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孔子的成功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发展之道


从孔子的成功看马克思主义和社会发展之道


做人性的主人,还是做人性的奴隶,实际上指的是一个控制问题,就是人也能控制人性,而并不是人性总控制人。人性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任由人性坏的一面无止境地泛滥,就会成大灾难,所以需要加以控制。这里面也有两方面,就是一个社会控制问题,一个自我控制问题。

社会控制是靠法律实现的,另外就是靠道德。道德一方面是社会控制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是自我控制的力量。自我控制靠道德,靠修养。

但什么是人性好的一面,什么是坏的一面,是随时间空间人群的不同有着不同的标准。这一标准主要的反映在社会文化之中。文化这个东西就是人性的混杂,好的坏的都体现于其中。但肯定有一种主流文化,给人们标示着什么是人性好的一面,什么是人性坏的一面。同时这种文化给人一种判断好坏的标准,使人们很容易判断出好坏。

但在主流文化遭到冲击的时候,人性好和坏的标准遭到冲击,人们失去了判断能力,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必然的陷入混乱,没有了统一的标准。人性中坏的一面就会乘机泛起,社会道德陷入混乱,各种戒律被纷纷打破,社会好像没有了道德底线。

目前就是这种状态。中国历史还还出现过一个与此类似的状态,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该时期属于“礼崩乐坏”时期,古代的礼法被大量突破,形同虚设,社会秩序一片混乱,诸侯割据,战乱达几百年。礼崩乐坏摧毁了中国古代礼法体制,摧毁了古代的主流文化,造就了一个文化的百家争鸣时代。

随着百家争鸣的开展,诸子百家各显神通,竞逐主流,最后鹿入孔子之手。

在几千年里,为何孔子学说会独占鳌头呢。我的看法是:

1、孔子提倡的是克己复礼。礼是孔子以前的主要道德标准,也是主要的法律标准。在礼崩乐坏的时候,说什么都是有道理的,都会有社会现象供其论证。你提出一个观点,反对者马上就会到来,比你提的还要有理。长此下去,势必使社会陷入完全混乱,没有任何秩序。由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是渐进状态,各国虽然各自为政,但奉行的还是旧礼法为主,新法的确立实际上很难的,商鞅变法的成功是以商鞅被分尸的结果出现的。这时候孔子提出克己复礼具有重要意义。克己就是要在社会巨变面前保持冷静,不能把人性丑恶的一面尽情显露,要能够自我控制,从而提出了不是标准的标准。复礼其实重在恢复社会秩序,孔子看到了社会的基础还是旧的礼法,旧礼法虽然遭到了破坏,但好的一面还是主流,其坏的一面也暴露无遗。但面对如此混乱的社会局面,孔子这样大智慧的人不会不知道已经不会全部“复礼”的,对礼法坏的一面孔子进行了大量修缮,其实孔子在发展“礼”而已。但当时发展的观念还没今天这样的哲学意义,实践也证明孔子是发展了礼,而不是单纯的复礼,他形成的新礼是适应封建大帝国的需要的。

2、在旧礼法基础上,孔子形成了一套适应各种社会关系的新文化。文化是不会说消失就消失的,文化底蕴是一个社会的基础,是浸入每个人的潜意识之中的,人们在有意无意的顺应他,需要他,社会总体上说是文化的产物。孔子时代虽然百家争鸣,但各家的影响力都是很小的,而旧的礼法文化还是社会的底蕴,孔子很看重这一点,他要营建的是一种新旧结合的文化。孔子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他继承和发扬了他以前的传统文化,终成大器,这一点其他百家是不能比拟的。

3、忠孝仁爱成为中国几千年来的大道大德。几千年来,没有什么比这几个字更多地使用于社会了,现在也没有过时。忠孝仁爱实际上成为社会上区别道德好坏的一个明示标准,不忠不孝不仁不义是人们深恶痛绝的。除了一些固定的礼数外,忠孝仁爱在任何固定礼数起不到作用的地方成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标准,对社会秩序起到了极大的控制作用。

4、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实际上就是孔子的发展观,是他的方法论。他的一切思想都是以此为思维方式的,也是他判断思想正误的标准。中庸之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辩证法,他指导着孔子及后来者及时克服片面,最大限度地全面看问题,在全面认识事物的前提下,处理事物坚持不左不右的立场。很多儒生并没有得此真谛,时不时地出现偏激,结果造成了很多悲剧。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孔子的成功在于其思想顺承社会发展大势,既继承又发展,重新把人性控制在了一定范围内,从而形成了社会新秩序,一种孔子式秩序在中国存在了两千余年。

研究孔子是为了现代社会。改革开放到了今天,马克思主义遭到了空前质疑,主流经济学家的经济思想也已经不再能蛊惑人心,西方资本主义思想也不能成为主流,中国传统文化获得了抬头的空间,各种流派纷起,民间更是早早地把礼教恢复了一部分。现在是除了政权还没有重大变化以外,其他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各个方面已经呈现出了“礼崩乐坏”局面,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已经出现,社会符合了又一次孕育一种空前新思想的条件,一种新的主流思想正在势不可挡地到来,原因是一种新的社会秩序不得不到来,人们都在期待它。根据对春秋时期孔子思想发展的理解,我们认为新的主流思想必然具备:

1、这种新思想必然以对旧的社会思想的继承为基础。孔子强调复礼,在于当时的社会还需要礼来规范,离开了礼并没有什么新的秩序,人们的生活主要的还生活在礼之中。当今社会,人们认同的基础还是社会主义,当中国改革开放到今天的时候,这一点尤为突出,人们对资本主义的复辟开始警觉,对改革性资性社的讨论,实际上是人们看到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轨道的一种警示。新思想必须占到社会主义之上才会有生命力,离开了这一点,新思想不会成为主流思想,老百姓不认同的思想不会成为主流思想。

2、新思想必须形成一套适应各种社会关系的新文化。它是对人性的的新控制理论,但与旧控制承上启下,并有比较易行的适用基础,对人性进行有效的控制。目前提倡和谐文化,实际上就是要适应各种社会关系,把已经散乱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秩序重新整合,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谐文化只是一个开端,为新思想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但和谐文化还不是新思想,要成为新思想就需要他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把它与社会主义结合起来,与中国传统结合起来。

3、新思想必然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传统文化经百余年的改造,并没有面目全非,而是与社会主义形成了很多有机的结合,不但有理论上的也有行为上的,不但有形式上的也有实质上的,他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称之为“中国特色”。比如中国的孝道,目前已经不提倡旧式的孝了,但提倡新式的孝,不孝的人得不到社会尊敬,孝也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道德观的组成部分。同样的,忠也有了新的含义,比如忠于人民,忠于国家,等等,都有了新的发展,但同样是传统文化的要义。有的人宣扬传统文化,不是提倡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是要复古,完全回到古代的礼仪,这自然遭到人民的唾弃,有谁会再去搞“愚忠”呢。

4、新思想必然是世界性的思想。新思想必然把人类的思想层次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它需要站立在世界各种思想潮流之上,是对世界各种思想的整合和超越。世界各种思想都为此种理论的诞生准备了条件,提供了养料。目前中国可以说把世界各种理论思想都移植了,各种的西方的思想思潮中国都不欠缺,也不同程度地进行了部分实践。可以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各种世界思想的试验场,无论自由主义还是国家主义,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各种社会思潮在中国形成了大碰撞,为新的世界性思想在中国诞生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通过分析可以看到,这种新思想只能是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才能担此重任。马克思主义曾经就是世界思想,在他的时代成为世界最先进的思想,指导着世界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但一百余年后,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上沉寂了,原因在于一百余年来他并没有获得世界性的发展。苏联在列宁之后,没有再出现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斯大林又遭到了彻底批判,导致社会在僵化的理论指导下与现实开始脱节,最终使得社会主义丧失了合理性,苏联也无奈地解体了。中国就不同,先后有毛泽东、邓小平等政治家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地形成着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使得中国目前还可以高举社会主义旗帜。但现实的“礼崩乐坏”,已经不能让我们睡在这些伟人的理论之上高枕无忧了,中国目前已经走向了世界,确切地说是被世界包围了,中国这个社会主义孤岛时刻都有被淹没的危险。这时候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实际上就包括与中国的这个最大的实际结合了。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不能只关注国内,也必须关注世界了,这时候不出现世界高度认同的新思想,中国不改造世界,就只能被世界改造。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关注世界,必须形成世界性的指导世界共同前进的新思想。单独考虑中国自身的发展是不行的,中国必须顺应世界潮流而不是相反,中国必须考虑世界的发展,一个伟大的中国必然是世界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