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至今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即对西部地区来的人称之为“西府来子”。还有的叫“西府赖子”或“西府癞子“,这当然是贬义的称呼了。
对这样一句流传很久的谚语,人们从字面上似乎能够了解此话的意思,但对其来历恐怕就说不清了。其实,这与历史上的两件事情有关。一件事是移民。元末,胶东屡经战乱,人口锐减,境内各县残存的土著人仅有七、八万人。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针对“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的状况,决定从人口茂密的地方移民。迁民主要来自山西,而迁入地主要集中在豫、鲁、冀三省,山东吸引移民最多的地区则包括莱州府。以今莱州市为例,在其现有的自然村中,明代以前建村的64个,占5.99%;而明、清两代迁入建村的有988个,占92.5%。另一件事是流民。由于兵荒马乱、灾害连年和官府的横征暴敛,从清初开始,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民众闯关东一直不断,民国以后形成高潮。在这些地方的流民中,山东最多。据推断,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有700——800万人之多,民国年间超过百万人的年份就有4年。上述地域的流民进入关东,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沿陆路跨过山海关,进入关东;另一条是从胶东半岛泛海到辽东半岛,然后北进。在泛海闯关东的流民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就在胶东各县择邻而居、劳作生活。
由是可见,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知识缺乏的年代,对于本地土著人而言,无论是迁住的移民,还是途径的流民,所提供的任何地域或籍贯的信息都是陌生的,从西边府衙过来的子女可能是对他(她)们的身份能够确认的唯一区域概念。久而久之,“西府来子”就成为本地人对这一群体的称呼了。
应该说,“西府来子”这句话有相对的时间和地域概念。从时间上讲,“西府来子”的称呼当是在有了府衙机构之后的事情。明代之前,胶东设有莱州、登州。明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管辖登州。1376年,莱州、登州均升为府。其时的山东共设有6个府衙,而山西则设有5个府衙。也就是说,“西府来子”的叫法是明代以后才有的。再从地域上讲,相对于中原地区,莱州、登州均属于东部边陲之地,笼统地将西部其他地方的府衙称之为“西府”应在情理之中。何况,今陕西西部的宝鸡、扶凤、乾县等地方,历史上就称着“西府”。可以说,狭义上“西府来子”的地域概念,应指古莱州、登州府以外山东其他地方来的人;而广义上“西府来子”的地域概念,当是包括山东在内的至中原地区的延伸。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固有的道理,源自民间的谚语同样如此。隔海相望的大连,与山东在血缘上可谓是砸断骨头连着筋的堂兄弟关系。当地有“海南丢”的说法,一种解释是“从海南边(山东)丢过来的山东人”,另一种解释是“回不了海南边的山东人(走丢了)”。其诙谐的语言、丰富的含义,同“西府来子”谚语一样,印证了历史的变迁。
对这样一句流传很久的谚语,人们从字面上似乎能够了解此话的意思,但对其来历恐怕就说不清了。其实,这与历史上的两件事情有关。一件事是移民。元末,胶东屡经战乱,人口锐减,境内各县残存的土著人仅有七、八万人。朱元璋当上皇帝后,针对“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的状况,决定从人口茂密的地方移民。迁民主要来自山西,而迁入地主要集中在豫、鲁、冀三省,山东吸引移民最多的地区则包括莱州府。以今莱州市为例,在其现有的自然村中,明代以前建村的64个,占5.99%;而明、清两代迁入建村的有988个,占92.5%。另一件事是流民。由于兵荒马乱、灾害连年和官府的横征暴敛,从清初开始,山东、河南、河北、山西等地民众闯关东一直不断,民国以后形成高潮。在这些地方的流民中,山东最多。据推断,清代山东移往东北的流民约有700——800万人之多,民国年间超过百万人的年份就有4年。上述地域的流民进入关东,有两条途径,一条是沿陆路跨过山海关,进入关东;另一条是从胶东半岛泛海到辽东半岛,然后北进。在泛海闯关东的流民中,由于种种原因,有的就在胶东各县择邻而居、劳作生活。
由是可见,在那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知识缺乏的年代,对于本地土著人而言,无论是迁住的移民,还是途径的流民,所提供的任何地域或籍贯的信息都是陌生的,从西边府衙过来的子女可能是对他(她)们的身份能够确认的唯一区域概念。久而久之,“西府来子”就成为本地人对这一群体的称呼了。
应该说,“西府来子”这句话有相对的时间和地域概念。从时间上讲,“西府来子”的称呼当是在有了府衙机构之后的事情。明代之前,胶东设有莱州、登州。明洪武元年升莱州为府,管辖登州。1376年,莱州、登州均升为府。其时的山东共设有6个府衙,而山西则设有5个府衙。也就是说,“西府来子”的叫法是明代以后才有的。再从地域上讲,相对于中原地区,莱州、登州均属于东部边陲之地,笼统地将西部其他地方的府衙称之为“西府”应在情理之中。何况,今陕西西部的宝鸡、扶凤、乾县等地方,历史上就称着“西府”。可以说,狭义上“西府来子”的地域概念,应指古莱州、登州府以外山东其他地方来的人;而广义上“西府来子”的地域概念,当是包括山东在内的至中原地区的延伸。
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其固有的道理,源自民间的谚语同样如此。隔海相望的大连,与山东在血缘上可谓是砸断骨头连着筋的堂兄弟关系。当地有“海南丢”的说法,一种解释是“从海南边(山东)丢过来的山东人”,另一种解释是“回不了海南边的山东人(走丢了)”。其诙谐的语言、丰富的含义,同“西府来子”谚语一样,印证了历史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