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经济学随笔


 
今天是正月十五,也就是春节的最后一天了,为自己作一个小结。虽然此间,我们的工作忙得不亦热乎,以至于今年没有回老家过年,但是,抽空还是感受了一下今年的春节气象,发现有几点有趣的转变:
 
春节晚会的“非集权化”倾向。春节晚会的节目增加了,也有趣了不少。但是,这些更有趣的电视节目大都来自于各个地方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同往年一样,与其说是一种娱乐,不如说是一种习惯。导演也还是那些导演,演员也还是那些演员。中国原有的体制是演艺人员是由国家供养起来的一个群体,电视台更是需要严格监管的部门,所以有中央电视台统缆一切的现象和责任。但是,目前的情形是演艺人员的来源渠道非常之多,节目的创作,只要有市场需求,也会有人来提供。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年有很多观众、媒体都大篇幅评论中央电视台的春晚,无论是赞扬,还是批评,都是一种关注,而今年媒体对于央视的春晚评论却少得多了,因为人们的选择更多了,春晚的重要性也大大下降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这是一件好事,公平的市场需要更多的竞争,和更多的可替代产品。
 
政府管制的放松。各地政府都放松了对于燃放烟花爆竹的限制。在北京,规定了在五环路以外可以燃放烟花爆竹。以前限制的主要原因是燃放烟花爆竹危险很大,所以一直是制止的。当然,这种危险现在还是存在的,而且,也从新闻上听说,北京同仁医院在春节期间接待了不少眼部受伤的病患,只是这种“消费”风险是分散化的。选择燃放的个人,应当自行来承担这种风险——因为你可以选择不燃放——政府就不要管制了。政府要管制的是烟花爆竹生产商的产品质量问题,以降低消费者使用此类产品的风险。
 
另一方面,其实是利益的问题。每个人都知道吸烟有害健康,但是由于烟草公司是纳税大户,所以哪一个政府都不可能去禁止香烟的生产。我相信,经营烟花爆竹也是一个高利润、高收入的行业。我的体会是,几分钟时间内,几千元人民币就烧没了。政府可以、也应当对这个行业的从业者,课以特种行业的重税,同时以准入许可等方式加强管制,这样从业者、消费者、政府,几方面都赢了。这可以说是一个市场促使政府行为改变的案例。
 
走出国门。有一个节目给我的印象特别深刻,就是央视《同一首歌》的特别节目“走进美国”。春节前夕,在旧金山,一个最多华人聚居的美国城市,一台由大陆、台湾、香港的艺人共同演绎的节目。数以万计的当地华人在现场观看了这个节目,数以亿计的全球华人通过电视观看了这个节目。在春节这个特定的日子,通过这样一种形式,把思乡、怀旧、爱国、统战、中国的大国情节等等的概念都照顾到了。舞台上,两岸三地的演员们情真意切,舞台下,旅美数年、数十年的观众们热泪盈眶。
 
台下的观众,绝大多数应当是从香港或台湾去美国的华侨。通过熟悉的歌曲和名星,大陆作为中央地位的“大中国”的概念被和平地宣示了。这是中国第一次规模浩大地、以文艺的方式走了出去;而以往,央视能够做的只是让中国驻外的使馆工作人员、或者留学生通过电视拜拜年。而这一次的《同一首歌》规模宏大,投入也少不了,但是影响的效果空前——在经济改革二十年后,中国已经拥有了实力。这是一个绝佳的策划,这一创意的制作人应当获一个奖——“中国政府公关奖”。走进美国,是一种策略,也是一种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