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王大俗

该老教师退而不休,好多管闲事,不太讨人喜欢。专注教育,好专牛角尖。
他认为中国要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要站在巨人肩膀上,这个巨人就是发展了几百年的西方世界。不然要超越他们,中国不知要多花多少时间,多浪费多少钱,多赔上几代人。如何站在他们肩膀上呢?他认为,大批地 翻译西方大学教科书,由当代世界水平的高教知识,去普及我们每年超过500万的大学生是上上策... ...
他推荐你读:1,翻译国外大学教科书与否,对中国发展影响的分析---之一
2,中国开放引进的巨大盲区--知识引进的缺失(TKTP 链)

请多指教


对翻译国外大学教科书感兴趣,认为这是中国跨越式发展的法宝。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三章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主旨:告诫人要站在道层面去看问题。圣人或有道君王就要按道的旨意做事。明白道的做事原则之后,在遵道的前提下,再考虑要做什么,怎么做,何时做。


“无”是道的另一个称呼。所以“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就是去做,去体味道的作为,按道的要求做事。


“大小多少”是道的行事原则,让大的小一些...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二章 道者,万物之奥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主旨:道是宇宙万物的总主宰,创造并生养着一切。解决问题的密码也是道,因为道对人的善教善用。道内之人与道 外之人均依靠道而不能离开。但作为一国之君当明白,道是天下的真正主人。把难解的社会问题放在道的面前,问题便迎刃而解。

本篇两个重要命题——“求以得” 与“有罪以免”。这两个概念的提出,说明了...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一章 大国者下流


 

 

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

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

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

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

 

主旨:本章讲大国之道。大国有尊道旨意,为道行天下保驾护航的责任与担当。在大小国之间相处之中,要远避强大便霸道强梁,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这是没有道的国家的法则,他们不认识道,而是凭实力大小决定行为。

尽管天地万物的主,也就是道,随时可兴可毁一国一君。道有自己的主权,人人当敬畏他。但无道之邦看不见道。他们无论多么强大,兴衰都在转念之...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章 治大国若烹小鲜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主旨:君王守道以道治理天下时,国家虽大,使之得治亦如小菜一碟。孟子云:“浩然正气,鬼神不惊”。那么以道来治理天下,亦是鬼神不惊不扰。


当有道君王以道经国时,则形而上的邪灵,和有形层面的邪恶势力,都不敢进犯;天护佑而不降灾降罚。


当君王不在道上时,则通国上下人心昏昧,暴力横行,没有公义怜悯。人心被肉体欲望操控,魔鬼便趁机干犯侵扰。因无道失正在先,自引魔鬼入室,则天降灾降罚。


鬼,指...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穑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穑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主旨:君王上事苍天大道,下治天下黎民,最好莫过于损去道之外的干扰。主要指来自世俗的有为冲动,来自肉体的情欲干扰。这些外来干扰就是“穑”。同时要进道不止,并在治理天下的过程中,凡事要反复向天求证,及时纠正,早期处理。这就是“早服”。

 

本文关键词就是...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八章 其政闷闷 其民淳淳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主旨:治天下者当明白:天下的主人是谁?应当按谁的旨意去行 ?当你以道去化解人心时,行政是件容易的事。稍稍按道的旨意定点规矩就可以了。人心内部有道指引,不容易乱。(像导弹一样)如此便可见到宽松的行政管理—-闷闷也。

当君王看不见道时,他的眼界便是有形的世界。而人性的走向及败坏他不能看见,能做的便是严刑峻法,以求社会不乱—-便是察察之政。

如果没有大道指...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国 以奇用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主旨:本章是针对君王而说的。一国之君的有道或无道,将对这个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核心逻辑是,君王有道与否,对百姓有直接的影响,百姓会效法君王,下化上。如果没有道在王的心里,王便没有依靠,王的心便不在道的安息里,王便没有一种安全感。因为内部无灵,无法化解这种不安全感。王便会从...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六章 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

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

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

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

故为天下贵。


主旨:本章讲道的属灵特性,即灵可入心,可感,但语言难以表达。强行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往往词不达意。又讲入道进道的操练方法,即不能用人体有形的器官,即眼耳鼻舌身,因为有形器官只能用于有形。属灵的道只有用心去求,并尽力摒除世俗有形的干扰。最好让属世属肉体的老我“死去”,而让属灵的新我来与道交往。


这个“死去”就是不以世俗的标准和存在...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Second Edition)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Second Edition)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

蜂虿虺蛇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

骨弱筋柔而握固。

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

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

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主旨:本章是《道德经》中疑难篇之一,约一年半之前,写了第一稿。一年多来,跟老师学习,自觉又有所充实。故掩首版不做参考,再重新写来。希望读者能看到更清晰,更深刻的内容。。

本章疑难是:厚德之人为什么动物猛兽都不伤害?是真实还是比喻夸张...

Read more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子孙以祭祀不辍。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余;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国,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

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主旨:本章是进道的实践篇之一,告诉大家,想要家国坚固久远,就建在道上。想要给自己,给所爱的人,找一个稳定可信赖的依靠,就抱朴守一。


进道得道深度如何,称为德。那么如何才能深入进道,与道关系密切呢?你要通过祭天,以求自己的污秽被洗洁,自己的罪孽被赦免...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