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60年来我国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
&...
作者文章归档:陈力丹
苍白的羞辱
4月22日下午我因为有课,在课后赶到思科网真演播室,想听听伍皓演说。他正在回答一个同学的提问;随后我作为最后一位提问者问了二个问题,讲演会结束,常务副院长倪宁致辞说了几句话,送了一张证书,学生献花等等形式上的事情。事后我才知道会前发生的以下事情:
4月22日报道 今天下午,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来到人民大学思科网真演播室,参加人大新闻学院主办的伍皓专场演讲会。他在这里被自称网友的人士扔了一身的五毛人民币。
下午2点,待主持人对来访嘉宾伍皓进行完简短的介绍后,伍皓走向演讲台...
符号学:通往巴别塔之路
——读三本国人的符号学著作
□ 陈力丹
《圣经.创世记》云:天下人的口音、言语,原来都是一样的。有一天他们开始建造一座通天的塔。耶和华感到了对他的威胁,他们能够做这样的事,以后就没有做不成的事了。于是,“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世界上众多的语言和更多的方言也许是上帝造成的,但是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人们正在超越语言的障碍,实现相互的沟通和理解,世界变小了。人们发现,整个人类的思维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艰难的新闻自律》一书出版
由陈力丹、王辰瑶、季为民著的《艰难的新闻自律——我国新闻职业规范的田野调查/深度访谈/理论分析》一书,于2010年2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该书通过田野观察和深度访谈,尽最大可能还原当下我国新闻实践的复杂语境,就“记者的社会角色与职业角色”、“利益诱惑与职业操守”、“揭露性新闻和报道压力”、“司法报道”、“悲剧性事实的报道及隐私问题”、“隐性采访方式”、“记者处理与消息源的关系”、“传媒假事件”等8个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展开讨论,描摹出新闻从业者在转型社会大背景下对待新闻工作的观念、态度和选择性行为,同时探讨新闻从业者对新...
陈力丹编著《不能忘却的1978-1985年我国新闻传播学过刊》出版
该书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于2009年11月出版,实际见书2010年1月中旬。这本书历时五年,其内容、意义和写作过程,见书的前言。
&nbs...
就高法《关于人民法院接受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若干规定》答记者问
中国新闻出版报记者问:
1.您是如何看待最高法院出台的这个规定的?能否为我们做一下解读?
这个文件给人的第一感觉是:法院站在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在为新闻界制定规则。法院是否有这样的制定规则的权力?本身值得质疑。但就具体条文的内容而言,宏观上并无明显的问题,都是新闻界自身本来就应该遵循的职业规范。问题在于法院出台这样的规范而不是新闻界的自律组织出台(例如全国记协),在世界上似乎都没有听说过。法院是制订者、判断者,又是执行者,法理上不通。
我国《立法法》规...
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创新能力及其评价研究》问卷附言
这个问卷从选题设置到具体问题,都是在现有不合理的人文-社科管理体制和观念范围内提问,实在难以在有限的几项中进行强迫性选择。
标题中的“哲学社会科学”说法本身,还是老毛1942年《整顿党的作风》里说的,把哲学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这个观点就是错误的。没有也不应该有凌驾于科学之上的东西,如果有的话,那是上帝。应该是“人文-社会科学”,哲学是这个领域中的一个学科。
“创新”是现在中国政治中的概念,笼统地说说可以,非要在所有具体领域层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