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刘世锦

刘世锦,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办公厅主任、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1955年1月出生于陕西省西安市。1982年2月毕业于西北大学经济系,获经济学学士学位。1982年3月至1986年10月,在西北大学经济系(后为经济管理学院)工作,任讲师、教研室主任,并在职读硕士学位。1989年11月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经济学博士学位。1989年12月—1994年3月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作,任副研究员、研究室副主任。1994年4月至今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工作,曾任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宏观调节研究部副部长、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目前兼任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常务理事及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产业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改革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等。兼任若干城市、企业的顾问和若干大学的兼职教授。长期以来致力于经济理论和政策问题研究,主要涉及企业改革、经济制度变迁、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与政策等领域。先后在一些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及其他文章二百余篇,独著、合著、主编学术著作10余部。撰写一系列内部研究报告。曾多次获得全国

大数据应用助力产业升级


  从现实情况看,大数据现在有个很大的矛盾:数据产生了很多,应用得很少。即数据的爆炸式增长和还处在朦胧状态的、甚至还没有上路的应用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需要思考怎么将数据的互补性和集成效应利用起来。

  不论是市场的数据,还是政府的数据,现在都没打通,打通之后也未必用得好。问题的关键是,得有一个框架——认清想解决什么问题,而且对该问题本身有很好的理解,从而形成一个理解和解决问题的框架。将数据装配到框架中一个合适位置,数据方才有意义。

  数据开放了,有了数据源;有好的框架将数据装进去,解决了问题,这样就创造了价值。创造价值后就有人买单。创造价值,是大数据应用的...

Read more

大都市圈发展关乎经济全局


  我的发言将从三个问题切入:第一,中国经济增长与大都市圈发展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第二,如何利用城市竞争机制推动城市发展;第三,在肯定聚集效应的前提下,如何让城市的结构更为合理化。

  关于第一个问题,中国经济正进行着转型升级。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与很多生产性服务业高度融合,而后者大量聚集于大都市圈。而服务业,特别是大部分社会服务业必须在城市人口聚集的条件下才能发展,比如只有生活在北京的人才能便捷地享受到国家大剧院提供的公共服务。创新行为同样具有很强的聚集效应,如果没有人口聚集,即使个人具备创新天分,也难有足够激励和配套条件产出创新成果。

  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社会服务业已经成为...

Read more

老经济如何转化为新动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长期发展课题组的系列研究已经进行了五年,出版《中国经济增长十年展望》系列成果五本。这一研究课题建立了一个研究经济长期增长的预测框架指引短期分析;同时根据短期形势的进展滚动修正长期预测框架。在这五年中,每年的主题都是针对当时的一些带有特征性、趋势性的重要问题。今年的主题是“老经济与新动能”,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经济触底并开始转入新增长平台。

  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一个回落的过程。虽然经济学界对这个回落的过程有不同解释,但我们认为这是增长阶段的转换,是由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未来的中速增长。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基本触底,经济...

Read more

中国经济触底并转入新增长平台


  在数字经济时代,有可能通过及时获取各种高频数据,对经济形势进行实时在线分析预测。我们的研究团队研发出了一个包含宏观、行业、区域、长期增长等在内的实时在线分析模型,对未来六个月的经济走势做出滚动式预测,主要是判断相关指标走势方向和何处出现拐点。

  这一模型的特点,一是创造性的运用投入产出架构,形成了包括宏观和行业变量在内的实时分析框架;二是原创性的提出了GFP(Gross Final Products)概念与分析原理。GFP为终端需求,是GDP中不再直接进行下一个生产过程的那些部分,主要包括个人消费、政府消费,以及基础设施与房地产投资中与民生直接相关的部分。

  GFP是整个经济...

Read more

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 成功是概率事件


 

  创新成功是个概率问题

  从0到1、从无到有的过程,意味着“1”和“有”在创新开始的时候,创新主体是不知道的,或者是不确定知道的。实际上创新是一个试错的过程,创新成功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个概率事件。腾讯的微信,当时不止一个团队在做,最后张小龙的团队成功了。

  假设一项创新成功,需要试一百次,如果只有一个人搞一次,成功概率是百分之一,如果十个人搞,创新成功的概率就是百分之十。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要鼓励更多的人去试错,试错的人越多,整体上成功的概率才会提高。

  创新不可以规划

  我们要在推...

Read more

经济走势与房地产供给侧改革


  一、目前经济走势:中国经济基本上在中速增长,至少十年的稳定增长期 

  首先是势,中国经济我讲一个大的判断,经过七年多的规范以后,目前应该说以后非常接近底部,或者开始说已经触底。过去六七年的时间,经济一直下行压力很大,原因是各个地方没有找到底,过去七年的时间中国经济的变化,我有一个分析框架,就是转型再平衡,也就是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过去七年为什么一直跌跌不休呢,是因为没有找见这个新的平台,而不是说触底。现在讲已经非常接近触底了,应该从两个方面来看。

  增速回落是”转型再平衡“过程 

   ...

Read more

经济走势与新增长动能


 

  今年是中国经济触底验证期

  从需求上来讲,因为过去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靠高投资拉动的,高投资三大需求来源是出口、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目前出口已经触底了,基础设施投资很大程度上是一个政策变量。房地产2014年已达历史峰顶,投资总量应该是逐步回落,尽管从2016年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回升,但并没有改变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的态势,未来房地产投资将会回到一种常态。所谓常态,大概是增长2%或3%,零增长甚至负增长也都是正常的。出口、基础设施和房地产三只靴子全落地了,整个经济也就扎扎实实落地了。

  从供给侧来讲,三大需求回落后,供给侧也在调整,主要是重化工业在调整,但调整相对较慢,...

Read more

杀富济贫的结果是大家一块受穷


  中国面对着收入和财产分配严重不平衡的现实,我看有一些资料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有下降,刚才挪威的同志已经说了中国的基尼系数比较高,现在有所减缓,中国的收入财产分配严重不平衡是突出的。

  中国现在已经由过去10%左右的高速增长转为中速增长,这样的情况下,收入严重不平衡,或者是中等收入群体已经相对比较低,会带来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需求空间的不足。我们做过一个研究,如果把中等收入阶层的比重提高一点,内需会明显的扩大。再就是供给能力也不足,低收入者的消费能力也没有提升起来。人力资本难以支撑高质量的供给。这个问题不仅是中国,更是全球范围的问题。

  所以,全球化也带来了所谓的不平衡冲突,美...

Read more

大都市圈有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能


  中国经济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需要寻找长期的增长动力。我一直强调要改变以速度为优先目标,更加重视质量和效益。我为经济增长设定了六个目标:就业可充分、企业可盈利、财政可增收、风险可控制、居民收入可增长、资源环境可持续。这些目标达到之后,对应的增长速度是多少,就是多少,就是一个合理均衡的增长速度。

  现在人们在关注经济成果的同时,更加关注未来的生存环境。在过去两三年内,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还有其他一些大的都市圈在加速成长,城镇化出现分化,更多的资源尤其是年轻人集中到几大都市圈,完全符合城镇化发展规律。一线核心城市的城市病很严重,一方面有聚集的要求,另一方面城市病的问题又很突出。...

Read more

中国经济已接近底部


一、中国经济已接近底部,三个指标要关注

现在分析经济形势我觉得可以分析框架,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以后,过去六年是调整的态势,怎么看?实际上观点各异,背后是分析框架不一样,我大概概括了一下三种分析框架,第一种就是用凯恩斯的宏观经济模型来分析,它前提假定的就是整个经济还在同样一个平台上增长,所出现的只是一个周期性波动,但这种分析框架不解释为什么经济下行了六年,还找不到点。第二种分析框架是趋同理论,说是后发的追赶性的经济体,和前行国家比较起来差距还很大,差距就是动力,就是增长的潜力,但是这种分析框架所面临的困境也在于你不能解释为什么后发国家在追赶的过程中,不同的阶段的增长速度事实上...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