勿以年龄论优劣


勿以年龄论优劣

梁湘国 姚永斌

 

现在,一讲起干部队伍建设,自然就会提到“年轻化”问题,但在什么是“年轻化”以及对“年轻化”如何准确把握和正确实施上,仍存在不少偏差和误区。不少地方在选拔干部、组建班子时唯年龄论,把“年轻化”简单地等同于“低龄化”,搞“一刀切”,致使很多素质高、能力强、经验足的干部因年龄“到杠”而不得不过早地离开领导岗位退居到二线,使他们永远错过了提升和施展才华的机会。这对其个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和无奈,而对于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浪费和损失?

其实,干部“年轻化”原则最本质的要义在于建立一支充满生机与活力、富有创造力和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因此,我们所要的“年轻化”应是思想上、知识上及才能上的“年轻化”,而这些与年龄的大小并无必然的联系。年少者中有思想活跃、素质超群的英才,年长者中也有知识渊博、能力超强的智者。秦国的甘罗12岁就成功出使了赵国,他以出色的外交才华让秦国无偿地得到了5座城池,并因此而被秦王封为上卿;西周时的姜尚年近80方被拜相,但仍辅佐周王完成了兴周灭纣的大业。同样,思想上、知识上及才能上的老化问题,年长者中可能有,年少者中也可能有。

因此,年龄和文凭、资历一样,仅是个外在的、表面的因素,不是衡量能力优劣的标准。要选出一个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德才兼备者,需要从多方面加以分析和考察,限制年龄的做法要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