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的投资者对近期的下跌感到陌名其妙,其实有很多的政策早已给出了答案:
1.央行负责人多次多个场合表示再次加息,只是时间公布问题。弱势行情利空扩大化。
2.关于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就与新会计准则实施一样将在未来直接影响到相关企业,一旦有关企业受退税制度改革影响到其利润的变化,将在二级市场直接表现。
3.约61%储蓄资金分流到股票市场,预计本周五通过投票表决取消征收存款利息税,鼓励大众消费感少股市投资。
4.违规资金清查之后,明显相关资金已主动退场,从新股中签率以及近期下杀过程中的萎缩量来看。已充分肯定有众多并未清查到位的资金已主动退场。同样是造成众多个股大跌的主要原由。
5.红筹股的回归,相应地对新股发行的扩容。了解,红筹回归初期将主要面向大公司,暂不放开至小公司。中移动、网通、中海油、中海发展、中化化肥、香港中旅、中粮国际等公司有望成为首批试点企业。但是,以下两类公司暂不纳入红筹回归行列:一是母公司已在内地上市,二是子公司已在内地上市。
介意以上重大的政策改变,短期下杀是提前的反应,以及主流资金的换仓行动,造就了近期看似比530惨日还惨痛的现象。但这样的下跌,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真的是由牛转熊吗。对于这个问题,不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来分析,请投资者不要再去怀疑牛市行情,行情永远是在大家绝望中产生。近期采取的操作策略依然为:大跌大买,中跌小买。抛在涨停板!
国务院周五或就调整利息税投票
中国日报报道,由于担心政府出台降低或取消利息税的政策,昨日股市下跌3.68%。
七届人大常会会第28次会议于周日(24日)起召开,本次会议将就一系列法律进行表决,其中可能包括一项赋予国务院调整或取消利息税的权力。一旦利息税有所调整,必然会促使投资者更倾向于把资金储存在银行里而不是用于购买股票。
据接近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的消息人士透露,对该提案的投资程序可能安排在本周五(29日),这也是本次常委会会期的最后一天。
"如果政府被赋予了这一权力,我想它将把利息税从目前的20%降低到10%,"建银证券分析师李志昆(音译)说。他补充说,央行也可能同时将贷款利息提高18个基点。
"市场上关于央行将提高(一年期)存款利息54个基点(至3.7%)的传言是没有根据的,"李志昆说,"我相信降低或调整利息税是一项近期可以预见的手段。"
李志昆认为,取消利息税相当于加息76.5个基点。
自上周五这一传言在市场上扩散开来以后,上证指数已经下跌了290点。
上证指数昨日收于3941.08点,这是自6月12日以来首次收盘低于4000点。上周五,上证指数下跌了3.29%。
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统计显示,上周四新开A股股东账户数为160104户,这一近两月来的低点表明,从银行储蓄账户进入股市的散户资金可能在下降。
已有投资者在退出股市,上海A股昨日成交量下降到1392亿元,这是自四月初以来的最低点,而上周五成交量为1655亿元。
5月CPI突破警戒线央行再次加息已成定局
6月12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5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4%的信息并未出乎业界的预料。但是CPI涨幅创27个月以来的新高,并连续三个月触及、突破3%警戒线,着实让业内人士为之惶惶不安,并引发对"加息"、"取消利息税"等可能性的种种猜测。
PI是指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以此反映通货膨胀程度。业内专家分析指出,CPI指数超出央行可承受限度就会触发加息。
"我预期6月底7月初应该有一次加息机会,加息的力度不会太大,应该在2至7个基本点。目前银行存贷差太大,很有可能加存款利率,不加贷款利率。"6月17日,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中国首席经济师陈兴动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利率的总体水平已经低于正常化水平,要使实际利率回归正常值,最直接的手段便是加息。
紧缩措施已箭在弦上日前,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的5月份的一系列经济运行数据让"加息"的声音甚嚣尘上。
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PPI)同比上涨2.8%;6月12日,发布了5月份相关经济数据,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6月13日,宣布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9%;6月14日,又公布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6月15日,公布了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首度出现反弹。
一系列数据和迹象显示,当前通胀压力仍然存在,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突出。
其实,央行等宏观调控部门一直在采取政策措施加以调控,今年以来,央行已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但近期越来越多的经济数据显示,经济热度依然不减,政府将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几无悬念。
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要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控制对外贸易顺差过快增长,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同时运用金融、财税等手段,引导和调控资金流动性,拓宽外汇使用,以及资本流出渠道。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让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浮出水面,政策态度已经非常明朗,就是要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过度到现在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陈兴动向《中国经济周刊》进一步解析。加息还是取消利息税6月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做出了"是否再度加息将根据5月份的数据做决定"的公开表态。随着6月12日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5月份CPI数据3.4%,高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调控目标3%警戒线,各方对央行是否会加息作出了不同预测。
"CPI超过3%,主要是由于食品、粮食价格的上涨引起的,而全球食品、粮食的价格也都在涨,今年以来,粮食价格全球上涨了20%,相比之下,我们还算涨得少的。由于这次价格上涨是由全球价格上涨引起的,不会持续很久,从这些因素考虑,央行也可以不加息。"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我个人认为可以不加息,可以采取取消利息税和上调存款准备金,把存款准备金再上调0.25到0.27个百分点。"
当前,股市大盘已反弹到一个敏感点位,加息会不会改变股市的正常趋势,无疑成为反弹市场中最受关注的热点。
"加息将对股市产生影响。现在股市又回到了非常敏感区位,稍有风吹草动,大盘将如惊弓之鸟。其实对加息预期的影响比真正加息的影响还要大。印花税调整的影响就是一个例子。"赵晓说。
"加息将对股市产生影响主要是心理因素。在中国,加息不仅仅是加利息,它已经成为货币政策从紧的信号,是对中国经济总体形势做出判断的一个标志。"
1.央行负责人多次多个场合表示再次加息,只是时间公布问题。弱势行情利空扩大化。
2.关于出口退税制度的改革,就与新会计准则实施一样将在未来直接影响到相关企业,一旦有关企业受退税制度改革影响到其利润的变化,将在二级市场直接表现。
3.约61%储蓄资金分流到股票市场,预计本周五通过投票表决取消征收存款利息税,鼓励大众消费感少股市投资。
4.违规资金清查之后,明显相关资金已主动退场,从新股中签率以及近期下杀过程中的萎缩量来看。已充分肯定有众多并未清查到位的资金已主动退场。同样是造成众多个股大跌的主要原由。
5.红筹股的回归,相应地对新股发行的扩容。了解,红筹回归初期将主要面向大公司,暂不放开至小公司。中移动、网通、中海油、中海发展、中化化肥、香港中旅、中粮国际等公司有望成为首批试点企业。但是,以下两类公司暂不纳入红筹回归行列:一是母公司已在内地上市,二是子公司已在内地上市。
介意以上重大的政策改变,短期下杀是提前的反应,以及主流资金的换仓行动,造就了近期看似比530惨日还惨痛的现象。但这样的下跌,其真正的意图是什么?真的是由牛转熊吗。对于这个问题,不论从空间还是从时间来分析,请投资者不要再去怀疑牛市行情,行情永远是在大家绝望中产生。近期采取的操作策略依然为:大跌大买,中跌小买。抛在涨停板!
国务院周五或就调整利息税投票
中国日报报道,由于担心政府出台降低或取消利息税的政策,昨日股市下跌3.68%。
七届人大常会会第28次会议于周日(24日)起召开,本次会议将就一系列法律进行表决,其中可能包括一项赋予国务院调整或取消利息税的权力。一旦利息税有所调整,必然会促使投资者更倾向于把资金储存在银行里而不是用于购买股票。
据接近全国人大和中央政府的消息人士透露,对该提案的投资程序可能安排在本周五(29日),这也是本次常委会会期的最后一天。
"如果政府被赋予了这一权力,我想它将把利息税从目前的20%降低到10%,"建银证券分析师李志昆(音译)说。他补充说,央行也可能同时将贷款利息提高18个基点。
"市场上关于央行将提高(一年期)存款利息54个基点(至3.7%)的传言是没有根据的,"李志昆说,"我相信降低或调整利息税是一项近期可以预见的手段。"
李志昆认为,取消利息税相当于加息76.5个基点。
自上周五这一传言在市场上扩散开来以后,上证指数已经下跌了290点。
上证指数昨日收于3941.08点,这是自6月12日以来首次收盘低于4000点。上周五,上证指数下跌了3.29%。
据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的统计显示,上周四新开A股股东账户数为160104户,这一近两月来的低点表明,从银行储蓄账户进入股市的散户资金可能在下降。
已有投资者在退出股市,上海A股昨日成交量下降到1392亿元,这是自四月初以来的最低点,而上周五成交量为1655亿元。
5月CPI突破警戒线央行再次加息已成定局
6月12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的关于5月份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4%的信息并未出乎业界的预料。但是CPI涨幅创27个月以来的新高,并连续三个月触及、突破3%警戒线,着实让业内人士为之惶惶不安,并引发对"加息"、"取消利息税"等可能性的种种猜测。
PI是指反映城乡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消费品及服务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以此反映通货膨胀程度。业内专家分析指出,CPI指数超出央行可承受限度就会触发加息。
"我预期6月底7月初应该有一次加息机会,加息的力度不会太大,应该在2至7个基本点。目前银行存贷差太大,很有可能加存款利率,不加贷款利率。"6月17日,法国巴黎百富勤证券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兼中国首席经济师陈兴动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利率的总体水平已经低于正常化水平,要使实际利率回归正常值,最直接的手段便是加息。
紧缩措施已箭在弦上日前,国家统计局陆续公布的5月份的一系列经济运行数据让"加息"的声音甚嚣尘上。
6月1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工业品出厂价(PPI)同比上涨2.8%;6月12日,发布了5月份相关经济数据,其中,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3.4%;6月13日,宣布5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9%;6月14日,又公布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1%;6月15日,公布了前5个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加速增长,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首度出现反弹。
一系列数据和迹象显示,当前通胀压力仍然存在,经济流动性过剩问题仍然突出。
其实,央行等宏观调控部门一直在采取政策措施加以调控,今年以来,央行已先后5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2次加息。但近期越来越多的经济数据显示,经济热度依然不减,政府将进一步采取紧缩政策几无悬念。
6月13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有效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要防止固定资产投资反弹,控制对外贸易顺差过快增长,货币政策要稳中适度从紧;同时运用金融、财税等手段,引导和调控资金流动性,拓宽外汇使用,以及资本流出渠道。
"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让稳中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浮出水面,政策态度已经非常明朗,就是要从稳健的货币政策过度到现在的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努力缓解流动性过剩矛盾。"陈兴动向《中国经济周刊》进一步解析。加息还是取消利息税6月6日,央行行长周小川曾做出了"是否再度加息将根据5月份的数据做决定"的公开表态。随着6月12日国家统计局正式公布5月份CPI数据3.4%,高出年初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全年调控目标3%警戒线,各方对央行是否会加息作出了不同预测。
"CPI超过3%,主要是由于食品、粮食价格的上涨引起的,而全球食品、粮食的价格也都在涨,今年以来,粮食价格全球上涨了20%,相比之下,我们还算涨得少的。由于这次价格上涨是由全球价格上涨引起的,不会持续很久,从这些因素考虑,央行也可以不加息。"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赵晓向《中国经济周刊》分析,"我个人认为可以不加息,可以采取取消利息税和上调存款准备金,把存款准备金再上调0.25到0.27个百分点。"
当前,股市大盘已反弹到一个敏感点位,加息会不会改变股市的正常趋势,无疑成为反弹市场中最受关注的热点。
"加息将对股市产生影响。现在股市又回到了非常敏感区位,稍有风吹草动,大盘将如惊弓之鸟。其实对加息预期的影响比真正加息的影响还要大。印花税调整的影响就是一个例子。"赵晓说。
"加息将对股市产生影响主要是心理因素。在中国,加息不仅仅是加利息,它已经成为货币政策从紧的信号,是对中国经济总体形势做出判断的一个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