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章归档:晏弘

建筑材料、工业材料代理、贸易、供应链业务等

琥珀潭日记132:明当处


琥珀潭日记132:明当处

晏弘

从不知到默识到晓得到明白再到明白得当,天赋智慧,循序渐进,学而思,三思而后行,知行合一,务必要下一番苦工夫。圣人述而不作,因时而异,删繁就简,启示后人。贤者作而论人论事,惩前毖后,一字千金,不重文而尽在天理,理在明当处。才子重在文,华丽辞藻,怪诞乱伦,声色视听,堆砌其间,志在欲而无视天理,呜呼!若将古人文义解得明当处,会心领悟,如何动得一字?一语中的,直指人心,感天动地,泣鬼神,如何不是明当处?做事胸有成竹,统筹兼顾,从容坦然,尺寸把握有度,如何不是明当处?

《论语》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Read more

天华尖杜鹃花开戏赠余世磊


 天华尖杜鹃花开戏赠余世磊

晏弘

好友余世磊在微信中吐露,四月十八日夜宿天华尖太平庵,翌日清晨攀登天华尖绝顶,叹那郁郁苍苍,一览众山小,气象万千,羡那杜鹃花开,心生欢喜,惹我思绪翻飞,想象中一如仙鹤闲游,洒脱自在,我当身临其境,世磊也,我也,作小句戏赠之。

 

每个人的心中住着不一样的春光

艾略特说:四月是最残忍的季节

娉婷中,林徽因唱响人间四月天

我呢,不愿与山花同归于寂

在四月的早晨,如约醒来

雨过峰壑,因我天晴,洗亮翠微

溪水涨了,新枝因我而鹅黄嫩绿

风起林下。与杜鹃花一见如故

红衣绿裙,流连于鸟鸣之境

几多落寞,就有几多性灵

赤子之...

Read more

琥珀潭日记131:境由心生


 琥珀潭日记131:境由心生

晏弘

古往今来,文人骚客游历山水之间,著文谋篇布局之中,状景摹物,感慨良多,无不境由心生,美从中来,读之令人赏心悦目,身虽不能至,心已神往之。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不仅是地理名著,也是山水游记之大观,其《巫峡》是名篇,末段最好,却引用的是南朝刘宋人盛弘之的《荆州记》中的描写三峡的文字,一字不易,中学生们都会背诵,请听: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Read more

琥珀潭日记130:得力处


 琥珀潭日记130:得力处

晏弘

世上才高八斗兼有学富五车的人并不多见,有才而无识者偏爱空中楼阁,如戴嵩画牛;无才而识广者尽用他人头脑,如掉书袋。有器识,有主见,难能可贵。凡事决断、执行要找到下手处。发现问题是水平,解决问题是能力。发现问题要找到主要原因,解决问题须处理主要矛盾。俗话说:“打蛇打七寸。”下手处就是要害处、得力处,斩钉截铁。只有真切、准确,方能得心应手。

少年司马光以石头砸破水缸救出溺水小孩,就是临事不慌,解决问题时找到得力处。得力处从何而来?学而知,知而行,学什么?知个甚?行个甚?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事而敏,言而慎,与高尚者为伍,博...

Read more

心念一竿竹,势拔万仞峰——读胡竹峰《雪下了一夜》


心念一竿竹,势拔万仞峰

——读胡竹峰《雪下了一夜》

□合肥 晏弘

  胡竹峰的新书《雪下了一夜》(长江文艺出版社20213月出版),书名好,莽苍乎有诗意。正文辑录二十四篇文章,全部借前人名篇为名,似有较劲。开头引原作一句话,以示敬畏仰慕,不模仿,不跟风。《逍遥游》《小园赋》《枯树赋》篇幅最长,《湖心亭看雪》篇幅最短,篇篇奔放自如,一如聊天,昂藏顿挫,漫不经心,旁顾左右。

  胡竹峰好读书好鸟兽草木,更好那琴棋书画,碑帖玉器,戏曲美食,茶禅一味。所以文章气象万千,风格多变,各具神韵,意在言外,如墨之浓淡,如画之留白,如字之侵让,如古董之把玩,如茶酒之回...

Read more

天华尖记


天华尖记

晏弘

大别山因“大别于他山”而得名,山脉昂藏顿挫,与河流交错纵横,奇峰幽谷,人杰地灵。禅宗二祖南下大别山区弘法,往来于太湖狮子山、岳西司空山、潜山天柱山之间十六载,深得当地百姓膜拜,寺庙之塔顶有尖,故高山多以尖命名,如白马尖、天华尖,以示尊奉佛教。天华尖峥嵘、伟岸之貌,不愧太湖县有名的高峰。当年赵朴初先生在京城品故乡天华谷尖茶,挥毫泼墨,献诗一首,最后一句是:“清芬独赏我天华”,自此,天华之境大开。

天华,这名字太美了,随你怎么想,只要往最好的住处想去。家乡地名,天字号的,有如天台、天桥、天光,还有望天,吾乡与天何其幸甚,幸...

Read more

散落一地的药丸(541—550)


 散落一地的药丸(541550

晏弘

541

春风发端于地气上升,山在返青,水流碧声

万物沉浸于新做的梦,花红面似,草绿衫同

542

夜雨入城,沦陷于灯火之中

草木入春,欣然于自由自在

543

花开时没有犹豫一往情深

花落时没有悲哀无论轮回

544

禁书先知如神,焚不尽

青丝柔情万种,剃不光

545

人生本无意义还说意义

体验在于感悟有无感悟

546

镜中戾气重,杀老到半死不活

坟前明月光,照透百枯已烂

547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知行一,苟如是,无苟且

548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之

不知而不学,知...

Read more

从阳明心学之“心即理”说起


从阳明心学之“心即理”说起

晏弘

“心即理”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基础,拨开云雾立于雄山之巅,才有楼起“知行合一”,才有最高境界“致良知”。“心为何物?理在哪里?"这是心学入门所面临的问题。在哲学范畴,心是一种意识形态,道也可,性也可,理也可。万事万物之理,无不来自心的感悟和认知,启蒙也好,反思也好;创造也好,创新也好;发明也好,发现也好,促进社会进步,务必道德至上。天地物与心一体。

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之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之”。心是思维器官,与头脑一...

Read more

“致良知”的功夫如何练就?


 “致良知”的功夫如何练就?

晏弘

“致良知”一语源自《大学》之“格物致知”与《孟子》之“良知良能”,王阳明慧心拈出,将其融合贯通,充实内涵,发起功夫,加以妙用,抵达阳明心学思想的最高境界。“致良知”有初心,有向往、有追求,学以致用,发挥正能量,符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致良知”的“致”,有体认、扩充、发挥、致力、践行的含意,“致良知”的“良知”,是知...

Read more

吾性自足致良知,此生俯首拜阳明——读阳明及阳明心学札记


吾性自足致良知,此生俯首拜阳明

——读王阳明及阳明心学思想札记

晏弘

中国历史上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于一身者,非王阳明莫属。孝悌仁爱,诚意心正,经世致用,忠君报国,沈潜慎独,文韬武略,兵法灵活,屡立奇功,忍辱负重,无怨无悔,讲学教化,造福四方。熔儒、释、道教于一炉,择其精华锤炼而自成一家之言,就是阳明心学。阳明心学,上尊孔孟、老庄、禅宗,以周敦颐、程伊川、谢上蔡、王震泽、张无垢、林艾轩、陆象山为先驱,与挚友湛若水相互切磋,经过自己三四十年知行合一独到的证悟而得大成。

一、出身显赫,少年慧识,志在四方

王阳明,小名王云,字守...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