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毕研韬

悖境中的中国传媒
中国传媒正在有序和无序中艰难地探索着。中国民间对官方传媒的不满已经公开化,官方管制传媒的传统模式已经失效。值得庆幸的是,政府反复高调宣示保障新闻自由。
中国传媒压力激增
中国传媒面临的舆论压力激增,而且越来越公开化。2009年1月和3月,凌沧洲等人发表了《抵制央视,拒绝洗脑》和《再见!宣传与谎言》两封公开信,谴责中国的“喉舌们”。这些启迪民智、鼓舞人心的号角,刺破了新闻界与学术界沉闷的氛围。
2月9日(元宵节)央视新楼发生大火后,有网民调侃说,“做人不能太CCTV啦!否则,躲得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此类黑色幽默反映...
打破媒体公信力神话
在有些人眼里,媒体公信力近似神话。事实上,我们对媒体公信力的认识亟待深化。
一、如何理解媒体公信力
一般认为,“公信力”与英文credibility对应,字面意思是“可信度”。在传播学上,credibility是指受众对传者可信任程度(believability)的认知。所以说,可信度并非是完全客观的,它强调的是信息的接收者对信息/信源的主观判断。
传统上,credibility有两大构成要素:trustworthiness(可信赖程度)和expertise(专业权威性),而这两大要素也并非完全客观的。在政治传播上,可...
新闻是绊脚石还是垫脚石?
中国全国人大正在审议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引起了广泛的争议。笔者担心目前草案中管制新闻报道的条款不仅不利于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还会影响中共执政党的形象和威信,增加中国“可持续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成本。
但是,笔者提醒世人要特别关注《突发事件应对法》(草案)出台的深层机理。如果中国的政治生态和学术生态得不到有效改造,类似的法律草案今后还会出现。
一、中国的新闻媒体向来都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众传媒被称为“新闻机关”“舆论机关”,各省市宣传部长通常都是党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