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经理人为何频遭老板卖企业?


       优秀经理人必须做到:第一,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对自己的命运负全责;第三,不仅要赢得赏识,还要赢得尊敬;第四,让自己越老越值钱。——胡奎
 
   经理人干不出好业绩,会被老板不客气地炒鱿鱼,可是干好了,业绩上去了,公司发展起来了,老板趁机把公司当作商品及时出手卖个好价钱,经理人又不得不失去曾经倾注心血和智慧的工作岗位和企业。
    那么作为经理人,尤其40岁以后的经理人,要想摆脱这种不确定性,该如何选择一个相对稳定而长线的工作岗位?这是上周奇正管理俱乐部就S攀先生的遭遇研讨的主题。
    我的观点如下:
    第一、真正优秀的经理人应该对自己的命运负全责。从下面的案例材料看,S攀先生对他近年的遭遇及两任老板都充满了抱怨,我并不以为这是一种“优秀”的态度。或者说,这表明了他还不够“优秀”,不够真正的优秀。真正优秀的人一定要善于从自身找原因,善于发现自已的不足,要对自己命运遭遇负全部的责任,而不是抱怨命运不公,抱怨他人对待自己不够好。抱怨决不是“优秀”的态度。
   第二、一个优秀的经理人,最核心的是两种能力:一是跟对人的能力,二是做对事的能力。这两方面S攀先生显然都没有做好。
   要跟对人的话,你就必须学会察人,察人的功夫是一个优秀的经理人必备的功夫。S先生两次都察错了人,跟错了人。这怨谁呢?老板是你自己选择的嘛。当初选择跟这个老板合作的时候,你就应该有充分的预判:将来他可能会怎么对待你。这种预判力他显然不够。
   “做对事”,跟“把事情做对”,是两种不能的能力。S攀先生在“把事情做对”方面,能力显然没有问题,交给他两个商场,他能给经营得很好,他的职业技能和执行力显然没有问题。但是,大家注意到,51岁的S攀先生选择这两家企业时,一个最重要的目标追求是“找一份相对稳定而长线的工作”,而他努力工作的结果,却只是扮演了“养猪倌”的角色,猪养肥了,就卖了,他也跟着失业走人了。这就是说,虽然他后来一直都把老板交给的事情做得很对、很好,但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对的事情”,当然,后面这个事情就是指他的个人认定的目标与追求,他只是一个容易忘我工作的人,却忽略了如何在忘我工作的同时,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实现自己的追求。而一个真正优秀的经理人,一定是不仅有明确目标,而且还应该善于实现这一目标,不管这个目标是公司目标,还是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目标。
    第三、如何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经理人呢?曾有一本书《从优秀到卓越》,我没怎么看,因为我对优秀与卓越的差别,有自己的判断。在我看来,优秀的人赢得赏识,卓越的人则赢得尊敬;优秀的人一定有能力,卓越的人一定有智慧;优秀的人被人使用,卓越的人善于自用;优秀的人被动适应要求,卓越的善于主动灵活应变;优秀的善于竞争,卓越的人创造和谐……等等吧。我们可以列出一堆这样的比较。当然,这只是一种相对的比较,其目标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仅有优秀是不够的。因为这个世界优秀的人很多,因为“优秀”的表扬很容易得到,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只要你有某个方面的过人之处,你就可以被视为“优秀”,就可以象一个器物一样,具备使用价值,也就是雇佣价值。但是,优秀是卓越的大敌。一个单凭能力创造使用价值的人,充其量只是“才”而被赏识和雇佣,却很难被当作一个受尊敬的有智慧的“人”。智慧是超越一切单纯的工作技术与才能的,智慧是认清形势、辩别利害、把握关系、掌控大局的能力。作为一个需要独挡一面的总经理级别的人物,S攀这方面的能力显然不够。虽然下面这些有限的材料没有对他作过多的性格描述,但他整体上无疑是一个习惯于埋头干事的“技工”,而不是出色的经理人和管理者。真正出色的经理人和管理者,每一个老板大概都是不舍得轻易舍弃的,因为他可以创造无穷的价值。
    第四、回到讨论的中心议题:经理人该如何选择一个相对稳定而长线的工作岗位?这里面显然涉及到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包括与企业之间的协议关系的设计等等。我想说的是两个根本理。
    一是因果律。世界万法皆空,惟因果律从不落空,凡事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真正优秀的人,一定是善于顺因求果,亦善于察果知因。就是说,你要清晰地知道自己的努力与工作目标,这是果,未来的果;同时你知道如果为这个未来的果,去每天不断播种正确的因,你要知道你每天种下的因,是否有利于达成未来的果。举个例子说,就象打保龄球,当球倒下七个、八个、十个时,这个结果不是在倒下的那一刹那决定的,而是在我们一出手的时候就决定了,只是从出手到球倒下有一个时间差。所以,优秀的经理人应该善于领悟,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和我们未来预期中的目标,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应该善于驾驭和应对从因到果之间的变化。
    二是共生律。你要想找到一份相对稳定长线的工作,就意味着你需要从一开始就要和所在的企业达成真正共生的关系。共生是大于共赢的。什么叫共赢呢?一块饼,两个分,你不能做一点,我不能少一点,大家谁都不吃亏,谁都不占便宜,这就是共赢。但是,其一,这种绝对平均一般情况下做不到;其二,各人都有赢的思维,所谓赢,就是要多占便宜,要胜过对方,这就难免会有矛盾、冲突,迟早会暴露出来。共生是超越共赢的。在共生利益结构里,你现在多分些,我少分些,无所谓,因为大家共同的目标是要把这个饼做大,是要做出更多的饼来,在这个长远和共同利益中,你的发展要以我为基础,我的发展要以你为基础,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可割舍。这是最高境界的合作关系。它要求合作方在产权制度与利益结构的合理按排下,真正达到同心同德。很显然,S攀先生与两家企业及老板,大概从一开始就都想有一个共赢的结果。但S攀先生当然赢不过老板。而按照他的求稳定长线发展的目标,他应该从一开始就谋求一个可以在利益和理念上可以共生的企业。
   一流企业看文化,二流企业看制度,三流企业看老板。对于优秀的经理人来说,要想与企业真正实现共生的关系,这三方面都必须看,都必须认真加以考察。很显然,这些入职前的功课S攀先生做得很不够,这就难免要一再惨遭“出卖”。
    第五、再回到中心议题,一个真正优秀的经理人,要想选择一个相对稳定而长线的工作岗位,归根到底,其实只有一个惟一的途径,那就是不断地修炼自己,不仅修炼自己的工作能力,更要修炼自己做人做事的智慧,修炼自己的个人品牌与职业形象。《大学》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无论是天子(老板),还是老百姓(普通员工),都是以修身为根本。这个修身的功夫,说白了,一是能力,二是德性,德能二者的表现,就是你的业绩,以及你的职业形象。当你的业绩足够大,你的职业形象足够显赫,大概没有哪个老板愿意轻易开了你,大概也用不着担心找不到用武之地。由此来看,“优秀经理人该如何选择一个相对稳定而长线的工作岗位”?其实是个伪命题,正如“英雄无用武之地”是个伪命题一样。因为真正的英雄一定不愁无用武之地,真正的英雄一定具有受人欢迎的本领,具有创造用武之地的本领。所以,真正优秀的经理人一定可以在其职业生涯中游刃有余,长袖善舞,而不是成天担心着工作变动和失业。
   第六,还应该补充一点:在这个议题及案例的背后,潜藏着一个立场:对于现有的劳资雇佣关系结构的批判。很显然,这个案例中的S攀先生是很容易博得人们的同情的,而那两个把他“卖”了的老板,则往往被批为不道德、没良心。由此,人们大都叹息和抱怨现在的中国正在进入一个典型的资本主义社会,抱怨雇佣结构和劳资关系似乎越来越不平等。
    很显然,劳资关系不平等的现象是个事实,将来还会持续。不过,在我看来,随着1965年舒尔茨有关人力资本理论的出台,“人”已经开始作为一种形态的资本,站到与资本平等对话的立场。这个平等对话的历史进程似乎慢了一点。而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和创意产业的兴趣,“创意资本”的概念出来了,作为人力资本高级形态的创意资本,更是具备了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长袖善舞的能力。正如华尔街流行多年的口号:资本和技术主宰一切的时代已经过去,创意主导的时代正在到来。在今天,没有创意,也就是没有具有良好创造力的高级人才,你的资本、资产恐怕只能逐渐的不自不觉地腐烂掉,这正是为什么许多投资者拿到别人拿不到的项目,却一直玩不转的原因,因为缺乏创意资本,也就是合适的人才。这就是说,S攀先生作为高级职业经理人,他就是创意资本,因此,他与企业(由老板所代表的金融实物)之间的合作,也可以理解为资本与资本的合作。在这种合作中,创意资本并非全然地被动从属地位,恰恰相反,创意资本可以享有充分地对话权,享有充分的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因为创意资本就其本质来说,比金融实物资本更具稀缺性、灵活性和高流动性。S攀先生显然没有在一开始利用自己参与制定规则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他实际上从一开始就把自己贱卖了,使自己从一开始就一直处于合作关系的被动当中。实际上,完全可以做到通过有效的谈判和权利制度安排,使双方都主动,惟此才能实现共生型合作。
    最后总结:优秀经理人必须做到:第一,老板永远是对的;第二,对自己的命运负全责;第三,不仅要赢得赏识,还要赢得尊敬;第四,让自己越老越值钱。
    对不起,我又说多了。
 
 

本期案例
优秀经理人频繁遭遇老板卖企业 
  51岁的S攀先生近年来一直梦求一份稳定的工作,然而越是求稳,越是不稳。因为不稳可能与自己干得好有直接关系。
  2003年8月份,S攀先生认识了一家做房地产公司老板刘先生,刘先生在京城某一繁华地段有一写字楼,底商四层,近两万平方米经营面积,是高档商场设施,由于老板刘先生自己不懂商业,当初开发设计时有不少商业忌讳的东西,所以盖成后近三年的时间就没有正常营业过,甚至委托国际知名的招商代理行也没有招成功。S攀先生和刘老板接触后,受刘老板真诚之邀,出任商场总经理,负责商场的招商运营及全面工作,由于S攀先生有将近20余年的商业零售运营管理经验,很快用四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设计、装修、招商、组班子、培训队伍等全部工作,并于2004年元月赶在春节前开业。
  由于S攀先生的精心经营和培育,当年实现销售近2亿元,2005年全年实现销售近4亿元,在业界有比较大的影响,就在S攀先生充满信心地筹划着如何进一步提升经营业绩,雄心勃勃地规划2006年度以及未来更长远的蓝图时,刘老板却把该商业以不错的价钱卖给了另外的一个老板,赚了一笔钱。S攀先生不得不于2006年春节后离开了自己苦心经营的两年多的商场,把权杖交给了买方老板派来的商业老总。交权后,该商场2006年销售额还不到3个亿,S攀先生感觉很可惜。
  2006年五一前后,已经50岁的S攀先生又走马上任了一家带有写字楼、酒店、商业的东A物业公司,做总经理。该东A物业公司所服务的综合楼的产权方就是东A集团公司,S攀先生出任总经理的物业公司是东A集团公司的子公司,东A集团公司就在该综合楼办公。在S攀先生未就任之前,东A物业公司管理的这个楼无论是写字楼出租、酒店入住、商业运营、以及物业项目管理均不理想,东A集团公司四年换了四任物业总经理业绩都不行,而且物业管理混乱,经常发生事故,连年亏损。S攀先生上任后,2006年当年便扭亏为盈,首先是物业管理水平逐渐提升,管理质量大大提高,杜绝了物业管理事故的发生,写字楼的出租率上升,酒店入住率提高到京城平均水平以上,商业运营良好,效益提升很快。为此,S攀先生被评为2006年度优秀总经理,老板发给了一不薄的红包。
  S攀先生在受到集团及老板嘉奖的同时,认真筹划2007年度的工作,由于用心经营,管理有方,2007年上半年东A物业公司经营业绩同比大幅度增长,各主要经营指标都超计划完成,东A物业公司一改在东A集团公司下属20多家子公司里面最落后局面,一跃成为东A集团公司的优秀公司,无论从管理、到经营、到士气等方方面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形势。
  如此好的发展势头,令S攀先生充满了喜悦、自信和希望,心想只要自己努力和踏踏实实工作,就可以再干几年,在东A集团公司退休了,不用再折腾找工作了。不料想,进入7月下旬以来,东A集团公司老板H郭先生带着一拨又一拨人频繁看东A集团综合楼,有时让S攀先生一同陪着看,并给讲解。S攀先生感到不妙,猜想老板是否有什么想法。私下一了解,原来老板H郭先生想停办物业公司,由专业的物业公司来经营。然而,没过几天老板H郭先生干脆叫S攀先生等相关人士开会,商议卖掉东A集团公司综合楼,已经有买主有明确意向,为此,集团公司成立专卖小组,准备相关技术文件,S攀先生是小组的副组长。至于为什么要卖掉综合楼,老板的解释是集中精力、财力、人力、物力,专精经营,做大做强东A集团公司的主业,使东A集团公司参与到国际舞台的竞争,成为业界世界级的公司。
  S攀先生心里明白同时也非常矛盾,明白老板之所以选择这时卖掉综合大楼与自己一年多来的苦心和专业化精心经营管理有关,要不然不会是这样的结果;矛盾之处是把楼卖了,东A物业公司停掉,由其他物业公司来接管,自己就又没有工作,还得去折腾找工作。于是找到我们,一诉心声:“老板连自己集团公司的办公大楼都能卖,还有什么不能卖的?能否帮找一个稳定的长线的工作,不要让我总担心自己工作的岗位和工作的企业被老板卖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