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李扬

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金融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金融系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技大学等大学兼职教授。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为货币、银行、金融市场、财税。1992 年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曾四次获得“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和论文奖。

中国暂不宜实施利率走廊调控机制


  在我们看来,即便实行利率走廊机制可能成为我国金融改革的长远目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我们要做的也主要是前提性基础工作。也就是说,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我们需要通过目标明确且坚定不移的改革,创造实施利率有效调控所需的基础性前提条件。

  1、实施利率走廊制的前提:零准备金制度

  利率走廊的实践最早发生在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和欧洲央行。这些国家和地区有一个共同特点:它们都先后废止了传统的法定准备金制度,实行了程度不同的“零准备金”制度。

  在法定准备金制度下,货币当局调控商业银行的主要抓手是后者的借入准备。具体的调控机制,就是通过调控借入准备的价...

Read more

2016经济政策错在哪?


  以下为李扬对话实录:

  张燕冬:谢谢许老师。听起来供给侧改革跟我们的实际还是有很大的距离在执行当中,尤其担忧的是去杠杆的问题。其他几项看上去有一些进展,去杠杆的问题相对让人担忧,我们就把这个问题抛给李院长,您觉得去杠杆到底焦点在哪儿?如果进行供给侧的改革,到底应该怎么改?

  李扬:去杠杆的问题,我会稍微多说几句,但我还是老老实实的按照命题作文讲。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观点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要用市场手段。

  当我们整个宏观调控和经济改革的侧重点,从需求侧转到供应侧之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意味着一个很大的变化,简单说,意味着从侧重于政府调控转向侧重于市场调控,但这并不意...

Read more

中国经济的五个长期危机


  从07年全球危机以来,有一系列新的现象发生。最初我们都认为,这些现象是短期现象,很快就会过去。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随着危机的深入,我们发现,这些现象是长期化的。我们必须认识这些已经长期化的现象,从而作出相应的决策。怎样一些现象长期化了呢?我概括有五个方面:

  第一、经济增长速度低迷长期化。危机已经八年,现在仍处在深度调整过程之中。这个过程,还会有五到十年。作为全球经济的一部分,中国的新常态至少还会持续这么长时间。

  第二、低利率乃至负利率会长期化。从2014年开始,全球出现了一个新现象:名义货币利率为负,而且长期化。这个现象之前从来没见过,令我们做金融的人非常惶恐甚至感到恐...

Read more

中国大部分金融从业者不懂实体经济


  大家中午好!跟大家交流的看法,这些年来作为研究者,经常处在这样一个困境中,只是提了很多的概念,人人都说如果不这样做,就会犯错误,但是不是这样的?作为研究者,这种状况不能容忍的,今天借这个机会,谈一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问题,这个概念,大家都在说,人人都说,但是到底什么意思,说得并不太清楚,很重要的原因,判断这个命题主要的概念,金融,实体经济,并没有很好的进入。

  当我们这些年来,服务业的战略指向之后,怎么来鉴定两者关系是一个更大的问题,金融是服务业,服务业就是实体经济,把这两个连一起,使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我们在想,实体经济概念,本身是我们有严谨的学术内涵,在古典经济学里有区别的。...

Read more

中国经济将长周期下行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首先祝贺我们这本书的出版,祝贺你们有这样的成果推出,你们还是胆子比较大,这东西敢这么准确的预测。

  我讲三个问题,一个是全球经济,第二个讲中国经济,第三是怎么干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

  总的来说,我们进入全球经济长周期的下行阶段,各位如果认真学习习主席的一系列讲话中应该有印象,他多次说到长周期的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做出任何的努力可能显示不出应有的结果,恐怕要做长的打算。

  我觉得你们好像还是比较乐观,本人一直属于乐观者,但是也要看到长期的下行压力。

  我们先看长期,看全球。我们给的标题是全球经济的复苏仍需时日。这次周期...

Read more

民营银行不能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


无论有没有鼓励居民储蓄入市,在前几天的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都承认,中国经济整体的杠杆率较高。这和社科院原副院长、金融研究所原所长李扬曾提出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最大压力是不断提高的高杠杆率”不谋而合。金融学者,李扬在研究报告中曾指出,中国的负债占GDP的比重从2007年的195%上升至2014年的317%,增加了122个百分点;杠杆率从2008年的98%提升到2014年的149.1%。

在一再跌破市场预期之后,近日中国股市实现了七连涨,沪指突破了关键心理点位。其实,有神算子之称的社科院在先后在两份报告中提到“2016年有慢牛可期”、&l...

Read more

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金融改革


 

一、引言

 

在探讨这个极为复杂的问题之前,回顾过去30余年我国金融改革的基本思维方式或许是有益的。

 

过去我们讨论中国的金融改革,通常会以发达经济体作为参照。若明若暗的思维逻辑是:美国是一个金融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我们的改革应以美国为蓝本,于是,他们那里有什么,我们就应发展什么。客观地说,在相当长时期中,如此确定改革的方向和内容,自有它的合理性。因为我们是在完全没有市场经济的基础上来建立市场经济体系,是在基本上没有金融的国度里发展完整的现代化金融体系。在这个堪称从无到有的过程中,向先进国家特别是向美国学习,是很自然的,也是很有效的。

&nb...

Read more

结构性紧缩即将来临


  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发达经济体的问题是负债过多,而中国是过多的储蓄、过高的杠杆率,同时中国金融相对落后。

  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可能呈结构性减速,而且这一趋势不会因政策调整而改变。今后中国GDP增速可能在8%左右,这是非常重大的变化。过去几十年,所有政策都是根据GDP增长10%设计的,一旦下滑,会暴露很多问题。

  以下四大因素将导致中国面临结构性紧缩。

  第一,学习型经济已经过去,中国需要创新,但创新能力不足。无论是创新储备还是知识创新的机制,特别是中国的金融机制,不太支持大规模的创新,特别是高新科技的产业化乏力。

  第二,廉价劳动力...

Read more

经济危机意味着新的力量调整


  全世界正处于一种尴尬状况——

  发达经济体必须扭转当前的经济发展方式,必须提高储蓄率,而储蓄率的提高绝非一朝一夕。更重要的是,提高储蓄率的过程本身是一个经济紧缩的过程。也就是说,为了治理当前的危机,发达国家需要提高储蓄率,但提高储蓄率反过来又会延缓治理危机的过程。眼下,发达经济体乃至于全世界正处于这样一种尴尬状况。

  几十年来,很多欧洲国家根本没有生产什么东西,比如意大利、西班牙,有多少叫得上名字的实体企业?但是欧美向全世界输出了各类规则、标准和秩序。

  经济危机意味着新的力量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这...

Read more

这轮全球金融危机的恢复可能需要10年


  如果经济形势不发生大的逆转,中国目前的紧缩政策还应当持续

  【《财经》综合报道】据上海证券报(微博)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10月9日表示,始于2007年的这一轮金融危机尽管已经过去三年,但还有七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要在痛苦中煎熬。在经历了这样的重大危机后,全球经济的恢复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概需要两到十年左右,甚至更长。

  李扬认为,如果经济形势不发生大的逆转,中国目前的紧缩政策还应当持续。

  但他同时,当然要基于经济形势的发展调整结构和力度。现在经济发展出现了下滑迹象,这种下滑明年上半年会更加明显,但只要经济不下滑到危及就业增长的程度都是可以容忍的。
...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