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几个重要的词汇解读
第三个词汇:五行
一说到五行,就一定会言及阴阳,因为,在通常情况下,都会把阴阳与五行合并起来称为“阴阳五行”。在自己的记忆里,只要提到阴阳五行,就会想到看命算卦。其实不然,阴阳五行是我们的祖先对宇宙万物的智慧归纳。
阴阳,不是在说事物的对立面,而是在说事物都存在着可见和不可见的两种特性,他们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动,共生共存,共通共荣。如“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本,五行是事物变化的纲纪。我们的祖先通过天地万物中最常见的五种事物金木水火土,代表构成万事万物的五种特性。
有一本书,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博士写《第五项修练》,学习型组织的工作核心基于五项“学习修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这五项学习修练就成为现代组织成功的五大必备要素。它们更多地强调的是相互之间的关系,强调的组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就象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五行,也在于强调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如相生关系、相克(胜)关系。并且要在相生相克的互动中达至动态的平衡。平衡是生命的成长的最高境界——平衡的成长和成长的平衡。做到无过也无不及。木能燃烧,所以木生火;因被火烧成了灰就成了土,所以火生土;土中藏有各种各样的金属,所以土生金;金属熔化后就像水,所以金生水;水能营养木,所以水生木。这就构成了五行相生的循环。
木要从土中吸取养分,所以木克土;火能把金属熔化,所以火克金;水来土挡,所以土克水;金属做的刀能伐木,所以金克木;用水灭火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水克火。这就是五行相克的循环。
五行相生而成圆环,五行相克画出来的是个五角星的网状样。把五行相生与五行相克的图案叠放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外圆内五角星的五行运行互动图。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十分独特的思维方法,在这取名叫:五行辩证法。
五行在《黄帝内经》里的地位非常的重要,可以说,没有五行就没有《黄帝内经》的一切逻辑关系。比如:五脏要对应于五行,五藏也要对应于五行,五味也要对应于五行,五音还会对应于五行,五气同样要对应于五行,……如东方属木,肝也属木,五味中的酸也属木等,《黄帝内经》云:“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这里所说的,只是木中的一系列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
做菜的人会知道,酸汤中放盐适当,会使酸汤更酸,这是五行相生在五味中的表现:咸生酸;如你在酸汤中加入辣椒适当,其酸味就会被抑制,这就是五行相克在五味中的表达:辛胜酸。如果你想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菜来,也一定要明白五行的生克之妙用。
所以,在这一定要强调,五行不是什么玄的概念,而是我们在生活中处处都能用得上的把握事物之妙的智慧。是我们中国人真正应当代代传承的真智慧。
第四个词汇:气血(待续)
《黄帝内经》云:“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