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查查哪些地方政府听不进中央的“招呼”?


该查查哪些地方政府听不进中央的“招呼”?

文/昆明张三
房价高企, 成就了地方政府的GDP增长,换来了装修豪华的“办公衙门”。
仅就今年一年,各地房产大亨秘密开始了大肆囤地,为新一轮盘吞食高房价下的暴利开始设下埋伏。
尽管国土资源部早在10月初就明令规定:故意囤地禁止参加招拍挂,要求各地禁止以建设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为名,让开发商以划拨的方式取得土地后挪用于商品房开发,确保供应出去的土地能够及时开发建设,形成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房的有效供应。但在禁令之下,各地房产巨头囤地仍在偷偷运转。
仅就中国最大地主碧桂园来说,昨日南方报纸爆出碧桂园涉嫌在地方政府手里“零地价拿地”。
报道是这么写的:“碧桂园以1.18亿元竞拍成功张家界一片丘陵,但知情人士提供的两分秘密协议显示,该地块上缴给湖南省政府的仅为成交价款的3.75%,即442.5万元。如果确实存在这两份协议,那么,‘这基本上是零地价拿地。’ 而权威专家在解读该秘密协议称:‘这个开发商很强势,政府都得听他的。因为这明显是一份政府和开发商签订的不能拿到桌面上的私下协议,通过这个合同,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在土地正式招拍挂出让前,无论是政府的土地出让底价还是最终的竞得人,都已定好了。土地出让前的招拍挂只是一个形式,一个假象’。”
显然,倘若这个秘密协议属实,在房地产给地方带来巨大收益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搞的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说严重一点,就是听不进中央的招呼。
而对于低价拿地的地主爷们来说,在拥有巨大资本的同时似乎也就拥有的话语权,地方政府在白花花的银子面前,很少有不动心的。当然,”地主们“花钱铺路获得的远期的收益,在全国土地政策日益紧缩的当前,能够最大限度的囤到地是未来继续获得暴利的基础。没有了地,如何建得起房?如何从购房人手上去攫取更多的价值?
关于土地紧缩政策,有这么一个数据值得关注:2006年底,我国耕地保有量为18.26亿亩,但十一五纲要中规定到2010年全国土地面积要确保不低于18亿亩。而国务院当前的意图要将这个18亿亩的耕地保有量保持到2020年,加上今年已经开发出去的土地,剩下可供开发的土地究竟还有多少已不言自明。
在这么一个趋势下,开放商囤地成为”明智“选择,而且囤地也正越来越被众多企业所追求。
根据11月9日一家媒体的报道:”珠光·新南方旗下的地产项目以及合生创展名下的部分商业项目,将通过业务整合的形式注入珠江投资名下,在置入珠江投资的土地储备中,除了珠江投资原有的约1800万平方米的土地储备外,珠光·新南方新置入的基本为大型社区用地,预计占地规模可能达到500万平方米。珠江投资据传有内部传言表示在上市后,珠江投资在册的土地储备将超过此前碧桂园中报所公布的2990万平方米,成为中国最大地主。”
显然,房产企业囤地的事实和热潮仅就这两家大企业争夺中国最大“地主”中就可见一斑,那么全国其他的房地产企业究竟总共囤了多少地已不难推测。
现在回头来看房价:在地价持续高涨的今天怎可把希望寄托于房价下跌。即便国家目前大力加快廉租房建设,可在18亿土地不能动的情况下,还剩下多少地可供廉租房?也许,这也正是廉租房搞了那么多年数量仍是沧海一粟的具体说明。
那么,现在我们来查原因:由于土地批发的权利仍然握在地方政府手里,在土地紧缺的现实下,地方政府以高价格卖给房地产企业显然要比建设廉租房划算得多。
而,这,也就真正解释了房价在即便成交量剧减的情况为什么也会一路狂奔的现象。
因此,基于此,笔者建议,有必要查查那些批出去的土地究竟有多少是地方政府没有听中央招呼批出的!有必要查查究竟有多少地方政府在土地问题上符合中央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