括家庭——只有夫妇两人的家庭、族群、社群)之中,纯粹出于自己寻常的愿望(心理活动),即使独处一隅也会跟别人别物相比照,自己的某种期待或愿望得不到满足,或者说受到了轻慢和忽悠,产生了深切的感受而迸发出强烈的心理反应——精神反弹。这样的期待或愿望可以是质朴而平常的,可以是物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的...

Read more

荒腔走板的《南京南京》


 

《南京南京》是一部离奇古怪的影片。其荒腔走板的程度,超出了我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语言。也就是说,它更像是一部电影习作,而不是能够拿到观众面前的成熟影片。目前更多的讨论停留在这部影片的意识形态方面,还是需要回到影片本身,看看它自己是怎么提供的。

 

暂且称它为一部失忆的影片。这不是指它与当时历史的某种关系,而是指——在该片本身135分钟的长度之内,它再三忘掉了自己曾经说过什么,好像之前发生的是另外一些事情,显得前言不搭后语,逻辑混乱。

 

如果说,在一个时间长度之内完成的影片叙事,是一个能量不断积累与不断释放的过程,积累什么便释放什么,这两方面是互相配合...

Read more

距离,距离


总有朋友问我,什么地方能够看到那些独立制作的纪录片或者剧情片,比如我在文章中曾经提到的那些。在这里我郑重推荐一个去处,那就是位于798之内的“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影像档案馆”。与其他类似展示平台不同的是,它志在成为与中国电影资料馆相平行的中国独立影像库,除了展映之外,还致力于相关影片的收藏和研究。2009年3月29日——4月19日,该档案馆举办了开馆展。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教授章明先生的两部作品——剧情片《新娘》、纪录片《60》(读作“六十”),分别在开幕式上以及闭幕式的前一天展映,体现了这位导演近期不同寻常的创作活力。

 

对于独立电影的爱好者来说,章明是一个响亮的名字,1...

Read more

《南京南京》谁在抵抗?救赎谁?


需要进一步追问《南京南京》这部影片中,是谁在抵抗?救赎谁?

 

是那些平民在“抵抗”。对于陆剑雄(刘烨扮演)与妓女小江(江一燕扮演)这些普通人,观众既不知道他们的来历,也不知道他们的行为动机,只知道面对受死与受辱时,他们需要做到慷慨决绝、义无反顾,不能有一丝一毫人性的软弱,不能有一丝一毫对于生命与这个世界的留恋,“人性”的空间不是给他们准备的。(看来地震中的范美忠是说对了。)

 

在拿平民作大面积牺牲这一点上,这部影片与过去旧意识形态没有任何区别,没有一点重新表述的余地,毫不让步。非常僵化和仅仅停留于原地。危难放到平头百姓面前,这些人只能“我上,我上”。

 ...

Read more

南京南京:一部只有结论的科幻片


转贴于此处:http://www.douban.com/review/2013190/,作者不详。

 

《南京!南京!》:一场迎合主流历史观的意淫



    终于去看了《南京!南京!》。一部只有结论和导演意淫的影片。

    屠城,这是一场人道惨剧,是人类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幕,是战争史上最肮脏的篇章,也是中国抗战史上最悲痛的一页。我要强调下这个观点,免得有人说我立场不对。有些人讨论问题总喜欢先看立场,不管问题是不是问对了,自然也就掩盖了追寻答案的要求。

    影片《南京!南京!》,简直像一部科幻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