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张涛

财科所经济学博士,现供职于中国建设银行金融市场部

如何理解易纲行长所说的“正常货币政策空间”


   从易行长的最新表态来看,央行十分在意目前中国的货币政策空间,而从市场各类利率的实际变化情况而言,央行在实际操作中确实一直固守着“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

  进入二季度以来,除了食品价格指数超预期上涨之外,整体宏观经济指标表现出的经济运行态势还是下行压力较大,尤其是作为经济重要的景气指标的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低于50%荣枯线,预示着本月即将公布的三季度GDP增速可能进一步下降。日前,日经调查的结果显示,多数经济学家预计中国三季度经济增速在6.1%左右。

  若随后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经济增速确实未见明显好转,相信届时市场对于国内货币政...

Read more

资金紧缺或将触发货币政策调整


 

        时近年末,有关中国未来货币政策走向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话题。

 

  笔者曾在年初《中国央行已做好降准的准备》文章中做过一个大胆预测:无论是从金融发展主观目标实现的需要,还是客观金融环境变化的需要,以及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持的获得急迫性方面,均要求央行将特定环境下的,通过法定存款准备金暂时锁定的资金,还给市场(商业银行),而且还要实现有序的策略安排。但是一年过去了,央行并未如笔者预测的那样,启用准备金率的货币调控工具,而是通过频繁的公开市场操作节奏来保持市场资金面的平稳...

Read more

中国经济转型下的债路选择


  每当危机爆发,政府之手就会很给力,而且市场也非常欢迎政府这只“托举之手”。此次危机也不例外,2008年至今,遍观全球各政府,无不是高垒债台,同时各国央行更是以“量化宽松”之道,为政府之手披荆斩棘。由此就形成了反危机下的一幅图景:即通过政府支出,来营造商业环境;通过以货币当局印钞,来修复信用环境。政府通过逆周期的宏观调控,来防止经济被危机拖入大衰退的泥潭。

  此次危机中,以美、欧、中、日四个经济体(G4)为例,截至2011年底,四个经济体的国债余额较2007年底的数据分别增长了69%、37%、47%和14%;同期四个经济体央行的资...

Read more

盘整——未来中国经济的关键词


 盘整: 未来中国经济的关键词(上)
   
   中国在出口导向下的特有三驾马车
   
   一般意义上讲,经济增长由投资、消费和净出口三驾马车来驱使,而且自1992年南巡讲话之后,中国逐渐确立了面向外部市场,扩大内部产能的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到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这一增长模式得到了大爆发:2001-2007年间,中国GDP平均增长率为10.8%,中国GDP在2001年首次突破10万亿之后,到2007年已经扩大至26.6万亿,期间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于10.8%的GDP平均增速拉动分别为5.2%、4.4%和1.2%...

Read more

中国经济转型的两个样板间


   伴随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经济转型也一直被期待。从“九五计划”首次明确提出实现两个根本转变,即经济增长的转变和经济体制的转变,至今已有近30年,但在包括人口红利、制度性变革、全球化扩展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中国的后发优势尚在逐渐释放阶段,所以造成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就业人数不断提升,但经济转型还一直停留在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前夜的局面。

 
  2008年蔓延至今的国际金融危机,首先打破了中国经济运行既有的外部条件,外部需求出现逆转之势。虽然中国政府实施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经济刺激计划,但旧有经济结构中的一些矛盾也迅速表现出来,尤其是,中国经济一...

Read more

打破经济运行和宏观调控悖论


  如果观察过去 11年 间(2001-2011年)中国经济的整体表现,在全球化红利(2001年加入WTO之后,11年间中国贸易逆差累计1.5万亿美元,FDI累计8160亿美元,外贸依存度由38%曾一度升至2007年的65%)、人口红利(11年间15-64岁人口比重稳定在70%)、城镇化进程加速(11年间城镇化率提升了14%)、工业化进程加速(11年间工业增加值增长了近4倍)等因素共同推动下,11年间中国GDP实现了平均10.4%的增长。

  而2008年危机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虽然得以维持,2008-2011年GDP平均增速为9.6%,但信贷投放和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不断提高。2...

Read more

经济转型的“样板间”效应


   在危机嬗变和国内调控的共同作用下,一些经济活力最强的地区已陆续露出新的问题,例如温州民间融资危机、深圳前两个月主要经济数据出现罕见的负增长、京沪穗渝等城市前两个月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如何理解这些现象?笔者尝试以“样板间”的视角来解读。

 
  按照经济要素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地方经济中大致可分为:资本活跃地区、吸纳劳动力地区、资源优势地区和政策优势地区,其中又以资本活跃地区和吸纳劳动力地区最为典型。改革开放以来,以浙江为首的长三角地区逐渐成为中国资本最为活跃的地区,浙江省的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国金融业增加值的比重,由1978年的2.77%,...

Read more

明年通胀形势如何?


  伴随8月和9月的CPI同比涨幅的回落,可以确定的是7月份CPI的6.5%涨幅,应该就是自去年7月份以来这一轮通胀的洪峰,而以CPI同比涨幅来衡量的中国通胀走势相应已经进入了下降通道;同时3季度GDP增速回落至9.1%,是自2010年一季度11.9%的高点以来,经济增速最低的一个季度,可以说通胀和经济增速的双回落,表明中国经济正在按照宏观调控意图,向“软着陆”迈进。

  但同时在未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加快的过程中,鉴于人口红利的消失、全球反危机下的宽松货币干预、以及中国就业问题的解决等因素,决定了未来中国经济依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而2012年作为政府换届...

Read more

财政政策可以再积极一些


  进入8月份以来,受美国债务上限纠葛、标普下调美国长期信用评级、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欧元体系破裂的讨论等一系列坏消息的影响,全球股市进入到了复苏以来最为艰难的阶段,全球股市出现一波普遍性下跌。

  相应的一些避险资产受到投资者青睐:金价由7月底每盎司1633美元涨至1800美元附近,美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由2.82%降至1.95%,德国10年期国债的收益率由2.8%降至1.93%。

  金融市场的表现无疑反映出当前全球经济确实进入到危机以来的第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危机下经济的快速下滑,第二阶段是在各国政府的强力干预下,经济实现复苏,第三阶段为经济由外力拉动向内生增长转换过程中...

Read more

这一次 央行或许会不同


     温总理在《求是》发表的《关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无疑是对宏观政策取向的最新明确,尤其与6个月前同样题目的文章相比,总理对于外部经济“滞胀”担忧进一步加重,同时国内中小企业、外贸企业、结构调整、通胀管理等问题的复杂化,已经迫使中国宏观政策转向“软化处理”,尤其是在货币政策方面,特别是总理在将此前“切实实施好稳健的货币政策”转为了“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及强调“充分重视货币政策的滞后和累积效应,提高政策的前瞻性...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