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纳粹德国的六年占领,传统波兰社会遭到摧毁,它需要重建。然而解放者不是战前的政府,是来自另一种制度文化的苏联。这个文化宣称是世界性的,对波兰人来说却是异质的。普通波兰人或许还不知道卡廷事件的真相,却记得“祖国军”发动华沙起义时,隔岸的苏联红军袖手旁观,任由纳粹党卫军将整个华沙城毁灭。为自由而战的波兰人迎来的是为权力而战的新统治者。
自19世纪以来,波兰知识界就形成了一种传统,那就是知识分子承担着维护民族精神和文化,反抗政治权力的使命。因此,当新政权命令所有作家都必须遵循“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时,20世纪波兰最杰出的诗人米沃什选...
作者文章归档:景凯旋

在所处的时代寻求真相
在网络时代,虚假的东西越来越难以持久。近日就有网媒报道,一些民间人士对中小学语文课本提出质疑,指出许多内容不符事实。如爱迪生救妈妈的故事,纯属虚构,因为那时还没有阑尾炎手术。又如邱少云的故事,从医学常识判断,他不可能在烈火中坚持半小时,唯一的解释是,他当时很快就牺牲了。此外,在课文《最后一次演讲》中,闻一多曾高度评价司徒雷登是“中国人民的朋友”,结果这段话却遭到删除。这些课文一直沿用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影响了80后整整一代人。
波兰哲学家柯拉克夫斯基曾经指出,二十世纪的人文困境就是,现代人常常需要在价值与事实之间做出两难选择。这些被编造或被删改的中小学...
木桶上的社会
匈牙利社会如同坐在一个木桶上,上面盖着遗忘的盖子,下面掩藏着被处死的政府领袖、被关进监狱遭受拷打的民众,以及被羞辱的整个国民。
匈牙利事件后,官方极力要人们忘记那段民族悲剧,并通过发展经济、淡化意识形态来巩固政权合法性,这就是“卡达尔式的匈牙利道路”。
在上世纪60年代,政府甚至听从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的改革政策,允许出现私人农场,把它看做计划经济的补充。作为权力垄断的交换,官方还允许消费文化存在,当然他们把这看做是自己的成功。
经济繁荣使得当局与人民达成某种妥协,知识分子有的移民,有的投靠权力,更多的人保持了沉默。正如哲学家基斯...
经过集权时代的人,注定成为时代牺牲品
经历过集权时代的人,注定会成为那个时代的牺牲品。从过去翻出的旧账,不断地颠覆着历史学家那种善恶分明的二元观念,促使他们对人性的卑微做出更深的思考。两年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坚决反对纳粹的作家格拉斯在其回忆录中承认,他曾经是一名纳粹党卫军成员,他的坦白令世人震惊。此后又有学者称前总统瓦文萨曾是前当局的秘密特工,对此瓦文萨本人坚决予以否认,并声称要诉诸法律。而捷克政论周刊《敬报》今日更是爆出一大新闻:着名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学生时代曾经向警察告发过一名西方间谍。
年轻的捷克历史学家哈迪雷克在一家研究所工作,他在当年内政部的档案中偶然发现了一份有关昆德拉的文件。日期是...
历史上的“公务员热”
近年来,想要加入公务员队伍的人持续激增。据统计,2010年国家公务员考试,共有144万人报考,比2003年的12.3万人高出11倍,最热门的职位甚至创下了4961∶1的纪录,而2012年的国考报考人数也达到130万,录取比例为53:1。公务员考试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天下第一考”,其艰难远胜过考取北大、清华。
研究机构对“公务员热”的调查表明,“公务员热”始于大学扩招,更多是出于经济利益考虑。由于创业困难,公务员职业稳定轻松,工资较高,加上各种福利、补贴和隐性收入,遂使大学生们对公务员职业趋之若鹜。这种现...
走向团结
作为一个政治地理名词,“东欧”一词曾被广泛使用。上世纪80年代,昆德拉发表文章,强调“中欧”身份,认为中欧文化属于欧洲,而不是俄罗斯。言下之意,东欧应当脱离苏联的影响。
接着,哈维尔、康拉德和契斯都加入了这一“重归欧洲”的讨论。他们反抗苏联的极权统治,却不完全赞同昆德拉的观点,而是认为俄罗斯文化是伟大的。正如契斯所说,新的欧洲地理政治分界已经将维也纳与它的前殖民地分开,使得布达佩斯、布拉格、华沙和布加勒斯特更靠近莫斯科,而不是维也纳。
东欧知识分子出于两个因素反对苏联制度,一是不满极权主义对人...
柯氏论西左
在前苏联、东欧时期,大批反体制的知识分子自愿或被迫流亡西方,这成为20世纪一大历史现象。这些知识分子并不喜欢西方资本主义,但与西方左派(下称西左)同样格格不入。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波兰哲学家和观念史家柯拉柯夫斯基,在德国街头看到西左青年的布告,将捷克流亡者称为法西斯,不准他们通行,他内心的愤怒无以言表。这些西左认为西方的“自由”是虚伪的,提到这个词时会哈哈大笑,而柯氏沉重地告诉他们:“我们就不会笑这个词。”
柯拉柯夫斯基1927年生于波兰拉多姆。“二战”期间,他在一所波兰...
解读卡夫卡
卡夫卡有着多种身份,他是奥匈帝国臣民,血统是犹太人,生长在布拉格,用德语写作。他生活在一个动乱的年代,作品内容却与此无关。他一生平平淡淡,内心深处却充满恐惧。世界与他的关系,完全不同于世界与我们的关系。这使他像个不谙世事的诗人,在人们眼里觉得荒诞的事物,对他来说却是真实的。
迄今为止,世界上已有无数作家、学者对卡夫卡进行了研究。但在他生活过的捷克布拉格,其作品却在捷共执政后长期成为禁书,人们只能在私下偷偷阅读他的作品。2003年,距离卡夫卡逝世80年,捷克为卡夫卡建立了纪念碑,纪念碑竖立在一个小公园,周围是犹太教堂和圣灵教堂,布拉格市长对参加揭幕典礼的人群说:“...
一切都未改变
自十六世纪托马斯·莫尔发表《乌托邦》(1515)以来,产生了无数类似的文学作品。“乌托邦”意味着一个理性、平等和大公无私的社会,同时也意味着它是人类尚未实现的美好理想。到了二十世纪,当这个理想迫近实现时,创造观念的知识分子们却陷于恐惧,开始产生了许多反乌托邦的作品。
可以说,乌托邦与反乌托邦思想构成了二十世纪的核心政治观念。尽管这两类作品都是虚构性质的,但就人类观念的实现而言,乌托邦作品是想象的、理想的,反乌托邦作品却是实践的、现实的。迄今为止,还没有真正的乌托邦理想得以实现的社会,在未来大概也看不到这个可能性,倒是反乌托邦在上个世纪得...
看不见的“柏林墙”
二战后,德国被分裂为两个独立的国家。如今提到东德,人们就会首先想到“柏林墙”。作为冷战的着名标志,这座钢筋水泥墙修建于1961年,目的是为了阻止东德人大量外逃。但是,许多东德人仍然冒着危险,采用跳楼、乘热气球、挖地道、游泳、开车硬闯等方式偷越此墙。二十八年间,共有5043人成功逃入西柏林,3221人被捕,239人死亡,260人受伤。1989年9月,东德各城市爆发示威游行,人群高喊着“我们就是人民”,这口号很快又转变成“我们是一个民族”的呼声。
1989年11月9日,“柏林墙”终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