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开始就一直在上海奔波,主要的时间都在世博会上,看世博最大的收获是对低碳经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在这样一个侧重展示历史和未来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历史对社会的改变是很激进的,但身处其中却看不到它会立刻到来的迹象,但如果我们不从现在开始改变,它就永远不会到来。那些不断描绘低碳阴谋论的人显然低估了人们需求改变的原始动力。对中国来说,如果不从现在开始强力扭转人们的高碳排放生活方式,很难说我们能在2030年取得什么新的里程碑式的成绩。对汽车产业而言,政府推出了全球最高额度的新能源补偿政策,媒体的炒作也挑起了车主对新能源车的...
作者文章归档:朱伟华

靠补贴引导大牌们投资新能源才是正道
上个月底,全球最具知名度的品牌研究机构Interbrand(它是跨国广告公司集团宏盟集团Omnicom的成员企业)发布了他们的2009年度全球百强品牌榜,在这个榜单中,共有12个汽车品牌上榜,12%的占有率,仅比电脑、互联网这一大类上榜品牌少,高于金融品牌、也高于奢侈品品牌。从这个角度,我们不难猜到,从全球品牌消费品的用户角度来看,电脑互联网服务是第一大需求,汽车是第二大需求,排在它们之后的才是金融服务以及奢侈品,再之后才是其他产品和服务。
当然,这也是一家之言,在5月初,...
汽车产业的利润能支撑收入倍增么
今天人保部有人说中国已经符合收入倍增的条件,这个名字应该是日本上个世纪60、70年代执行的收入倍增计划的借用,我估计最终中国会有个不同的版本,否则这个压力对很多产业而言都是难以承受的。对汽车产业而言,我前两天说过,相对还处于腾飞期,产业链应该更符合收入倍增的条件,但如果细细分析,其实未必整个产业链条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支撑。借着前两天产业界朋友探讨汽车产业利润以及今天收到的盖世汽车网发来的新闻稿,我简单说说我对汽车产业利润的看法。
首先,我认为汽车产业的利润总量整体而言...
补贴多、门槛低,电动车企做好准备了么?
千呼万唤的新能源车私人购车补贴试点终于出台,北京没戏,上海、长春、深圳、杭州、合肥先行试点。6月1日下午政府网站挂出来试点的通知,但并没有预先通知媒体,这说明对于这种带有争议的事情“先做再说”的逻辑仍然是要得到遵循的。
根据官网的通知,补贴根据千瓦时而不是仅仅根据车型技术来,标准是3000元/千瓦时。比如日产的Leaf目前是24千瓦时,按照这个标准它本可以得到7.2万的补贴,但由于补贴有上限,它最多只能得到6万元的补...
新能源车补贴、新劳动法促产业升级
被张五常斥为“闯祸”2008年新《劳动法》在今天看来显然是生逢其时的,尤其是最近富士康面对指责时的转变,本田零部件工厂最终必然的妥协,都体现出2年前历经险阻破茧而出的那部修订版劳动法的前瞻性。倘使没有那部法律,我们何谈有尊严的劳动, 倘使没有那部法律,我们何谈工会地位的强化(与资方为伍的工会得到强化之后也不在此列),倘使没有那部法律,我们何谈产业转移和升级,倘使没有那部法律,未来几年我们还将有多少出口产品面临跨国公司的反倾销……
与劳动法...
争论再三,新能源私人补贴继续难产
截止5月31日下班,从年初就在谈的新能源车私人补贴政策依然没有出台,我周末围绕此事写的三篇文章全部落空,我想这样一个补贴政策之所以总是难产,原因就在于背后的争论实在过多。至少工信部的声音之一是这样的:现有新能源车都不是低碳,没道理进行补贴。也有业内评论员拿出数据对比之后认为新能源车甚至还不如传统能源车排放少。连总是喊狼来了的郎咸平今天也在其围脖上说:“我们掉进了新能源汽车“大跃进”的误区。这就是一出产能过剩的闹剧。发动机领先的是谁?美、日、德。新能源领先的又是谁?欧洲、美国。我们是哪方面都不占先。美、日、...
汽车电动化,不行也得行
虽然业界对中国新能源车尤其是电动车的质疑声很多,包括政府部门也有很多不同声音,比如我一直在说的“用全体纳税的钱补贴少数富裕的电动车是否公平?”的问题,比如电动车本身的环保性问题,比如内资汽车厂商在新能源车方面的技术储备问题等等都已经在政府的视野中。此轮新能源车的私人购买补贴与此前的公共服务用车的补贴已经清楚地表明:对中国而言,汽车的电动化已经箭在弦上,即使现实条件不成熟,创造条件也必须启动。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对石油的依赖以及对环境压力已经使得我们没有时间再去讨论新能源的可行性问题,但凡还有其他解决途径,我们都不必...
新能源车补贴、新劳动法促中国产业升级
被张五常斥为“闯祸”2008年新《劳动法》在今天看来显然是生逢其时的,尤其是最近富士康面对指责时的转变,本田零部件工厂最终必然的妥协,都体现出2年前历经险阻破茧而出的那部修订版劳动法的前瞻性。倘使没有那部法律,我们何谈有尊严的劳动, 倘使没有那部法律,我们何谈工会地位的强化,倘使没有那部法律,我们何谈产业转移和升级,倘使没有那部法律,未来几年我们还将有多少出口产品面临跨国公司的反倾销……
与劳动法的修订相似,我认为面临诸多质疑的针对私人新能...
补贴很多、门槛很低,电动车企仍需努力
千呼万唤的新能源车私人购车补贴终于出台,正如很多人预料的那样,丰田等公司具备核心技术的各类混合动力车型没有成为补贴重点,全球都在观望而中国车企有可能掌握核心技术的纯电动车则成为补贴的重点。在进行个人购车补贴的同时,对整车和电池租赁也进行补贴,这种涉及整个产业链的补贴方式更有助于启动电动车产业。从补贴力度来看,此次对纯电动车的直补以及购置税补贴高达数万元,这远比对小排量车的部分购置税补贴力度大,但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启动纯电动车的市场进入良性循环,原因之一就是产业尚未做好准备。
为此,在进行财...
无需为比亚迪-戴姆勒技术合作上纲上线
这两天见证了比-戴合作的记者都在说合资公司成立这件事,我可能感受不到那种热闹劲,但既然只是一个合资的技术研发公司,投资也仅6个亿,这应该算不上什么大事。按照戴姆勒的研发预算,每年至少应该在4亿美元,和比亚迪合资的这笔钱也就是戴姆勒研发体系1个月的经费。从国内其他本土汽车公司的研发预算来看,这笔投资基本与开发一辆新车在一个数量级上。但如果要弄一个全新的研发公司就有点寒酸了。从这个角度来说,戴姆勒并没有把大宝压在比亚迪身上,只不过按照我们中国人的一厢情愿,把比亚迪与戴姆勒的合资上升到了民族荣耀的高度上,但这件事似乎没有必要被上纲上线到这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