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连平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植信投资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院院长。曾任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金融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银行评级评优办公室主任、《新金融》期刊主编、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站长、流程银行建设办公室副主任。

不应将LPR机制调整与降息画上等号


  毋庸置疑,LPR机制调整是利率市场化的重要步骤。LPR新机制建立短期有影响,长远意义重大。既然是金融改革的重要举措,市场存在的将LPR机制调整与降息差不多等同的观点是明显有失偏颇的。但通过更加市场化的贷款定价机制以促进企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的方向是明确的。

  LPR新机制由原来的基准利率加减点调整为MLF加点方式报价,与之前我们相关研究中的预判完全一致。日度报价调整为月度报价,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标的由基准利率调整为更为市场化利率后报价的稳定性。报价行的扩围,增加了城商行、外资行和民营银行,有利于在更大程度上、更加全面地参考整个行业不同风险偏好银行的定价水平。然而,企业信贷融资成本的...

Read more

下半年投资增长的空间有多大


  当前全球经济可能已经触及本轮增长周期的顶点,可能逐渐进入下行阶段。为了应对需求减弱导致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正常化已经走到尾声,开始出现转向。全球已有十多家央行降息,美联储降息的市场预期明显上升,对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带来新的影响。在外需走弱的影响下,经济增长更需要内需支撑,稳投资成为稳增长的重要内容。下半年投资如何运行,投资增长的空间有多大,将对经济增长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上半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8%,比一季度下降0.5个百分点,基建、制造业、房地产三大类投资增速都低于一季度。投资增速低于6.3%的GDP增速,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显著下降,投资放缓是经济增速下降...

Read more

积极发展小型银行 优化金融体系结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以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为重点,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增加中小金融机构数量和业务比重,改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改善优化金融体系结构,发展民营银行和社区银行”,并在考察大型国有银行时强调:“服务小微企业要‘两条腿走路’,既要靠大银行,还要靠中小银行!”。两位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为我国金融体系结构调整优化指明了方向。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需从改善供给结构、扩大资源投入和强化政策支持三个...

Read more

大型银行股改奠定金融体系稳健运行基石


  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过去、回顾历史、总结历史、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更重要的是为了启迪未来。这一段股改的过程,对中国的银行业,对于各家大型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于之后中国整个金融体系的运行、银行业总体的运行应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为之后的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健运行奠定了基石。

  为什么这样说?我们知道金融的重要性,刚才邢社长也提到,几位中央的领导,包括邓小平同志也说了,金融对现代经济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是核心,是非常关键的部位。银行业是中国金融的中心,无论是从规模还是从银行业所给实体经济所提供的服务、产品、资金,各种各样形式的融资等等各个方面,肯定也是至关重要的。直到今天为止,尽管我们...

Read more

商业银行风险化解成效显现 资产质量保持稳定


   一、  不良贷款保持平稳态势

  2019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1571亿元,不良贷款率1.80%,拨备覆盖率192.17%,贷款拨备率3.45%。虽然不良贷款余额有所增加,但不良贷款率与上年末持平,连续两个季度呈现平稳态势。同时,拨备水平明显提高,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增强,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总体保持稳定态势。

  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虽有增加,但资产质量依然保持平稳。2019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较年初增加957亿元,同比多增272亿元。不良贷款率1.80%,与上年末持平,呈现连续平稳趋势。同时,关注类贷款占比3.00%,较年初和去年同期...

Read more

“一带一路”拓展人民币国际化新空间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经济金融国际化的现实需求,也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然产物。自 2009 年央行启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取得了长足进展。“一带一路”建设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新的契机,也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了难得的投融资载体、国际分工环境和市场条件。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与“一带一路”将形成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态势,为人民币国际化开辟了新的空间。

  “一带一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快速发展

  “一带一路”不断夯实人民币区域...

Read more

预调微调 货币政策不会观望


   一、逆周期政策效应下经济运行企稳

  从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已经触及近期运行的底部区域,是企稳向好的,不少数据都出现超预期的态势。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经济自身确实还是有潜力的,很有韧劲;另一方面也说明,前期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效应,包括财政政策、投资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组合政策效应已经逐渐显现。随着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效应的进一步落地,未来一段时间这种态势会越来越明朗,更多的宏观经济数据会转好,二季度以后宏观经济可能趋向回升,下半年经济增速可能比上半年要高。

  今年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扎实推进,“三去一降一补”成效不断显现。...

Read more

今年美元指数不会显著下跌


  当前,市场普遍看跌美元,主要理由是美国经济高点已过、开始趋于下行,甚至有观点认为美国经济有可能发生衰退。受美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影响,美联储宣布暂停加息并结束缩表,有机构甚至预测美联储在今年下半年或明年可能会降息,这进一步增强了看空美元的预期。笔者认为,市场对美国经济前景的一些预期过度悲观,尽管美国经济放缓但很快发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更重要的是,欧洲经济相对更不乐观,日本经济也难有明显起色,加之未来全球政治经济不确定性依然很大,避险情绪上升将对美元有利,预计今年美元指数不会显著下跌,甚至有小幅上升的可能。

  主要经济体的相对强弱基本决定美元走势

  看美元走势不能单看美国经济,...

Read more

预计2019年商业银行不良率仍将维持2%以内


   观点摘要

  2018年,随着核销力度不断加大,商业银行不良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率实现双降,关注类贷款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资产质量呈现向好迹象。贷款损失准备和不良核销同步大幅增长表明安全垫进一步夯实。展望2019年,虽然部分领域潜在风险需要重点关注,且考虑到利率市场化、监管加强等背景下银行负债增速偏低,负债成本难以下降;而受多项政策影响贷款利率已经开始下降,商业银行净息差有收窄压力,净利润增速可能会有所放缓,这些因素将影响银行不良资产的核销处置能力。但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逐步趋稳,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逐步发力,以及关注类贷款等前瞻性指标的持续向好,资产质量仍具有基本保持稳定的...

Read more

反思中国杠杆问题


  2017年至201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轰轰烈烈的去杠杆过程。伴随着宏观审慎政策和强监管政策的实施,中国的杠杆率趋于稳定。但自2018年以来,国内经济增长压力明显加大。尽管2018年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但以美元计算的出口增速却高于2017年。考虑到当年出口对GDP的负的贡献程度减少,经济下行压力主要来自于投资与消费所构成的内需的减弱。由M2、M1、社融规模、表外业务以及地方政府融资能力等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到,投资增速明显放缓主要是金融收紧所致。2018年二季度后宏观政策开始了新一轮逆向调节,结构性稳杠杆遂成为一种共识。在中国经济进入结构转型的高质量发展时期,如何理性认识中国杠杆问题...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