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的愿望:有个妹妹多好
&n...
作者文章归档:刘建江
世界金融领域微观一体化探析
刘建江
世界金融领域的微观一体化是指世界金融活动的载体、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交易对象等的一体化倾向。
一、金融机构经营业务全球化与混业化
这是世界金融领域的微观一体化。在当前金融创新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制度的创新成为主流,传统的银行机构已经转变为新型的金融服务企业,更确切地说,银行机构正向金融超市发展。
1.银行体系进行大规模的重组与扩张,即国际金融机构并购达到高潮
20世纪,国际银行业经历了5次规模较大的并购浪潮。它们分别发生在20世纪初、20世纪20年代、20世纪6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
1.中央银行领导人的任命
中国人民银行应当直接从属于国家的最高权力机构,而不是国务院下属的一个行政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和高级主管,应当是国家聘用的高级技术专家,而不是政府官员。为充分激发中央银行的活力,有必要建立一套独立的程序,从银行家、金融学家和经济学家中挑选中国人民银行的行长和高级主管。从美国经济的表现来看,央行行长是非常重要的,广泛存在的“格林斯潘效应(the Greenspan effect)[1]”即是明证。
2.国有独资银行传统的领导人任命
过去,国有独资银行行长由政府委派,自然也无可争议。问题是,我国独资银行的行长,不仅由政府委派,而且行长...
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路径
刘建江
从世界范围看,根据英国《银行家》杂志的排名,全球1000家大银行基本上都是股份制银行,排名前50位的银行中,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外,其余全都是股份制银行和上市公司。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股份制发行,为商业银行建立科学的公司治理奠定了良好的组织框架,是中国应对世界金融一体化趋势的必经途径。
1.清产核资是基础
在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造之前,首先进行清产核资。弄清楚除AMC收购的不良贷款外,还有多少确实无法收回的呆账、坏账贷款。
清产核资是国有资产最容易流失的环节。为此,国有商业银行总行要聘请具有...
——构建国有金融控制力微观基础的前提
一、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及特征
不同国家之间,银行的产权形式是不同的,美国的商业银行是私人机构;日本商业银行是民间金融机构,严格按照《银行法》和股份公司形式组建;而发达国家的意大利、法国也存在国有商业银行;发展中国家的巴西银行也是国有的。
1979年开始,我国开始建立国有银行体系。其产权特征表现为:一是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和资产管理职能混合运行,形成政府对国有金融资产管理的分割,产权虚置;二是政府的资产管理职能和银行的经营职能混合交叉,形成政府对银行经营活动干预过多;三是国家集所有权和经营权于一身,银行集管理者和经营...
一、在坚持分业经营体制的同时,探讨金融业混业经营趋势
金融业的混业经营已成为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方向。混业经营对监管部门要求较高,有利于金融企业的优势互补,有利于金融企业降低成本和快速发展。这种混业经营的态势表现为:
一是许多国家的银行正加大从事证券业务,不再严格区分商业银行业务与投资银行业务,许多银行设立附属证券机构。二是银行(业)已经进入保险领域。目前银行所从事的保险业务大多是国内业务,而且多是向零售顾客提供保险产品,如欧洲市场的“银行保险”。美国历史上一直对...
一、我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在世界金融一体化日益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全球性金融风险日益扩大,特别是20世纪 90年代以来金融全球化和自由化的发展,整个国际金融领域动荡加剧,相继出现了三次大的国际金融危机,使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脆弱性和自身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表明整个国际货币体系进入到一个无序的时代。在这一背景下,国际金融的动荡已经成为常态,各国都生活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之中。这是金融一体化最不利的影响。国际金融的动荡,还将因资本流动的变动不定而产生巨大的波及和放大效应。一国的经济和金融形势的不稳,通常都会通过日渐畅通的金融渠道迅速传递给所有关联国家。最为严重...
发达国家的银行体系中,也存在国有银行或公有银行,这类银行大体上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承担政策性业务,如美国的进出口银行,日本的开发银行和金融公库等;另一类是商业银行,如法国的巴黎国民银行、里昂信贷银行、兴业银行;奥地利的奥地利银行;卢森堡的储蓄银行等。就规模而言,法国、奥地利、卢森堡等国的公有银行才是该国最大的商业银行。
1.国有商业银行的运作效率正面临挑战
在市场经济国家,如法国,国有银行的贷款投资不经济,银行效益不理想,甚至长期处于亏损状态;在相对封闭型经济国家,如巴西,国有商业银行往往被当作一种实现某一经济政策目标的有效工具,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却往往以银行...
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金融深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即为自由化的努力),展现的前景是非常美好的。实质上,这种理论是新古典主义发展经济学在金融领域的一种推演,其基本假设是市场存在完全竞争和完全信息,从而各个经济主体都能达到帕累托最优。
赫尔曼、穆多克和斯蒂格利茨从信息经济学的角度对上述理论提出质疑,他们依据东亚尤其是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经验,提出在金融深化过程中政府进行选择性干预的金融约束策略:控制存款利率,保持低度的正实际利率水平;限制银行业竞争;限制资产替代;定向信贷等。他们认为,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完全(笔者认为,信息失真也是重要原因),掌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