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扭曲”了的利好


    国有股减持猛于虎?!

    2001年,财政部国有股减持的政策一公布,当时的大牛市立即玩完。并且,股指从2245点一泻千里,“千点论”不幸变成现实。期间市场缩水超过万亿,投资者损失惨重,整个市场的信心几乎被“蚕食”殆尽。因为股改,A股市场才迎来一片生机。

    资料显示,去年总计有114.09亿股限售股份解禁,2007年度限售股份解禁数量总计为302.67亿股,比去年增加165%。按照目前的股价测算,市值在4000亿元左右。如此大的市值,不可能对市场没有影响。而随着“大非”(主要是国有股据多)的陆续解禁,由于其所占的比重较大,如果解禁后的“大非”倾巢而出,股市将有灭顶之灾的可能。因此,对于限售期满后的国有股如何上市流通问题,市场一直比较关注。

    事实上,因近两年的牛市异常火爆,股价上涨迅猛,那些解禁了的国有股减持冲动相当强烈。双鹭药业、中兴通讯、吉林森工、泰达股份、泸州老窖等国有股就趁股价处于高位之机纷纷减持,而且,由于投资者热情高涨,竟然没有对个股股价形成较大的冲击。

    但是,牛市毕竟只是市场运行的一个阶段,而中国股市也不可能一直“牛”下去,关于 国有股的减持问题,还需监管层拿出具体的措施或方案出来。一方面可能给市场一个明确的预期,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国有股减持有章可循。

    早在今年的5月份,国资委就出台了《国有大股东转让上市公司国有股的管理办法》的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而就在日前,关于国有股减持的相关管理办法亦纷纷面世。7月6日,国资委、中国证监会公布了《国有股东转让所持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办法》、《国有单位受让上市公司股份管理暂行规定》,以及《上市公司国有股东标识管理暂行办法》等三个政策性文件。这三个文件的出台,国有股随意减持的局面有望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

    5月30日之后,A股市场出现暴跌。尽管随后出现反弹走势,但在股指再次冲上4300点,技术面与基本面的双重压力导致指数不得不掉头向下,特别是基本面上的压力尤甚。加息与取消利息税的传闻满天飞、红筹股回归如箭在弦、1.55万亿特别国债将发行、新股IPO的加速等等,使市场不堪重负。也是在这种背景下,从6月22日开始,指数大幅下跌。短短的13个交易日,上证指数从4312点跌至3563点,而低价股、题材股等被腰斩的达40%左右。市场人气由此可见一斑。

    此时国有股减持办法的出台,犹如让市场看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诸多股评亦认为,国有股减持办法对市场是利好,并继而呼吁投资者做多。但笔者以为,将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当作利好来炒作,本身就值得商榷。

    其一,在国有股解禁数量越来越多的背景下,出台相关管理办法实乃大势所趋。不然,各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各地方国资委对于国有股的减持就会处于杂乱无章的状态,一方面不利于保持国有股的稳定,影响到国有股对上市公司的控股地位,另一方面,显然也会对市场造成负面效应。

    其二,2001年的教训必须深刻牢记,类似的悲剧不应该被重演。实施股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A股市场能够健康有序地发展与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权益,尽管也有某些国有股退出相关行业的需要,但这决不是股改的全部。而国有股的减持,至少不应该造成市场的剧烈动荡。

    事实也证明,国有股减持是被“扭曲”了的利好。相关办法出台,股指似乎企稳并重新上攻,但量能却严重不足。前期市场高位累计成交达10万亿元,以目前每个交易日2000亿不到的成交,不仅无法与市场火爆时相比,更休说去冲击4335点和创出新高了。

    自大盘调整以来,低价股、题材股几乎没有幸免下跌的命运。相反,倒是那些股价高高在上的所谓蓝筹股岿然不动。但是,其无论是其市盈率还是市净率都已不低,又到底有多少“剩余价值”呢?

    笔者以为,那些别有用心的券商与基金此时将国有股减持办法误读为利好,其实是为了让中小投资者在高位当哨兵,以便能顺利将手中的筹码“卖”出去,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