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卡走天下 还要等多久


  
  今年7月21日,新华社播发了一则消息,消息说,“按照人民银行统一部署,今年9月30日前,将实现工、农、中、建、交5家商业银行12个试点城市银行卡网络服务中心等与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的联网,年底前实现业务联合,其他商业银行和城市中心也要在年底前实现与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的联网”。这样,全国统一的银行卡将在今年年底前基本建成,各项银行卡业务的通用问题也将随着有关技术标准和业务操作规范的实施从今年四季度开始逐步得到解决。也就是说,在不远的将来,持卡人“一卡走天下”的梦想就要变为现实。银行卡作为电子化支付工具,近年来业务发展迅猛。到1999年末,全国银行卡发卡量超过2亿张,在16个城市建立起银行卡信息交换中心,在北京建立了全国银行卡信息交换总中心,推动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如今,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了“持卡一族”,寻常百姓的寻常生活越来越离不开这张小小的卡了。然而,在享受银行卡所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这张小小的卡0也给我们的持卡人平添了不少的麻烦。一方面,用卡环境不理想,满足不了持卡人刷卡消费的需要。作为用卡环境较好地区之一的上海市,目前接受银行卡付款的服务性行业尚不到注册登记的服务性企业的2%,银行卡消费金额还不到该市商业企业消费总额的5%,根本不能满足持卡人刷卡消费的需要。另一方面,跨行跨地区持卡消费渠道不畅,持卡人遭遇尴尬场面不断。除了少数几个城市银行卡可跨行消费之外,目前大多数地区的持卡人只能局限在某行某地某特约商家进行消费,跨行跨地区消费时卡却派不上用场,迫使持卡人不得已选择现金消费,持卡消费的便利性大打折扣。

  这些麻烦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银行卡功能的充分发挥以及银行卡业务的进一步发展。面对国际上各大信用卡组织及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发卡银行在人民银行的引导下,从竞争走向合作,从实现计算机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区域性银行卡中心或单一银行全国联网着手,积极推进金卡工程建设进程。在深圳,由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和深圳各发卡银行共同建设的深银联公用网络开通3年来,以“汇集银行卡,服务千万家”为宗旨,为广大商家及持卡人提供安全快捷的银行卡支付清算服务,并通过一柜一机工作的实施,实现了资源共享,规范了市场管理,净化了当地银行卡受理环境,促进了一方社会服务功能的健全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益。到6月20日,该网络已有14家发卡银行入网,入网银行发行的本地卡及异地卡均可在深银联使用,已签约特约商户1200家,铺设公用终端1800台,遍及百货、酒楼、酒店、娱乐等行业,月平均交易已达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近两倍,在全国区域性银行长网络中心中名列前茅。目前,深银联正抓紧与全国银行卡总中心、国际信用卡组织及港澳地区的联网工作。下半年,深银联网络可望联通港澳,走向全国,并实现国际卡的受理。

  在北京,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北京市商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上海浦发银行等7家商业银行于6月14日联合发行一种面向全社会用于支付清算的电子货币,具有电子钱包、电子存折两种功能的金融卡(电子钱包),使北京市民又有了一种新的个人消费支付工具。据悉,使用该卡可以减少现金流通量,不用密码,不必出示身份证,方便而安全。目前,7家发卡银行与北京市金卡信息交换中心共同建立起密钥管理中心,并实现与全国密钥总中心的联接,开发出后台账务系统,完善了跨行清算系统程序,为各家银行金融卡最终实现跨银行!跨地区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如今,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日益开放的世界,交流与合作是这一时代的主流。作为现代支付工具的银行卡,只有形成统一的大市场才有可能有长远发展,区域性的、封闭性的经营是没有前途的,银行卡全国联网通用应该讲是大势所趋,也是国际上银行卡发展的惟一趋势。这是因为,其一,只有国内银行卡的互联互通,才会降低银行经营成本,才会给持卡人真正带来便利,满足持卡人随心所欲/刷卡消费的需要,避免尴尬场面的出现。其二,国内银行卡全国联网后,原本5天发一次的报失卡名单,现在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登记即时生效,持卡人的安全性大为提高。其三,针对信用卡的犯罪越来越多,发卡银行只有加强合作与交流,才能得到最新的欺诈和反欺诈信息,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其四,在国际信用卡和外资银行的睽视下,只有通过合作,发卡银行之间才能取长补短,才能在良性的竞争中确立自身银行卡的市场定位,加速银行卡产品的创新,才能应对加入后来自国内外的挑战。

  一篇旧作,原刊于《金融时报》2000年8月11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