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说几句


这次去贵阳听浙派语文大师所上的几节课及部分讲座,虽感觉上不如去年的杭州之行,但也觉得不枉此行,其中感悟甚多,想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说句心里话,这些名师大多没什么深厚的文化背景,他们当老师之前和我们差不多,大概都只是师范学校出生,只不过工作的环境比我们好些罢了,他们之所以成为名师,我想最大的原因是他们自身后天的努力加上勤奋,他们善于把日常的教学点滴积累下来,并将之转化为帮助自己教学的有用武器,所以他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他们有一种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不断在理论等方面充实自己,经常写点东西,有机会到处讲课,久而久之就成名师了。而我们的老师是否可以达到他们或是接近他们呢?我想是有可能的。

我们虽然地处祖国西南不毛之地,各种条件相对落后,但只要我们有一颗恒心,象窦桂梅、王菘舟、盛新凤等那样,每天反思自己的教学,不断加强理论和基本功的学习,也常写些教学上的得失,肯专肯学,我认为我们在座的也会友人成为名师,如我们的朱校长,目前她可以说是我县甚至我州的名师,未来几年内她就可能省级,国家级名师了。这样的教师我校可推出几个,这对学校和个人都是有利的事,

    我校目前教师的年龄结构还是比较合理的,而且40岁以下的老师占大多数,年青教师在工作上有激情,有活力,渴望学习、教学上喜欢开放,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说你们是学校的支柱,中坚力量。40岁以上的老师在学校工作的时间较长,你们对学校各方都有了太多的贡献。但其中部分老师观念落后,认为自己可以吃老本了,职称也到手了,万事大吉了,一讲到学习就摇头,认为自己年事以高,记忆力衰退,加上自命不凡,不就是教小学生吗?我的原有学识绰绰有余。我想我们年龄最大的也可能还得工作十来年,这十年中教育会有多大的变化,谁能预料?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我们现在不加强学习(理论和基本功),用不了五年我们将会被淘汰。

我们经常外出学习,听课,实际就是去学习人家把握课堂,驾驭课堂,如何让学生快乐学习的能力,名师们之所以能把一堂课上得如此精彩,是他们找到了这节课的切入点(文眼),而且很深入的掌握了学生心理,所以他们能在课堂上和学生展开心与心的交流,碰撞,产生知识的火花,让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快乐。

课堂包罗万象,说难亦难,说易亦易,总的来说对老师的要求非常高,因此我们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改变观念,吸取新东西,不断的积累充实再充实,才能顺应教育的发展规律,才能在教育改革的大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说白了,老师也要有一种亮剑精神。(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