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郑建仁

电子信箱:<a href="mailto:[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a>

3天会议花费304万,尾巴仍在长


国家审计署曾披露国家电力公司3天会议花费304万巨资、人均耗资2.4万元的案例(见附录)。近日翻阅新闻媒体,发现这样的尾巴仍在长:2006年1月14日《南方日报》(11版)援引新华社题为《部门政府部门会议浪费透视》的文章说:作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倡导者,一些政府部门在会议上的浪费令人触目惊心,并具体列举了几个案例:

 

东北地区正值数九寒天,室外冰天雪地,泼杯水转眼就成冰块。但一些政府的会议室里,却炎热如夏,还得靠吃雪糕来降温解热。一位新闻记者感叹:“大家都是穿着毛衣羽绒衣去开会,根据用不着那么热。空调加上暖气,热得还要吃雪糕,真是太浪费了。”

...

Read more

王东京:政府改革应当提速


    中国改革开放20年,前10年重点改革企业,后10年,则在继续改革企业的同时,又着手改革政府。机构改革,是此间政府改革的重头戏。如今中国加入WTO,经济改革也进入关键时期,政府无疑面临着一场新的挑战。为应对挑战,继续改革政府刻不容缓。
    一、政府要当"保姆"
     民间有句俗话:"没有大菜,成不了宴席"。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府就是这样的一道"大菜"。没有它,市场制度无从架构,市场秩序无从维护,市场效率自然也就难以保证。不过,这里有个前提,就是政府的职能定位必须准确...

Read more

杨小凯:中国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


杨小凯先生是世界著名经济学家,澳籍华人,原名杨曦光。去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推出的“现代经济学学术丛书”就有他的一本,题为《当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编者在“出版说明”中将杨小凯对经济学理论的贡献归纳为五个方面:一、在以角度解来代替内点解的基础上进行超边际分析,从而突破了传统微观经济学理论构架和基本方法;二、用对策论来重新解释均衡、信息和市场;三、关于交易效率和新贸易的理论,为国际贸易建设和发展经济学找到了新思路;四、对企业理论和产权理论进行了数学处理;五、构筑了统一的经济学理论。

向继东:你是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经济也很有成就。你认为中国经济...

Read more

中印赛跑,印度是“乌龟”?


笔者注:2006年2月2日第4版《参考消息》转载了彭博新闻社一篇题为《中印赛跑,我赌印度赢》的文章(作者小威廉·佩塞克),笔者通过“百度”搜索该文,倘未能搜索到该篇文章。故现将该文章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供参考。

 

如果说,20年以后,印度的崛起将比中国更激动人心,肯定会让商界人士大吃一惊。因为在谈到两国的竞争时,人们通常认为高效而受到严格控制的中国,会领先于不稳定、速度缓慢的印度。2006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也持这样的观点。但20年以后,亚洲的这两个新兴超级大国,可能会出现一个截然不同的结果。

 

尽管粗略地...

Read more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笔记(二)


    笔者注:承蒙读者和价值中国网的厚爱,《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笔记(一)居然进了本星期的“每周推荐”文章。本来笔记(二)早已上传了的,但由于该文中个别地方的“笔者注”不妥当,所以现在修正后重发。

 

 

译者的话(二)(陈郁)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诺斯最终形成了一个包括产权理论、国家理论和意识形态理论在内的制度变迁理论的完成。根据诺斯本人的论述,这里的“结构”指“制度框架”,“变迁...

Read more

当前中国政府规模的衡量与国际比较


目前关于政府规模的争议很多,在互联网上有一种声音认为我国目前的政府规模并不大,依据的理由是根据政府规模的横向比较尤其是中美两国的官民之比。另外一种声音是认为我国目前的政府规模已经非常大,依据的理由也是中国的从古到今或者是建国以来的政府规模的纵向比较。为什么两种比较得到的结论截然不同?个中涉及到一个政府规模的衡量问题。其他涉及到的两个问题是政府规模的影响因素和政府的最优规模问题。

 

究竟采用什么方式或标准来衡量政府规模?对这个问题,笔者觉得首先必须在什么是政府规模即政府规模的概念界定上取得共识,否则争论双方争论的不是同一个问题,那实际上毫无意义。国际学术界通常采用两种标准...

Read more

知识分子的天职及其在中国的流失


    一、爱国是知识分子与生俱来的基因

 

季羡林老先生在《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声》一文中指出:“中国知识分子有源远流长的爱国主义传统,是世界上哪一个国家也不能望其项背的。……爱国主义在他们心灵深处已经生了根,什么力量也拔不掉的。甚至泰山崩于前,迟雷震于顶,他们会依然热爱我们这伟大的祖国。”并以自身为例来说:“我生平优点不多,但自谓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了灰,每一粒灰也还是爱国的。”

 

上面季老的话,很使像我等容易动感情的人热泪盈眶。所谓“儿...

Read more

是迷信好人,还是相信制度?


公理一:人有好坏之分。

抛开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不说,无论何种社会,人都有好坏之分,这恐怕是一个真理。当然由于好与坏是价值判断,因而好人与坏人的标准不存在统一的看法。比如本·拉登和布什眼中的好人与坏人,可能会完全相反。但至少,大致上我们可以推广开来说:所谓好人,是舍己利人的人;所谓坏人,则相反——这当然仍然有问题,拉登抛开好好的亿万富翁不做,要去做恐怖分子,难道这不是“舍己利人”么?但必须注意的是,本·拉登的“舍己利人”,不仅仅是“舍己”,其实施的恐怖行动,还舍掉了相当多的...

Read more

吴仁宝的真经:有福民享,有难官当


王匡忠先生《吴仁宝你该把真经告诉给大家》一文引起我注意的地方,不在于华西村和吴仁宝,而在于王先生在该文中称:华西的真经就是严格的“家长制”的优秀典范,有个严格的“家长”。我当时留言道:“家长制不过是另一种专制制——吴仁宝是个好人,天知道今后的李仁宝、张仁宝……是什么样的人?希特勒也是家长制,只不过是一个国家的家长。倘若因为华西村的家长制取得了经济上的成功,而欲在全国推广家长制,那是相当可怕的。”王匡忠先生回复说:“我从来不相信制度、法律、办法。制度、法律、办...

Read more

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笔记(一)


前言:诺斯是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而最能体现他这方面观点的著作,则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年,陈郁、罗华平等译)。此书的不少精妙之处,笔者一读、再读,受益良多。为了方便没有读过这本书的读者接触这方面的知识,本人主要以摘录的方式,将该书的主要内容叙述如下(个别地方笔者稍为作了表达上的处理,但绝不会有违原意)。

 

译者的话(一)(陈郁)

 

1973年,诺斯与罗伯特·托马斯合作出版了《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华夏出版社,1989年中译本),在西方经济史学界乃至整个经济学界产生了巨大反响,为经济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广阔的领域和展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