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韦森

原名李维森。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2000年至2001年曾为剑桥大学经济与政治学院正式访问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制度经济学和比较制度分析,对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人类学、语言 学、社会学以及宗教神学等学科也有着广泛的研究兴趣。学术专著主要有:《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经济学与伦理学:探寻市场经济的伦理维度与道德基 础》、《经济学与哲学:制度分析的哲学基础》、《制度经济学三人谈》等。

纪念诺思教授:观念决定制度变迁的路径与方法


       2015年11月23日,美国制度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先生在位于密歇根州本佐尼亚小镇的家中逝世,享年95岁。诺思先生走了,留给世人的思想遗产是他的有十几种著作和数十篇论文,其中包括美国经济史研究、制度变迁理论、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国家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以及晚年所提出的暴力与社会秩序理论。这些理论组合起来,可被称作为诺思的制度与制度变迁理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诺思一生对人类到底该如何组织国家、政府、经济组织与市场交易的历史和理论的整体思考。

  一

  要理解诺思教授本人的理论贡献与思想价值,还要从...

Read more

扩大财政赤字刺激经济想法:误国误民


导语目前中国经济之所以这么困难,实际上是2008年推出的“四万亿刺激计划”时一波“天量”规模的商业银行贷款到了还款期的结果。对目前货币政策笔者认为要进一步量化宽松,以不支持实体部门(进行项目投资)而进行量化宽松,才能真正救实体部门。而供给侧管理,目前最重要的措施是减税,通过减税减少企业负担,让企业度过前几年贷款高峰所导致的还款高峰难关,这是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第一要务。

记者:2015年以来,央行已经多次降准降息,但是三季度中国GDP增速6.9%6年来首次破7,很多人认为货币宽松的边际效应越来越小,您怎么看?

韦森:最近大家...

Read more

国王、上帝和法治之间的权力游戏


在人类社会历史上,法治理念的产生与演变,说来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在这一篇专栏文章中,我们将主要讨论在西方社会历史上法治理念的产生与演变。

限于篇幅,我们先在概念上追溯一下“法治”即“the Rule of Law”从古希腊到英国光荣革命时期在西方社会中的产生与演变。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法治”作为现代政治制度的一种基本架构,是近代的事。

从西方社会历史上来看,尽管在古希腊城邦制中就有了今天我们所理解“宪政国家”和“法治国家”政治制度,但是...

Read more

天天讲法治,我们真懂法治吗


【前言】

今年是英国《大宪章》签署800周年。从人类社会发展史来看,1215615日在英国兰尼米德草地上由英国约翰王和25位男爵签署的英国《大宪章》,既是一份法律文件,也是一份政治契约。它奠定了英国宪政民主政治的基础,也是后来世界各国法治的开端。

英国《大宪章》最主要意义是确立了“王在法下”“正当法律程序”和“契约政府”,一方面为13世纪后英国普通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为之后的英国乃至西方各国的宪政民主政制建设拉开了序幕。大宪章的签署,在英国宪政史上,乃至在人类社会政治文明史上,均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从大...

Read more

米塞斯:20世纪古典自由主义的世纪人物


在波澜壮阔的20世纪,在世界上可能没有任何一位经济学家像米塞斯(Ludwig von Mises)那样对整个人类社会的产生了巨大思想影响而个人生活一生坎坷而郁郁不得志了。作为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第三代传人和领军人物,米塞斯在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中均有着诸多原创性的思想和理论贡献,在当今世界上许多国家中仍然有巨大的思想影响。2000年,米塞斯被美国《自由》杂志评为“古典自由主义(libertarian)的世纪人物”,就足以说明这一点。

 

(路德维希·冯·米塞斯,1881-1973

 

【...

Read more

如何解释中国经济增长?


  在京城以外,复旦大学的张军教授可能是国内外最为着名和最为经济学界同仁所认可的当代中国经济学家了。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经济学人,张军教授早年研究制度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近十多年来又专注于中国经济增长和体制变迁研究,在国内外着名学术刊物上发表了百余篇中英文学术论文,仅在国内经济学的权威期刊《经济研究》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就超过了二十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按照不久前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影响力报告(2000-2004)》关于经济学作者学术影响的统计分析,张军教授在经济学论文引用最多的前六十位作者中排名第十三位。前十位作者中,有四位是领袖人物(包括邓小平、江泽民、列宁...

Read more

政府工作报告不应再设GDP增长目标


  在2013年3月5日中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提到,中国政府把2013年中国GDP增长目标设定为7.5%。中国政府连续两年把GDP的年增速计划目标定为7.5%,这说明随着近些年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政府更加理性、务实。

  此举本身是一种进步,但笔者认为中国政府在实际国民经济管理中,还有进一步改进的空间和可能。譬如,可否考虑总理和各级地方政府未来在“两会”上所做的《报告》中,不设定全国乃至各地本年度GDP增长目标?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至少有利于短期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Read more

哈耶克与凯恩斯的一次大论战


  虽然哈耶克和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同源于魏克赛尔的货币均衡论和“自然利率”说,却得出了不同的理论结论和政策主张。哈耶克认为银行人为压低贷款利率到自然利率之下,是商业周期的根本原因;凯恩斯则认为,要通过操纵和调控利率,影响、引导和干预投资,使经济体系恢复充分就业均衡。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到四十年代初,在伦敦和剑桥之间曾发生了两大经济学家哈耶克与凯恩斯的有关货币理论与商业周期的理论论战。这场论战影响甚广,波及面也很大。不但当时英国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如罗宾斯(LionelRobbins)、斯拉法(PieroSraffa)等都直接参加了论战,而且美国、瑞典、奥地利...

Read more

中国经济增速已渐进下滑


  (一)为何判断中国经济增速正在渐进下移?

  今天圆桌讨论主题是“寻找经济新增长点”。我想先谈出一个基本判断:中国经济大致已经进入了这一轮工业化中后期——如果说还不是末期的话,这也在基本上决定了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正在趋缓,正在逐渐进入一个中速增长时期。

  刚才林毅夫教授在主题演讲再一次谈了他对未来20年中国经济的乐观预期,即仍有8%以上的增长潜力。毅夫之所以得出这一判断,如他刚才自己所解释的,主要依据是人均GDP水平。按照目前中国人均GDP大致只有5000多美元的现状,毅夫判断中国大致处于日本50年代初、新加坡1967年以及...

Read more

切莫撑开腐败寻租的制度保护伞


  《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次审议稿)》自2012年7约6日向社会各界公开征求意见,一个月内,共收到修改意见33万多条,参与人数也高达19万多人。这既反映出当今中国全社会对修改此法的重视,也反应出国人对预算民主政治的渴望与期许。

  7月下旬,笔者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全国人大代表叶青,全国政协委员、上海财经大学教授蒋洪,天津财经大学首席教授李炜光,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院长王雍君教授,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院长吴弘教授,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小兵教授、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傅蔚岗研究员、聂日明研究员,以及中山大学...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