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杜维明

祖籍广东南海,1940年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61年毕业于台湾东海大学。后获得哈佛—燕京奖学金赴美留学,在哈佛大学相继取得硕士、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柏克莱加州大学,1981年始任教哈佛大学直至退休。曾担任哈佛大学宗教研究委员会主席、东亚语言和文明系系主任。1988年获选美国人文社会科学院院士。1996年至2008年担任哈佛燕京学社社长,是出任该职位的首位华裔。杜维明研究主题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被称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在众多西方重要国际会议上,发表“文化中国”、“文明对话”、“多种文明核心价值”等学术观点。

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精神


  能在一个如此高雅的环境里,面对如此卓越的听众,来谈一个如此合时宜的话题,我感到十分地荣幸和高兴。作为一名亚洲与比较哲学以及中国文化的学生,并怀有对儒家人文主义现代转换的关注,我非常感兴趣的是,你们对于我个人观察的一些关键问题的反应,比如“文化中国”背景下做中国人的意义,东亚现代性特征的界定,以及“亚洲价值”与新世界秩序建构的相关性等问题。

  显而易见的是,世界还远未达到对话的、和谐的、和平的状态。全球化扩大和加深着地球每个角落人们之间的互联性与团结性, 而世界作为一个“地球村”的构想可使这一共享的渴望大大...

Read more

21世纪儒学面临的五大挑战


  2009年10月19日,我被邀请参加德国总统克勒主持的小型学术会议,会议主题是“现代性的多重形式”。讨论的问题是:第一,我们为什么在这里?也就是人生意义的问题;第二,是什么连接人与世界?讨论文化和沟通的问题;第三,我们怎样设想未来的生活?另外,会议还探讨现代性的未来的问题。虽然最后我没能参加会议,但是会议提出的问题却与我一直学习和思考的儒学有所共鸣,这些基本的问题也正是21世纪的儒学所应该回答的问题。21世纪的儒家,首先理应可以为人类现在的文明、为哲学思想家提供精神资源。进一步要问,它能否对西方文化的冲击有创见性的回应?不过,如果只是有创见性的回应,而内部没有...

Read more

社会企业家的责任伦理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基础之一,而在杜维明看来,放在当下时代背景中去理解,这也是对当下精英阶层的要求与期望。“如果希望普通民众能有有尊严的生活,精英阶层要自觉要求自己。”他说。

  过去几年,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儒学思想家杜维明一直关注儒家思想在企业家群体的传播。他担任长江商学院人文委员会主席有五年、浙江大学儒商与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荣誉主任也四年多,在这些场合,他都会与中国的商业领袖们探讨儒家文化,谈论跨文明之间如何建立对话。因为,这些人正是改革开放造就的时代精英的一部分。

  有人说,中国儒家思想...

Read more

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究竟怎样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杜维明VS袁伟时

  仁、义、礼、智、信,应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法治的基础上。否则,它只能为宗法专制服务。——袁伟时:中山大学哲学系退休教授,中国近代史专家。

  在自由之外要带进公正。在理性之外,要带进同情、慈悲。在法治之外还有礼让。个人尊严以外,还有社会和谐。现代西方所代表的基本核心价值,是扎根在西方的普适价值,但同样有一些可以是扎根在中国、在东方的普适价值。——杜维明:哈佛大学教授。他提出儒学的第三期发展,为儒学的现代转化开拓了国际视野。

  否定三纲,肯定...

Read more

被异化的精神信仰


 “现在国内学术界内耗太厉害,使得很多精力被耗费”

  学术丑闻在西方不会演化为公共事件

  记者:近年来中国文化界出现不少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关注的“打假”事件,比如目前仍在发展中、尚未定论的“汪晖抄袭事件”和“朱学勤抄袭事件”。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杜维明:你提到的具体事件,因为我了解得很片面,基本没有发言权。而且我觉得可能也不信,因为这牵涉的不仅是学术界内部,还有互联网、媒体等各个不同的领域,在国外这种情况很少,学术问题都是在学界内部讨论的,因为比较专业,基本不会演化为...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