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高蒙河

现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良渚学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日本书道教育学会和复旦大学中日书法研究中心研究员,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科技考古学会会员,中国百越民族史研究会理事,日本“弥生”文化研究会会员等,具有田野考古领队资格。
  此前于70年代中期插队做过知青,当过农村民办中、小学教师。1978年进入吉林大学考古专业读本科,1982年本科毕业分配到复旦大学分校当教师。后又师从前故宫博物院院长张忠培教授读硕士,师从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葛剑雄教授读博士。90年代初期起,历任上海大学文学院历史系系主任、文物考古中心主任、外事办公室主任、学生处处长、文学院院长助理、上海大学留学生处副处长、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等职。90年代中期在日本东京大学、横浜市立大学做客座研究员二年,1998年调入复旦大学工作至今。

不是大腕儿也作序


    考古界出书,但凡给写书评的人,起码都是个腕儿。

    这些腕儿,要么是权威者,要么是权重者。普遍一些的情况之下,是上一辈给下一辈作序的

多,而下一辈给上一辈作序的,那作者和作序者着实都需要勇气和魄力。我记忆中,好像有俞伟

超先生的《什么是考古学》一书,找的是学生张承志给写的序,由此更觉得俞先生可真了不起。

考古界学生给老师作序,大陆此前恐无先例也?!

    我现在也混到了给人写序的份儿上了。不过,我一不是权威者,二不是权重者,即不是所谓

的腕儿,而是一个教书匠。个人感觉更多的是,给人作...

Read more

公众考古在中国的发展


    【高某按】在200810月于北京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第十一次年会上,我向大会提交了与同事合写的“公众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的论文提纲,并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会后,考虑到我们对公众考古学的认知还需要沉淀和积累,就没有马上成文交与考古年会出版论文集之用。其后的二年多来,我们在更多的实践、研究和思考中,又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并觉得与当初所提交发言提纲的基本的观点和逻辑改变不大。因此,现只对当初的发言提纲做极个别字句的修改,贴上来倾听大家的意见。

 

公众考古学在中国的发展

复旦大学文博系  高蒙河  麻赛...

Read more

国家形象片再增加一个人就好了


    最近在美国播出的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共60秒59人上镜,引发各界众议。

   如果站在考古界的立场上附议一下:这个国家宣传片的最大失误:是缺少一个考古人。

   在国外,对中国业已取得成就的普遍认同,主要在三个意识形态不那么中国化的行业领域:航天、体育和考古。考古的成就多多,别的不表,单说秦始皇陵兵马俑,从它建成开放的三十年来,接待过的中外观众超过5000万人次,其中接待过的各国元首已不下120位,首相或总理级贵宾200多位。就说美国的总统,从里根、克林顿到布什,届届都去过。兵...

Read more

张忠培先生到上海


    15号早上我刚从北京开会坐一夜车回到上海,就接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短信:“晚上在上海请先生吃饭,请你过来。”

     宋建说的是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张忠培先生。他们这两天在浙江良渚开会,一个是良渚城墙上发现了居住遗址,一个是筹备下半年召开的长江下游先秦时代区域考古会议。本来这个会叫我也去参加的,但因我要去参加的教育部的研究生教育改革会议,时间上冲突,我就没去浙江。他们这次从上海转来浙江,是受老宋盛情邀请——上海青浦著名的“国保”福...

Read more

考古界的麦霸们


    【高某按】下面这篇短文转帖自我的大学室友、现吉林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博物馆学系史吉祥教授的搜狐博客:

    2011年1月11日,吉林大学资深教授林沄主持召开了关于十二五考古学科发展规划制定研讨会,前来参加会议的人中不少都是林先生过去教过的学生,吉林大学的人自不比说,其他如社科院考古所所长王巍、人大历史文化学院的魏坚、复旦大学文博系高蒙河、中国文化遗产学院的乔梁、武汉大学考古系余西云、中山大学的郑君雷都是林先生的学生。当然也有一些不是林先生的学生,但是论年纪,这些人都属于学生辈分无疑,因为都是50后的...

Read more

考古界老二论公众考古


    【高某人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是我在吉林大学读本科的大学师兄,高我一届。后来发达了,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北大考古文博院长赵辉并列中国考古学会的副理事长,位居理事长张忠培先生阶下主事,堪为考古学会并列老二是也。他也力主公众考古学的开展,并很早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报刊上发表了论公众考古学的文章,转贴于下。可见,被业界称为“皇家考古所”的中国最高等级也是素以最科学最严谨著称的“皇所”都干起了公众考古,还成立了公众考古研究中心。其实,何止“皇所”,中国最牛叉...

Read more

梁启超之憾


    在100年前的1909年,梁启超准备撰写一部新的中国史,并在提纲中列出“有史以前之时代”一节。深受西方史学思想影响的他,这时不但已经了解到汤姆森的三期说,甚至还认为中国也必有石器时代。只是“中国虽学术未盛,在下之层石,未经发现”而已。因此他提出“以此说为比例,以考中国史前之史,绝不为过。”梁启超的这个推断,可以说是中国人提出用考古材料研究中国史前史的一个开端。但梁启超的预见性不过是理论意义上的奢望,因为在近代考古学尚未传入中国的情况下,没有任何科学出土资料,要想编著一部带有考古...

Read more

老百姓的交通史


    我走路用11号架步量时,人家已经骑自行车了;我有了自行车时,人家已经骑永久凤凰了;我骑永久凤凰时,人家已经乘公交大巴了;我乘公交大巴时,人家已经坐地铁了;我坐地铁时,人家已经打的了;我打的时,人家已经开普桑了;我开普桑时,人家已经有车位了;我有车位时,人家已经有车库了;我有车库时,人家已开大奔了;我有钱买大奔时,人家已经用司机了;我有司机时,人家已经租车了;我租车时,人家已经打的了;我打的时,人家已经骑车了;我骑车时,人家已经跑步了;我跑步时,人家已经用跑步机了;我买了跑步机时,人家已经散步了;我散步时,人家已经站住打歇了;我想学人家打歇...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