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系列研究报告之二:求全


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系列研究报告之二

求全

 

郑先炳

 

从西方国家和除中国以外的其他东方国家银行业、金融业在其业务经营领域的发展轨迹上看,基本上都经历了一个“无限制→有限制→放松或取消限制”的过程。这也就是人类历史和逻辑学上的“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全球银行业从400多年前开始起步发展,一直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其业务范围都是在不断拓宽,业务品种在不断增加,银行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也在向全方位方向发展。但19291933年的大危机,既使西方国家政府认识到了银行体制上的问题,也让银行家们自己醒悟到了其运作中的毛病。于是,国家法律和银行的规章制度都开始界定和缩小银行的业务范围,最明显的是把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分开,在它们之间垒起一堵“防火墙”(Fine wall),西方人习惯于把它称作“Chinese Wall”,以示这堵墙在制度上不可以翻越,在现实可能性上也很难去翻越。这种制度规定和现实运作方式,有点类似于我们从1993年以来开始强调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业务管理政策。

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也由于商业银行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分开经营后所暴露出来的一些弊端,西方银行业开始以各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和改头换面的新金融机构形式冲破这种束缚,逐步全方式、全能化地发展银行业务。于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开始有了“金融百货公司”的概念,银行不仅是“万能的垄断者”,还发展成了“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去为”的“全才”。

最近三十年,特别是最近十多年来,西方商业银行的第二个最明显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就是求“全”,即追求业务活动领域的扩大、追求银行职能的延伸、追求服务功能的完善、追求金融产品的多功能。这一篇,我们要对此开展比较全面的分析。

一、银行全能化的典型描述:“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去为”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和所认识的西方商业银行几乎是什么业务都能做的,不仅有传统的存款、贷款、汇款(结算)、货币兑换,还有各种各样的创新业务;不仅有商业银行业务,还有证券包销、证券经纪、财务顾问、企业并购策划等典型的投资银行业务;不仅有一般的银行业务,还有各种基金、信托、租赁、保险代理等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业务;不仅有一般的金融业务,还有为普通工商企业提供的各种类似采购、销售之类的经济业务;不仅有普通的经济业务,还有一些诸如社会保障、助残等社会工作。

因此,现在的银行已经不再是银行,而是“金融百货商店”,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已经不限于商业银行、不限于银行、不限于金融、不限于经济。西方人已习惯于把走进银行称之为“走进金融超市”,美国人习惯说“到金融超市去作一站式消费”(One Stop Shopping),德国人则说,银行必须是全能的,是“综合化”的,德国人对商业银行的用词是Universal Banks,即综合到囊括一切业务。在德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除极少数真正意义上的“专业银行”和金融公司外,如果一家银行不能为社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不能提供综合化业务,那么,这家“银行”是不可能拿到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Financial License)的,即使“侥幸”拿到手了,也会很快被吊销(见Banking in Europe,10页)。

现在的银行如果说一定还要称其为“银行”,那也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万能银行”。可以说,现在的商业银行,已经达到“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去为”的境界,既没有什么业务是银行不能做的,也没有什么业务是银行所不愿意去做的。只要有利润,只要对银行的发展有利,银行就会去做,就会去争取。在70年代上演的日本电影《华丽家族》我们看到,为了争取客户的存款,大银行家可以下田去帮客户插秧;在我们的身边,为了争取业务,银行的员工会帮客户去“牵线”谈生意,会帮客户去买票、送票,会帮客户去“摆平”、去“搞掂”一切事情。当然,有些时候,银行是“不能不为之、不得不为之”。现在的银行家不再只是坐在漂亮的大楼、宽敞的办公室里品着浓香的咖啡,接听可有可无的电话,也不再只是活动在高尔夫球场,他还必须到市场上、到商场去、到生产流水线上去,他还必须坐到谈判桌上耐心地听对方唠叨一些与银行业务“风马牛而不相及”的事情。换言之,银行家已经不再总是“居高临下”、“俯视一切”。

当然,作为银行从业人员,我们也必须清楚地看到,第一,商业银行作为金融百货公司,作为全方位服务的机构(Full-Service Financial Company),其功能也是有局限的;第二,银行业务的这种全方位展开也并不是都只有利益,没有弊病。美国美联银行(First Union National Bank)的一位执行副总裁(Executive Vice President)对我说:美国人讲的“金融百货公司”或“一站式服务”,在一定意义上只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使是全球最大最全的商业银行,如几乎所有人都听说过的花旗银行,它也不可能真正提供所有客户所需要的所有服务。花旗银行的服务品种现在有300多种近400种,这的确够多了,“够吓人了”,但是,它也有客户进去后在这么多品种中找不到自己所需要的品种的时候。况且,银行的规模越大,经营的业务品种越多,就会变得越是没有个性,就越是不吸引某些特殊的个人投资者。

对于中国的商业银行而言,我们要看到西方商业银行全能化的发展趋势,要看到全能化的好处,但也要知道银行全能化本身的局限性和副作用,但是,我们目前还远远没有达到把这种局限性和副作用看得太严重的时候。我们离那一步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二、商业银行功能的局限:两件事不能做

我们说现代商业银行在职能上“无所不能为”、“无所不去为”,实际上只是想表明许多商业银行过去不能做的事情现在可以做了,过去不愿意做的事现在也被“逼”得不能去做了。实际上,从功能上看,商业银行在任何时候,在任何体制下都会有一定的局限性,只不过局限性大小不一样罢了。如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就要受到中央银行倾向政策的限制,受到不同经济体制下货币传导机制的限制;银行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经济的功能也一定会受到整个国家金融体制安排和结构的制约。    关于西方商业银行的职能和活动范围,西方经济学家和银行家有两种形象的说法,并且两种说法都认为银行只有两件事做不了,其他事情都是难不倒银行的,这实际上是从否定的角度去证明银行功能的“无限扩张”。

其一:花旗银行在 50年代还是以“纽约第一国民城市银行” (First National City Bank Of New York)出现于世的时候,它的总裁乔治.斯科特(John Scottie)在形容商业银行对社会的服务功能时,就说“如果你病了,请你去看医生;如果你遇到法律纠纷,请你去找律师;如果你还有什么其他的困难,你就尽管去找银行家”

其二:1923年,美国特拉华州在给底特律联合信托公司的子公司(证券公司)颁布的特许状上称:除了为结婚举行宗教仪式和在教堂举行礼拜仪式之外,该公司可以做一切事情(W.纳尔逊《国民银行证券附属公司》,戴文森特·卡罗索《美国的投资银行》第272页,1970年版)

显然,这两种说法中的银行功能的“局限”都不是真正的局限。实际上,商业银行的这种向全社会、全世界、全方位开放的事实及趋向还可从美国某些州的管理机关(州政府银行局)所颁发的特许状(Special Lcense)的表述方法的改变中看出其轨迹。过去,银行特许状的规定是,除了特别许可的以外,银行不得做一切其他事情,否则就是“违规”,就是“越界”。而后来,有些州的银行特许状的写法就完完全全颠倒过来了,即规定除了特别禁止的以外,银行可以做其他一切事情。美国1970年第九十届国会通过的《银行持股公司修正案》的有关条款认为,任何业务,只要能够被合理地预期对公众和社会产生利益而没有危害,或者虽然有利益也有危害,但如果能够证明因开展业务所产生的利益足以抵销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时,便都被认为是适合银行经营的(见美国《联邦储备公告》197212月号表A99)。很明显,法律对银行业务范围的这种约束在事实上等于没有约束,这种限制也等于不设任何“边界”,因为人们可以想方设法举出一些“理由”来解释银行开展某项业务所给公众和社会带来的各种直接和间接的“利益”

三、  银行全能化的全球推广顺序

西方商业银行的全能化运作并不是一开始就在全球范围内展开,而是从局部开始,在部分国家的部分商业银行收到了全能化的“甜头”和优势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商业银行才群起而“效尤”的。从全球经济范围看,大致的次序如下:

首先是从德国开始,德国的全能化银行是起步最早、全能得最彻底、也收益最快、收效最大`的。

在德国的银行全能化成功后,首先是德国的近邻,欧洲大陆国家开始效仿,如法国、瑞士、瑞典、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的银行,也都相应地改变管理体制,允许银行多范围经营。

欧洲银行业的动向一直在美国的“监视”之中,欧洲一些先进的做法很快被美国学过去并很快被超越,在商业银行全能化经营方面也莫不如此。虽然在全能化方面美国走得要艰难一些,花的时间也更长一些(几近70),但的确给世人留下了“有过之而无不及”的深刻印象。

亚洲国家在十九世纪是学英国,在二十世纪更多的是学美国。在美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发生变化、业务服务领域也发生变化之后,亚洲国家的银行也开始有所改变,日本、新加坡、韩国等的银行体制也借鉴了不少美国的东西。

9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对“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商业银行业务政策也开始检讨,商业银行也开始在行动上有所动作,虽然整体上仍未突破,但至少在思想领域已有所松动,在行动上也有银行先行了。

由此,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了在业务全能化方面,全球商业银行业的一种清晰的推广链条:“德国模式--欧洲推广--美洲效法--亚洲行动--中国借鉴”。

四、  业务全能化:商业银行是主动的进取还是被动的选择?

在这一节里,我们要讨论的一个主题是:就商业银行的业务全能化而论,它究竟是商业银行的一种主动进取还是一种被动的选择?是商业银行有先见之明,有很强的开拓意识,还是被逼到“无处可逃”时的一种“反抗”?在我看来,这两种因素都存在。在全球商业银行体系内,确有一些“先知先觉”者,能够高瞻远瞩的看到银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看到银行业在蓬勃发展过程中所潜伏的危机,并能找出相应的“逃亡之路”,但也有一些银行是在困难摆在面前时才猛然醒悟的,在突然发现自己的传统业务被他人挖走,自己为之安稳的地盘在不知不觉中被“改了姓”、银行的饭碗被他人抢走之后才开始找出路的。实际上,就整个行业而论,商业银行这种被动选择的因素还占主导地位。

下面我们分而述之。

商业银行是干什么的?存放汇,这是其看家本领。并且是由它垄断的,谁要开商业银行,必须先向政府管理部门申请专门的营业执照。从搬一条长凳摆在街上兑换货币开始,到汇款、再到存款、到贷款及其他各种中介业务。而所有的这些业务中,现在没有哪一项业务不被其他行业入侵。    货币兑换

在货币可以自由兑换的国家里,如果你要兑换货币,你完全没有必要专门跑到银行去,你可以到路边随处可见的兑换店去解决问题,这不仅比跑银行更方便,而且有更好的兑换率等着你。即使是在一些货币不能自由兑换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严格外汇管制的中国、北朝鲜、少数东欧国家除外),外国人要兑换货币也很简单。可见,商业银行得以“起源”的业务早已被其他机构抢走很大部分了。

汇款

汇款曾经是商业银行最专业、最具有垄断性的业务,因为它需要专门的通道和专门的系统,也正因为如此,英国的商业银行一直被称为清算银行。但这些年来这种垄断业务也受到频频挑战和外系统的强烈排挤。

――邮政系统汇款,在个人汇款中历来占有主渠道地位。

――各非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也都有资金清算渠道,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汇款从商业银行流到它们那儿去了。

――网络的发展,使资金清算直接在空气中“飞”了。

存款

在经济学的分类上,经济活动主体只有三类:个人、企业和政府,他们对收入的处置方式也只有三类:消费(支出)、手持(库存现金)或存款,而存款自然是存在商业银行,因为他们没有其他选择——不存则已,要存款就必须跑到银行去。但现在完全不一样了。

首先是存款来源减少,这又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经济主体的经济意识加强后,他们已不愿意多存款,而尽量投资出去,以增加收益。二是政府不希望他们多存款,鼓励他们投资、鼓励他们消费、鼓励他们花钱。如我国自1996年以来的连续7次降息、推行储蓄实名制、开征个人利息所得税等等都把限制存款作为重要目标之一。

其次是存款渠道多样和分散,除商业银行外,很多金融机构都可以吸收存款,甚至一些非金融机构也以各种集资名目积聚本该由银行吸收的资金。

西方有一个“脱媒危机”,我们有一个“体外循环”。

现在我们以美国的情况为例来具体说明商业银行的存款是如何被“侵蚀”的。在20世纪70年代,因为石油价格上升、国内经济开始不振等原因,美国的通货膨胀率逐步攀升,70年代初期的通胀率已达到10%左右,而当时,商业银行的法定存款利率(Q规则限定)5.25%,这就使得美国商业银行存款客户的利益大大受到损害--只要把钱存在银行就有损失,存得越多、存期越长、损失就越大,因为实际利率是负的(5.25%的名义利率与10%以上的通货膨胀率之差)。这时,存款客户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这种损失 (让货币在时间流失的过程中也白白地在空气中消失掉),要么减少存款,将货币投资于其他可赚钱的项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市场上才出现了一种新的投资工具——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MMMF)

1973年,几家较大的美国投资银行首创了货币市场共同基金,此类基金接受私人存款,用吸收来的存款投资于短期国债、银行大额存单以及其它能支付相当于市场收益率的证券。货币市场基金一经出现,便深受人们的欢迎,因为它们可以从这些投资工具中多赚取Q条例规定的利率上限与货币市场利率间的差额收益。由于在当时没有与之相竞争的其它金融工具出现,所以,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总值从1978年的108亿美元猛增到1981年的1860亿美元,目前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已达到13000亿美元。

美国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快速增长是以牺牲银行和其它储蓄机构的小额定期存款为代价的。有鉴于此,美国银行业和储蓄机构积极向国会和金融监管部门游说,要求给予他们同等的待遇,消除不公平的管制措施。其实,早在1961年,为争夺大公司的存款,花旗银行就创设了一种新的存款单:大额可转让存单(Certificate Deposits-CD),单张 CD的面值为10万美元,其利率高于Q条例规定的上限。CD的购买者和持有人在需要现余时,可以背书后在证券市场上转让出去。这实际上是变相提高存款利率的举措。1978年美国国会通过法律准许商业银行和储蓄机构向消费者提供类似于共同基金的账户,如货币市场存款账户、超级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等,这两个账户都属于可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货币市场存款账户在1982年推出后便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当初的430亿美元提高到1987年的6000多亿美元。由于美国国会自1987午后取消了利率上限以及最低存款额限制,存款人便可以获得按市场利率水平所支付的存款利息,同时也极大地降低了存款人把资金转移到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刺激作用。现在美国绝大多数商业银行均可以向其客户提供更多种类的可支付利息的支票账户。

在目前的市场竞争条件下,美国金融机构在存款方面的竞争采取了多种形式。首先,各金融机构在向客户提供存款服务的条件上已经没有限制。存款人(主要指机构存款者或大额存款的个人)可就其最低存款额、利率水平以及存款到期日与银行或其它非银行金融机构进行讨价还价,同时金融机构向客户提供的存款种类比过去更多了,存款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余地。其次,许多金融机构接受定期存款并向客户提供支票账户服务。例如几乎所有投资银行所属共同基金均可为较大客户提供现金管理账户服务,此类账户是客户用于投资活动的一部分。再次,许多美国公司如美国运通公司、通用电气公司、西尔斯公司都向自己的信用卡客户提供一种小额定期存款服务并向他们支付极具吸引力的利率。与此同时,许多外国银行和美国银行的海外分支机构也向国外的大额储户提供欧洲美元存款服务,当然这种存款的利率要比国内大额存单的利率高出许多。最后,在存款服务项目的定价方面,大多数金融机构均采用某种形式的激励机制以吸揽更多的存款。例如,当存款人的存款余额增加时,其存款收益率便会自动提高而服务收费则会相应降低。

贷款

过去,经济主体只要缺钱就会找银行去借,向银行借款是第一选择,甚至是唯一的选择,但现在变成最多只是第三选择:当企业特别是信誉好的大企业有资金缺口时,总是先发股票,再发债券,如果还有资金缺口,才想到去找银行。据统计,在德国,1994年全国银行信贷总额为1130亿美元,而资本市场有价证券的市值却为4112亿美元,后者36倍于前者,资本市场的发展对商业银行而言可以说是“致命”的一击。在资本市场起步后,各种融资工具层出不穷,从而使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方面也碰到了强有力的挑战,我们从如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1)股票发行把最有实力的商业银行客户拉走。在资本市场发展起来后,企业家们突然发现,他们过去一直担心的融资问题,一直为之“抬不起头”的银行债务问题原本是可以不存在的,即完全不需要去找银行借款,只需到资本市场上去“讲几个动听的故事”,通过IPO(Initiai Public Offer)就可以成功发行股票、就可以成功上市,通过此法“圈”进的资金不仅数量大,而且不存在“还本付息”之虞,虽然也有分红之压力,但相对于刚性十足的还本付息而言,这种压力实在是“软”得不必多虑。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企业、所有需要资金的人都可以去资本市场上去通过IPO集资,而成功做到的往往是那些实力强、有发展前景、还款能力也强的大企业,也正是这些优质企业,银行才愿意把钱借给他们(“嫌贫爱富”是银行家的本质特征之一)。可他们现在却告诉银行家:“我不需要借款了”。这对于以贷款谋生的商业银行家,不能不说是“釜底抽薪”,是“屋漏又遇连阴雨”。本来吸收存款、寻找资金来源就已经很困难了,没想到好不容易找到资金后,却没人需要了。

 (2)商业票据市场带走了相当数量的银行优质客户。由于各类金融机构在贷款方面的激烈竞争,使得商业银行存贷利差不断缩水。与此同时,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信用级别较高的工商企业在融资方面也有了更多的选择,它们既可以发行商业票据,也可以发行长期公司债券,而不必非从银行借款不可,另外,货币市场共同基金的快速增长也加速了商业票据市场的发展并大大改善了投资银行与工商企业的关系,因为投资银行积极地参加与工商企业商业票据承销活动,并且使用其所管辖和经营的共同基金来购买这种票据。按照1933G1ass-Seagall Act的规定,美国的商业银行不能从事商业票据的承销活动,这样就使商业银行丧失了很多绕开他们而发行较低成本商业票据的二类优质客户。当然,美国商业银行决不会轻易放弃这部分优质客户。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游说,美国商业银行终于在1987年获美联储批准可以从事证券的承销和交易业务了,但必须按照《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第二十节的要求成立“二十节公司”来从事此类业务.然而截止到1998年初、在美国也只有大约45家商业银行具备了包括能够承销商业票据在内的证券承销和交易能力,当时,美国的韵商业银行总数经过多年的兼并之后还有9000多家。

 (3)垃圾债券的发行又抢走了大量商业银行的中小借款客户.美国垃圾债券市场方面的竞争已延伸到信用级别,较低的中小企业。垃圾债券(Junk Bonds)属于一种公司债,它通常未被评级或者属于Ba(BB)级债券。有时比Ba(BB)级更低,即美国人所说的“投机级”债券。从历史上看,一家公司若发行的债券级别低于Baa(BBB)时,那么它就丧失了发行新债的权力,如果它想继续筹资则只能依赖银行贷款。在80年代初,美国几家大的投资银行,特别是drexel Burnham Lambert公司极力向投资者推荐垃圾债券。他们认为Ba(BB)级债券或者更低级别的债券实际上是一种较佳的投资工具,这类债券历史上违约率低,债券向投资者所付的35-5%的收益报酬率足以抵偿其违约风险。另外,这类垃圾债券较之银行贷款还具有多种优势,例如它能一次性募集较大数量的资金,也可以进行长期融资,债券的利息成本要比银行贷款利率低,债券限制性条款少,因此发行垃圾债券可以作为工商业贷款的有效替代形式。不久,美国投资银行便开始帮助那些不能发行高级别商业票据的公司,在新发行市场推销其垃圾债券,并使得这一市场逐渐红火起来。

垃圾债券市场的发展极大地动摇了美国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的主导地位,促使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由于垃圾债券市场的发展减少了商业银行较高质量贷款的数量以及缩小了筹资成本与贷款收益的差额,这就迫使商业银行要么增加贷款组合的风险以赚取利润,要么调出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领域,将触角伸到外界去,如投资银行业务领域或其它金融领域。银行如果选择了第一条途径,则它们可能会为了短期收益水平的不降低而丧失长期利润和偿付能力,因为尽管银行暂时保住了当前的收益水平,然而由于贷款违约风险增加,这种风险会最终通过对坏账的冲销来减少银行的利润。若银行选择第二条途径,则它们会受到政府金融监管当局多方面的限制。毫无疑问,美国商业银行都非常热衷于向客产提供“一条龙”式的金融服务,如包括证券承销、保险以及其它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样可使商业银行资产多样化、收入多样化、银行整体风险降低,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4)各种财务公司的出现和业务的扩大把商业银行的个人借款者又挖走了。在美国,各类财务公司数量众多,它们充分利用其自身的优势,与商业银行在消费者贷款方面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与商业银行竞争中最具实力的当数大汽车公司所属的财务公司,象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和克莱斯勒汽车公司都拥有自己的大型财务公司。这些财务公司为汽车经销商提供存货贷款、改善经销商的资本状况,提供租赁业务服务以及向消费者提供购车贷款等。这些财务公司的赢利状况可与大型商业银行相媲美,因为它们的经营范围远远超出了汽车融资服务,例如福特汽车信用公司是全美最大的汽车附属财务公司,拥有第一国民储蓄协会,该协会是美国第八大储贷机构,赢利状况极佳;克莱斯勒汽车财务公司拥有一家设备租赁公司、一家贷款保收和代理业务公司及一家消费者融资公司。此外通用承兑公司和福特公司各自还拥有自己的信用卡:GM信用卡和花旗福特信用卡。1998年,在全美消费者购车贷款中,商业银行仅提供了不足50%的金额,其余贷款则由汽车财务公司和其它消费者融资公司来提供。

在美国,一般类型的财务公司主要从事于消费者的小额贷款活动,多数专长于耐用消费品贷款,如传统的汽车贷款、住房抵押贷款和第二抵押贷款,另有一些则专长于工商业贷款。它们通常通过应收账款保收、设备租赁或直接贷款等方式从事信贷活动。从历史上看,财务公司发放的贷款一般都具有较大的信用风险、贷款违约率比一般商业银行高。当然,财务公司所获得的贷款收益率也要比银行高,因为它们的贷款定价通常比银行高,较高的定价还可弥补较大的贷款损失额。

由此可见,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领地,有哪一项没有被外敌入侵?有哪一项不是节节败退?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些形形色色的现象,那就是美国人说的“脱媒”(disintermediation)和由此而引起的“脱媒”危机。美国《财富》杂志(Fortune)199511月时曾经专门就美国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与竞争机制的变化给美国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作过分析。据统计,在1980年时,美国商业银行及储蓄机构的资产占美国所有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重为54%,而1990年下降到33%,当时估计到2000年底会下降到25%以下。同时,美国消费者在1980年时将个人财富的34%存入商业银行,而1995年,这个比例下降到只有17%。显然,在愈来愈多的“僧”抢食商业银行这碗“稀粥”时,商业银行的经营就愈来愈困难了,“日子愈来愈难过了”。

写到这里,我们的脑海里浮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午夜时分,商业银行还坐在灯下,左手翻看传票,右手敲着键盘,正在尽心尽职地为他的客户核对帐务,突然听到猛烈的撞门声(不是敲门声),他本能地关掉电脑(来不及按照程序一步一步地退出,只能强行关掉开关),将传票一哗啦塞进抽屉,起身去开门,但还未走到门口,门已被撞开,一群原本相安无事的邻居已闯入室内,摆开了架式。他知道“来者不善”,不得不紧握拳头迎了上去。好在他少年时在武当山跟着慧悟大师学了三年,得到真传。于是,左击右挡,很是抵挡了一阵。但终因寡不敌众,三百个回合下来,他已被逼到了墙角。

现在他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束手就擒,交出领地,要么使出浑身解数,冲出重围,混战中带走核心软盘,并攻入敌人老巢。

所幸的是,我们“可爱可恨”、“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商业银行选择了后者。经过一番努力,他虽然失去了一部分传统领地,但也得到了一部分入侵者的地盘。“收支相抵”,他的净损失似乎并不很多。

这就是从全球范围看,我们的商业银行过去几十年所经历的情况。

五、金融行业界限的模糊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前面几节,我们所讲的银行业务全能化,基本上都是从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讲商业银行如何一方面在想办法保护自己的传统领地的同时,另一方面又积极向其他领域渗透,在经营商业银行业务的同时又去开办投资银行业务,开办保险业务,开办各种中介业务,通过迎合客户多方面的消费需求的同时使自己能够生存下去,能够发展壮大,实际上,受到“外敌入侵”被迫迎战和出于某种野心而主动出击的,在全球经济“战场”又何止一个商业银行?其他的行业又何尝不是如此?

就在商业银行向投资银行业拓展、向保险业拓展的时候,投资银行业和保险业也在全速的向商业银行进军,对此,在本章的第四节,我们已经有所描述。

美国著名的投资银行摩根·斯坦利 (Morgan Stanley Dean Witter  &  CO) 1929-1933年的大危机之后,受“Glass Steagall Act”的影响,与J.P.Morgan分道扬镳,并专注于投资银行业务。可是,当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这家公司的业务范围时,不能不令人“大吃一惊”。2000 321日,摩根·斯坦利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Paul MTheil先生来访问招商银行并寻求业务上的合作,他向我行介绍了该公司的业务范围:类似股票包销、债券买卖、企业策划、并购顾问、外汇交易等典型的投资银行自不必说,他们还有大企业融资、杠杆租赁、保险代理等各种业务。实际上,它现在同商业银行在业务范围上的唯一差别是零售金融和资金清算,其余的业务实在是分不清谁是商业银行办的,谁是投资银行办的了。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美国的另一个券商,现在与摩根.斯坦利和高盛齐名的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是如何一步一步扩大其业务范围,并通过范围的扩大而走向顶峰的。

按照美国有关制度规定,美国的投资银行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只能做证券经纪业务的券商,另一类是既可以做经纪业务,又可以做证券承销业务的券商,严格的说来只有后者才能称为投资银行。在投资银行领域,也同商业银行领域一样,存在着激烈的市场竞争。虽然券商众多,但真正规模很大,很有市场影响力的也不过几家。在20世纪60年代前,美国市场上最成功的投资银行是摩根.斯坦利、第一波士顿(First Boston)、雷曼兄弟(Lemon Brothers & Co)等,当时的美林证券还只能够做证券经纪业务。但它通过扎扎实实的工作,通过二十多年的努力,终于达到顶峰的目标。

 (1)在只能做经纪业务时,就埋头做好经纪业务,成为美国最大的证券经纪商。美林证券在还没有拿到证券承销资格时,就兢兢业业地做好经纪业务,通过市场营销策略,进行大规模的系列广告宣传,在全国广泛地设立销售网点,并努力降低交易成本。在市场开拓上,注意寻找新的空间,开拓新的客户,从一定意义上看,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全球是灾难,但对美国却是福音。战争给美国带来大量利润,一大批人在战争中暴富起来,成为“中产阶级”,而这批人因为是一夜之间暴富的,面对滚滚而来的黄金和美元,他们不知如何去支配,于是美林证券以这批人为对象,向他们快速灌输证券投资知识,免费为他们提供证券咨询、证券保管等服务,从而大大地调动了中产阶级进行证券投资的积极性,并形成了自己庞大的客户群。到50年代,美林证券就成了全国最大的证券经纪商,实现了它第一步的梦想。

 (2)积极争取承销业务,使自己成为真正的投资银行家。证券经纪无论做得多大,做得多好,都只是“二流券商”,因此,美林证券在一方面扎扎实实地做好“本职”业务时,另一方面又用另一只眼睛窥视证券承销领域,并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非份之想”变成现实?这样的机会在60年代终于出现。60年代开始美国经济发展加速,企业融资的规模也迅速扩大,而大规模的证券发行就要求券商有庞大的零售网络,否则,就不可能短期内完成大额的销售任务,同时销售成本也会很高。而过去一些人的证券承销商并不注重零售网络的建设,于是,市场就为证券承销商与大证券经纪商在承销上的合作提供了必要和可能。1963年,美林证券首次与所罗门公司(Solomon Brothers)雷曼公司 (Lemon Brothers)合作,组织承销政府债券和企业债券,并获得很大成功。到了80年代,美国改革证券发行制度,实行“一次注册,两年内销售”的制度,即满足一定条件的企业在获得相应的批准手续后,可在2年之内的任何时候,根据市场的情况随时发行证券。这就要求证券承销商不仅要有雄厚的资本实力,而且要有快速高效的销售网络。美林证券正是抓住了这些机会,才发展成美国顶级的投资银行。

 (3)创设现金管理帐户,把触角延伸到“非投资银行领域”。本来,美林证券在拿到证券承销资格,并成为顶级的投资银行之后,它就“应该满足”了,或者说,至少是可以“喘一口气”了,但它又树立个新的目标,同时,市场的变化也不允许它停顿了。70年代,美国证券市场再次实行自由化改革,废除了股票交易手续费的固定佣金制度,让其自由化。而这种自由化的直接结果是各券商竞相降低收费标准(让利于民),从而券商的收入结构就发生明显变化:过去股票交易手续费要占券商收入的50%以上,现在却一步一步下降,到1985年,手续费收入占比已不到总收入的20%了。怎么办?券商要想活下去,要想活的更好,就必须调出投资银行领域,去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去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在这样的背景下,美林证券在投资银行之外创造了一个新的业务品种Cash Management Account,即为它的客户进行现金帐户管理。这是由美林证券和一家地方银行BOC合作开发的一个新产品,基本运作程序是:客户先在BOC开立一个综合帐户,同时指定由美林证券和BOC共同管理该账户,客户将其所有收入(工资或其他来源)汇入该帐户,B0C通过其自动转帐结算系统为客户代付各种费用(水电费、房租等等),并进行信用卡购物和消费的清算,其剩余差额则由美林证券把它视作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oney Market Mutual Fund-MMMF)帐户的金额加以运作:买卖股票、债券或外汇交易。这样,对客户而言,CMA既是结算帐户,又是投资帐户;既收到日常支付的便利,又收到高额的回报;对BOC来说,CMA增加了对客户的吸引力,也就等于增加了客户;对美林证券来说,则把商业银行的客户“圈”成了自己的客户。此创意真正收到了“三得利”的效果。CMA一推出,就深受市场青睐,不仅美林证券和BOC的客户迅速增加,而且其他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也都“群起而效仿”,以致“现金管理”(Cash Management)成了各大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规模庞大的“资产管理”(AssetS Management)

 (4)加大研究和咨询力量,培育美林证券新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并购策划、咨询是投资银行近几十年来的新业务之一,如何才能赢得客户的信任,拿到并购业务的“定单”?过去人们总是相信公关力量和人际关系是争取业务至关重要的因素,美林证券在经过一番详细的调查和分析后,发现客户对人际关系很重视,但客户最需要的却是真正能够帮助企业发展的有价值的建设和咨询意见。由此,美林在注意加大公关力量的同时,把公司的骨干力量放在研究岗位上,并不惜重金充实行业研究力量,美林证券在石油、天然气、金融、矿业等行业的研究报告在业内公推第一。由此,美林有了新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庞大的研究队伍和高水准的研究报告去吸引客户,扩大自己的业务量特别是并购业务的订单。1993年美林证券的并购业务在全美排名只占第八位,但1997年就成了第一,最近几年也一直稳定在前三名的位置。

现在的美林证券虽然仍专长于投资银行,但其业务范围除了零售金融外,其他与商业银行业已不分出差别了。

可见,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之间的行业差别已经越来越模糊,他们各自都越来越“长得象对方”了。

除了这些非商业银行的金融机构大举进军商业银行领域以外,过去一些从未涉足过银行业务和金融业务的“局外人”现在也要从商业银行本已稀少的碗里去“分一杯羹”。据说,全球最大的零售连锁店Wal-Mart在它的所有店面中都预留了银行空位--不是为了吸引其他银行进来,而是为了自己开办银行业务。他们现在正在游说政府,要求政府批准他们购买俄克拉荷马州的一家金融公司,使他们的顾客能够在购物的同时享受到从汽车贷款到信用卡业务的各种金融服务。

美国的通用电器公司(GE)以世界著名发明大师爱迪生1878年创立的电灯公司为基础,逐步发展成一家集技术、制造和服务业为一体的多元化公司,而它的服务业又是以金融业为主体。它的目标是在他们经营的每个行业都能取得全球领先的地位并推动客户的成功。目前,GE在全100多个国家开展业务,在全球拥有雇员34万人,1999年的销售收入为1116亿美元,净利润达107亿美元,2000531日,GE52025亿美元的市值继续雄居全球之榜首,同时,GE32.78亿普通股(流通股)在全球拥有210万个股东。

GE金融服务集团作为GE的全资子公司,经营范围包括 27个有侧重点的业务,如中间市场融资、专项融资、特种保险、消费者服务、设备管理等。GE金融服务集团下属全球消费者金融服务集团(GCF)、供应商融资服务公司、房地产融资集团、金融保险公司、家用电器公司和航空服务公司等6个子公司。其中,全球消费者金融服务集团的资产超过 350亿美元,雇员达2万余人,自1993年成立以来,其纯收入的年增长率一直高达60%以上,它所提供的金融业务既包括个人金融,如信用卡业务、房屋按揭、在线支付、共同基金、年金管理、保险等,也包括公司金融,如租赁、保险、再融资、投资、基金、公司信用卡业务等等。

GE的金融服务不仅是业务品种齐全和范围广泛,更可怕的是,它开出的“价格”(利率和费率)还极其具有“杀伤力”。下表是GE所属的网上银行Compu Bank20001018日对全世界银行业务需求者发布的一张“价格比较表”。

1  有关利率和费率比较表

比较项目

其他银行

CompuBank

付息支票帐户的

年利率(1%)

 

1.05

 

4.07

在线帐单支付

6.45美元/笔

免费  

国内有线转帐

15美元/笔

免费

Visa  支票卡

收费或者没有奖励计划

免费并有奖励计划

 

 

等。现在它在36个国家有850个分支机构,有超过27000名雇员。自1919年以来,它已向14600万个汽车和卡车用户提供了超过10000亿美元的贷款。

   GMACFS现在提供的金融服务分为两大类,一是消费者金融,一是公司金融。他们自称:“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金融领域的任何一种服务”。他们的消费者金融产品非常齐全,包括汽车融资、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房屋贷款、房屋按揭、不动产融资、轮船保险、洪水灾害保险、发动机维修保护、移动房屋保险、汽车旅馆会员保险、摩托车保险、个人飞艇保险、个人水上飞机保险等等,在为个人提供的其他服务中,甚至包括不动产的建造、客户搬迁等内容。公司金融产品包括资产抵押贷款、建筑贷款、仓库融资、授信、商业票据服务、商用汽车保险、销售会员保险、再保险、一般商业贷款、交易贷款、住户区贷款、为公司提供的其他服务包括评估、咨询、教育、收购兼并、重组设计(Due Diligence)、贷款回购、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Private Label Pinancial Services)等等。

   在日本,非金融性的工商企业(大财团)进入银行领域的势头也很猛。日本最大的零售商伊藤洋华堂(1to—Yorado)在日本有9300多家Seven-E1even连锁便利店,它于1999年11月向日本金融监督厅提出开办银行的申请。它想在这些24小时营业的连锁店内安置ATM,使每天进出的900多万顾客能得到金融服务,同时它也能收获大量的手续费。

并且,Compu Bank向它的客户保证,它不收取任何ATM的使用和转帐费用。如果客户因使用ATM而被要求付费(往往是从客户的帐户上自动扣除掉)Compu Bank保证会将此费用补偿到客户的帐户上。

    显然,Compu Bank的这张“价目表”对客户具有极强的“诱感力”,而对同业(竞争对手),则具有很大“杀伤力”。

    Compu BankGE金融服务集团199810月设立的网上银行,它是美国的“第一家虚拟国民银行”(The First Virtual National Bank),并且于19987月从财政部货币监理官(OCC)手中拿到营业执照(Charter),并获得联邦存款保险公司的保险。它目前对个人和公司提供如下10项金融服务:免费基本支票帐户服务、信息支票帐户服务、储蓄存款、货币市场帐户、大额存单、Visa支票卡、直接存款(Direct deposit)、在线支票循环订货,免费国内有线转帐、免费帐单支付。Compu Bank还是美国第一家向客户承诺对非授权转帐予以保险保障的网上银行。

    同样,全球著名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GM-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也很早就开始涉足金融领域。早在 1919年,它就开始为购买它的汽车的客户提供融资服务,后来又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一个庞大的全资子公司--通用承税公司(eneral Motors Acceptance Corporation-- GMAC),并且以GMAC Financial Services的品牌运作。它现在几乎能够提供所有的金融服务,仅仅在汽车金融领域,它所能做的事情就有按揭、商业贷款、租赁、结算、保险等等。现在它在36个国家有850个分支机构,有超过27000名雇员。自1919年以来,它已向14600万个汽车和卡车用户提供了超过10000亿美元的贷款。

     GMACFS现在提供的金融服务分为两大类,一是消费者金融,一是公司金融。他们自称:“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可以为我们的客户提供金融领域的任何一种服务”。他们的消费者金融产品非常齐全,包括汽车融资、汽车保险、汽车租赁、房屋贷款、房屋按揭、不动产融资、轮船保险、洪水灾害保险、发动机维修保护、移动房屋保险、汽车旅馆会员保险、摩托车保险、个人飞艇保险、个人水上飞机保险等等,在为个人提供的其他服务中,甚至包括不动产的建造、客户搬迁等内容。公司金融产品包括资产抵押贷款、建筑贷款、仓库融资、授信、商业票据服务、商用汽车保险、销售会员保险、再保险、一般商业贷款、交易贷款、住户区贷款、为公司提供的其他服务包括评估、咨询、教育、收购兼并、重组设计(Due Diligence)、贷款回购、量身定做的个性化服务(Private Label Pinancial Services)等等。

     在日本,非金融性的工商企业(大财团)进入银行领域的势头也很猛。日本最大的零售商伊藤洋华堂(1to—Yorado)在日本有9300多家Seven-E1even连锁便利店,它于1999年11月向日本金融监督厅提出开办银行的申请。它想在这些24小时营业的连锁店内安置ATM,使每天进出的900多万顾客能得到金融服务,同时它也能收获大量的手续费。

索尼公司(Sony)是从熟悉的电器公司,从90年代末期开始,大举进军金融业。继1999年9月索尼损害保险公司、索尼证券公司相继开业后,1999年12月又在总部新设立“金融服务事业准备室”,准备利用网络设备大举向银行业挺进。它现在的目标是要吸收存款、开辟面向个人的小额贷款及住宅贷款,并准备开展名人、名流资产管理运营业务,利用Sony品牌,建立稳定的名人客户群,吸收存款并帮助他们理财。在2000年3月30日召开的董事会上,Sony正式决定开始申请金融业务执照并建立网络银行。

日本软库(Softbank)是近几年异军突起的全球性互联网投资公司。早在19983月,软库就与美国“晨星”公司合资建立子公司,涉足金融业务。从证券业开始起步,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它的业务范围已经达到证券、保险、信贷、租赁、外汇、信用卡、电子商务、资信评估等几乎所有金融领域。

现在不仅是金融领域内各行业之间的界限在消失,而且金融业与非金融业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步消失、也在日渐模糊。由于全球金融自由化的影响,市场监管的逐步放松,银行业的行业壁垒在最近10年来已经被严重弱化。制造、航空、零售、信息等非金融业开始悄然进入银行业。现在,经营银行业务已不再只是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的特权了,不少行业都开始向这一块靠拢了。

美国微软 (Microsoft)公司的创造人和掌门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先生早在1996年就断言说:“在现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银行业务是需要的,但银行不再是必需的”。

六、商业银行业务全能化的优势

从前面各节的分析来看,已经很明显地表明银行业务由宽到窄,再由窄到宽这种对银行综合化、全能化的“肯定 -否定-否定之否定的”变动轨迹。如果把它抽象出来,从银行业务不断扩大、范围不断推广的角度看,有下列变化过程:

第一步:简单的货币兑换业务

第二步:货币兑换+存、放、汇等业务=传统的银行业务

第三步:传统银行业务+种形式的金融创新=全面的银行业务

第四步:全面的银行业务+各种非银行的金融业务=全面的金融业务

第五步:全面的金融业务+各种非金融的经济业务,如为企业评级、业务咨询、投资审核、商品营销等=全面的经济业务

由此看来,银行的业务范围和服务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况且不仅是银行这样做了,国家法律也这样承认和规定了。

西方银行业全能化开拓、全方位发展的结果,一方面确实满足和适应了社会对金融业的多方面需求,  另一方面从商业银行自身来看,可能收到两个方面的明显好处:

第一,能够分散经营风险,并尽可能减少风险总量。业务的多元化使商业银行在客观上分散了资金的运作,这实际上也就分散了经营风险,因为它不是“把所有的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面”,而是将其分散在诸多的篮子里面。

第二,能够多渠道赚取利润。商业银行是一个利润主体,是以利润为驱动力的企业,它在涉足各种业务领域里,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从中赚取利润。即使有些业务、有些项目暂时不盈利或赚钱很少,那也是为了将来赚大钱或为了整个银行集团赚更多的货币。谈到商业银行的利润动机,我想到英国人托·约·登宁1860年在《工联和罢工》中的一段精彩描述。这段话,马克思在他著名的《资本论》中引用过,我再简要的引述其中一小段:“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象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要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能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动乱和纷争。走私和贩卖奴隶就是证明。”

 

所有的商业银行

资产小于1亿

美元的商业银行

资产在1亿—10亿

美元的商业银行

资产大于10亿

美元的商业银行

总资产:

57348.43

2425.44

7545.70

47377.29

现金及存放其他

存款机构的资产

3664.98

137.16

358.55

3169.27

证券

10461.7l

651.87

1889.50

7920.34

联邦资金拆放及

反向债券回购

226.305

98.68

196.24

1968.13

贷款及租赁

34326.03

1433.52

4748.94

28l43.57

交易帐户资产

2572.72

0.19

2.6l

2569.92

其他

4059.94

104.02

349.86

3606.06

 

 

 

 

 

总负债及所有者

权益:

57348.43

2425.44

7545.70

47377.29

总负债

52549.68

2166.28

6847.01

13536.38

存款

38307.76

2059.43

6115.81

30132. 5l

联邦资金拆进及债券回购

4454.19

30.97

276.92

4146.30

交易帐户负债

1868.7l

0.0l

 

1868.70

次级债券

764.52

0.17

4.20

760.15

其他

7154.50

75.70

450.08

6628.72

所有者权益

4798.75

259.15

698.69

3840.91

永久优先股

31.32

0.55

1.64

29.13

普通股

328.16

40.03

71.96

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