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宋鲁郑

现任旅法山东同乡会副会长、巴黎文化沙龙秘书长、旅法中国同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海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法国《欧洲时报》时事撰稿人。

一退一进,中俄默契联手“援朝”?


北京时间3月2日晚,联合国安理会通过决议,对朝鲜实行史上最严制裁措施。回顾这个决议的出台,不难看出,朝鲜核试验和发射火箭,已经迅速转成大国尤其是中美两大国之间的博弈。为了维持来之不易的中韩关系(牵制日本和打破美国在东亚的包围圈)以及阻止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在制裁朝鲜问题上,中国做了让步。然而,就在此时,俄罗斯又出手了,利用规则连续阻挠美国主导的制裁法案在联合国投票。外界很难猜测中俄是否有默契和事先沟通,但俄罗斯此举确实给了中国一臂之力,再度形成了中俄联手制衡美国的局面。

朝鲜神秘部队携“核背囊”高调亮相

其实上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间,中美俄三大国屡屡互为...

Read more

台湾最美的风景只能是人,因为……


关键字: 台湾台湾经济台湾民主台湾基建马英九台湾大选政治制度

十二年间,虽然笔者已经七到台湾,但每次都有不同的角度和新的收获,“2016大选”之行自然也不例外。

1月20日,观选活动结束,桃园机场一号航站楼应该10点45的飞机却晚点一个多小时。台湾政治和经济边缘化的国际现实以及大选期间一半以上大陆游客配额被减少,按理说应该没那么多人等飞机,正当我不解为何仍会晚点时,空姐的道歉通知却给了一个非常意外的答案:由于只有一条跑道!

台湾最重要、全岛最具国际性城市台北的机场竟然只有一个跑道,实在令人匪夷所思。难怪国民党前主席连战曾说,看台北机场就如同第三...

Read more

蔡英文面临的三大直接挑战


关键字: 台湾台湾大选蔡英文当选蔡英文民进党台湾民主两岸关系

周末,马英九办公室发言人陈以信表示,已与民进党前秘书长林锡耀会面,对方代表蔡英文正式回绝了“立法院多数接受人选组阁”的建议。同时,为避免当局政务空转、政局不安,马英九已在审慎考量新任“行政院长”人选,并会在尊重“立法院”多数的原则下,先与民进党商议,有共识后尽快对外公布。

台湾“大选”后,国民党和民进党的第一次较量似乎就这样平淡无奇地收场了,对于国民党“甩锅”的妙计,获得“大胜&...

Read more

国民党何以败选?


2016台湾“大选”国民党惨败:“总统”和“立委”双输,创国民党迁台以来前所未有的纪录。

一个政党败得如此彻底,一般都会认为就是执政党表现太差。比如说2008年民进党惨败,一是最高层贪腐,二是不断挑战大陆,致使两岸关系极为紧张和动荡,民众倍感不安,三是经济停滞,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可是今天的国民党和当年的民进党并不相同。

国民党执政期间,虽然偶有官员腐败,但执政团队整体还是相当廉洁的。两岸关系则处于六十六年来最好时期,每年双方有近一千万人次的往来,双边贸易更高达1300亿美元,超过美国和日本对台贸易额的总和,顺差高...

Read more

对于“大选”和民主,国、亲两党各有怨言


1月11日是我们海外代表团台湾观选正式开始的第一天。主办方安排了两大行程:拜会亲民党和国民党竞选总部(以及与后者紧邻的国民党中央党部)。

两个接待方都很重视,分别派出重量级人物接待,交流得更是非常坦率。让我们从两大政党的视角理解即将登场的“大选”。

民调只问支持朱立伦还是蔡英文,完全忽略亲民党

亲民党和国民党同属泛蓝阵营,双方的支持者有相当的交集,所以就亲民党而言,它的主要对手反而是国民党,这从交流中就能强烈地感觉出来。主持人首先强调这次不存在对亲民党的弃保效应。2012年“大选”,宋楚瑜仅获得5%左右的选票,远非其真实实力的反映,根...

Read more

在华十五年的法国记者何以仍然“误读”中国?


近日,法国记者郭玉未获中国政府续签签证一事引发国内外舆论关注。非常巧,郭玉在中国工作生活了十五年,我在法国也正好待了十五年。这十五年,我目睹了中国的迅速崛起和法国的加速衰落。还记得,刚到法国即被其物质文明所震撼:快速舒适的高铁、校园里密密麻麻排满了看着就头晕的私家车,以及人们手中漂亮多样的手机——我人生第一部手机梦就是在法国圆上的。

今天,中国早已是世界第一高铁大国、世界汽车最大销售国、手机拥有量全球第一。如果这还不足以说明中法之间此消彼长的差距,那就看看下面这个例子。2000年去法国留学需要十万人民币,约合一万欧元,当时这可以在山东的二线城市(滨州)买两套房子...

Read more

西方民主有助于两岸统一吗?


2016年台湾“大选”之所以令全球格外关注,不仅仅是有可能第三度政党轮替从而引发“东海、台海、南海”共振效应,更重要的是,在选前七十天大陆果断出手,与国民党联手上演了两岸分治六十六年来第一次最高领导人的会面。由于这场会面蕴含的高度政治性和法理性,标志着两岸统一已实质性地提上了日程。显然,大陆以两岸交流更高、更广、更快的策略应对台海可能出现的变局。

虽然新加坡国父李光耀预言两岸统一是大势所趋,但两岸由于隔绝六十多年,再加上复杂的国际因素,仍需要耐心创造多种条件,其难度不应低估。但这里有一条流传颇盛却又似是而非的说法:“大陆不民主...

Read more

谁该为巴黎惨案负责?


看到这个疑问,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自然是残暴的伊斯兰国。可是问题来了,伊斯兰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那么究竟是谁为伊斯兰国的横空出世创造了客观历史条件呢?

大国介入带来的中东混乱

第一个为伊斯兰国诞生做出巨大贡献的自然非当今世界头号民主强国美国莫属。2003年,美国以伪造的情报为依据,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理由,欺世盗名,不顾世界各地的反对——包括极少干预现实政治的教皇的反对,绕开联合国,一举推翻了萨达姆政权。

由于伊拉克政治权力平衡和结构瞬间被外力打破(被打破的还有中东脆弱的力量平衡),同时过于理想化的美国一方面把前政府人员遣散(而不是加以利用进行平...

Read more

巴黎如何避免下一次恐怖袭击?


【恐袭过后,巴黎的炸弹裹挟着愤怒而来。法国国防部15日晚发表公报说,法国战机当天对极端组织“伊斯兰国”(IS)在叙利亚的目标实施空袭,向位于叙利亚拉卡市的IS大本营投掷了20枚炸弹。2015的巴黎始终不太平,为什么是法国?除了同一天发生恐袭黎巴嫩不被“看见”,相似经历持续五年的叙利亚不被“讨论”之外,法国与南欧、中欧等都是邻国,人员与物资自由流动,人口结构上,法国还有数百万穆斯林。但无论是巴黎的特殊影响力还是法国的地理条件和人口结构,都是客观存在而无法改变的。从恐袭到空袭,IS会放过巴黎吗?此刻的法国或许更应该冷静地...

Read more

巴黎暴恐,真正的黑色星期五


2015年注定成为法国的恐怖元年。从新年起,一起接一起成功或失败的恐怖袭击连番上演。11月13日,一场空前惨烈的大规模袭击再一次震撼了巴黎。

13日恰是星期五,是传统中西方最不吉利的日子。但对于热爱生活和悠闲的法国人来说,往往在酒吧、餐馆度过周末。巧的是,这天法国和德国有一场球赛,法国总统奥朗德也亲临观看,还有法德两国外长。显然,恐怖分子选择此时下手,是精心策划的:可以极易造成重大伤亡和混乱,并能形成极大的新闻效应。

就在写此文之时,在巴黎七处同时发起的袭击已经造成巨大的伤亡:上百人死亡,数百人受伤,剧院几百人被劫持(上百人被屠杀,60人被营救,目前还无法统计确切数据),正在举行球赛...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