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不谈诗歌。听别人讲,诗歌是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个“最高”的字眼,让我从心底产生崇敬。凡写诗的,不管古人今人,我的景仰之情犹如滔滔黄河水泛滥,绵绵不绝。近几年,偶读一些当代诗,让我惶恐。因为我确确实实没读懂,或者看到的竟是处心积虑地往恶处写、往下半身写,哪有什么美的享受。我心暗忖:自己是不是跟不上时代了,你看看人家。
我有私心,不敢对别人说起这事。既然弄不明白,说明诗人高深,咱的艺术修养不够。少言为妙,不然丢人,让别人听见,多没面子。能存在就有合理性,人家有的是市场。这更让我不敢言及诗歌。
这几天和同事辩论,却说到了诗歌。大家异口同声:读不懂、以下半身为趣、无病呻吟的诗,就是狗屁!我觉得话粗俚不俗。既然是艺术,不管你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总要让大家有所感受吧,不要说绝妙的美的享受,就是有一点点共鸣也好呀。让人读不懂,看到的只是苍白和低俗,这算什么!是诗歌艺术吗?亦或是曲高和寡?都不是。不美的东西,能让人说好吗?这样细思,让我有了想法,不吐不快,那就说说诗歌吧。
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近几年诗歌的争论,我是理解的。一个时代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艺。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发生深刻转变的关键阶段,只有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碰撞之后,才能产生深刻的作品。
对于“下半身诗人”、“废话诗人”和“无病呻吟诗人”,这一类“诗人”所写之“诗”,我是坚决反对和尽量远离。对于《天问诗歌公约》的部分观点,我觉得有一定道理,这是新诗开始迈向理性、成熟的一抹新绿。“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应该是很具时代精神的呐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绽放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诗歌奇葩,美丽无比,魅力无穷。从上古歌谣到诗经、楚辞,开中国诗之先河。历经汉乐府、陶渊明,到唐宋诗词,这一艺术呈颠峰状。至元明清,诗歌表现为另外的艺术形式──曲和文。毛泽东、徐志摩、郭沫若让现代诗坛充满生命力。当代诗人北岛、顾城、舒婷、海子等也有不凡表现。诗人们创造的瑰丽诗篇,是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享受。
中国古代诗人具有许多特质,其中最突出的是,诗言志,换句话说,就是言之有物。他们的诗,无不体现为现实、为生命、为理想、为爱情、为国家、为自然、为故土、为别离而歌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中国诗人人文精神中最吸引人的亮点。
《离骚》为自己的国家而歌,体现了一种美好向往和追求。《古诗十九首》对生命、爱情、自然多有感慨,读之令人体味到一种旷古幽情。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开一代诗风,不愧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怀古伤今之情,每读都让我唏嘘不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自然和生命的慨叹,今天观之,依然让人共鸣,感人至深。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抒写着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阐释着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李白的豪放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将中国诗人的人文精神推向高潮,泣鬼神而惊天地!他们离不开现实社会,离不开生存环境,他们总是在苦苦追寻,他们的精神照耀后世,至今仍皙皙生辉。
在中国诗人的内心深处,有许多无奈。他们一方面追求闲观云海、静对烟霞、回归自然、淡泊心境的神奇境界,寄情山水,出世闲赋。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喜欢做官,在时代的召唤下,往往以仕而当官为目标。真正出世在山水自然中的,无非谢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不多的几个。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上面所说,或为国家命运而歌,或为岁月沧桑而歌,或为人生无奈而歌,或为生命苦短而歌,或为仕途坎坷而歌,或为自然伟大而歌,或为爱情美丽而歌。即或有些偶尔流露点点渴求闲淡,也不过是不得意时的牢骚而己,最终的希望仍然是入世,求官而封妻荫子,衣锦还乡罢了。当代诗人难道没有这种复杂的矛盾吗?呵呵,我看还是有的。
当代诗人,所写当然是白话诗多一些,也出过一些优秀作品,但能当得起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却不多。他们也很复杂,复杂得让人看不清本质。从人性的角度讲,大概有些下半身诗人们骨子里有两种放大了的特质,一种是无边际的自大,一种是很离谱的自卑。说他们自大,是提到写诗,每个人可以认为自己是时代的代言人,是人性的歌颂者,自己的诗歌可以千古,孰不知看客很少,除了几个评家和几个圈内同行,人民大众却是从来不知也不读的。因为他们的诗脱离了现实,吟唱的是所谓个性自由的虚无和肉体暴露的狂妄,这让广大的为生存生活奔波的人哪来闲情理它、产生共鸣呢?说他们自卑,是因为既然写的诗看客很少,那就低下骄傲的头颅,向市场寻求栖身之地,所出作品可真是害人又害己。为什么不能从古人那里学习其精神,汲取其养份?农民工有2亿了,有谁写过让农民工读的诗呢?民生问题如此现实而紧迫,又有谁为之歌唱?这是个问题。
新诗不是中国古代格律诗发展的直接产物,也不是对西方诗歌的简单模仿。在白话文基础上的新诗,吟咏时代、感受事物、体验生命、追求美感,这才是中国当代白话诗成长的正常道路。语言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有形象的,也有意象的,既有张力十足,还有绵长隽永,也不排斥理性的思考和呼喊。这样才有利于诗歌艺术的多元化成长。我也喜欢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的那种,能吟出韵律的更好,但不强迫。
千百年来,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当代诗人们应当充分利用起来,而不是束之高阁。继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为生活、为生命、为爱情而歌的积极精神,正是我们重温诗歌史的意义之所在!
我有私心,不敢对别人说起这事。既然弄不明白,说明诗人高深,咱的艺术修养不够。少言为妙,不然丢人,让别人听见,多没面子。能存在就有合理性,人家有的是市场。这更让我不敢言及诗歌。
这几天和同事辩论,却说到了诗歌。大家异口同声:读不懂、以下半身为趣、无病呻吟的诗,就是狗屁!我觉得话粗俚不俗。既然是艺术,不管你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总要让大家有所感受吧,不要说绝妙的美的享受,就是有一点点共鸣也好呀。让人读不懂,看到的只是苍白和低俗,这算什么!是诗歌艺术吗?亦或是曲高和寡?都不是。不美的东西,能让人说好吗?这样细思,让我有了想法,不吐不快,那就说说诗歌吧。
不破不立,有破才有立。近几年诗歌的争论,我是理解的。一个时代应该有属于自己的文艺。尤其是在当前社会发生深刻转变的关键阶段,只有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碰撞之后,才能产生深刻的作品。
对于“下半身诗人”、“废话诗人”和“无病呻吟诗人”,这一类“诗人”所写之“诗”,我是坚决反对和尽量远离。对于《天问诗歌公约》的部分观点,我觉得有一定道理,这是新诗开始迈向理性、成熟的一抹新绿。“让诗歌发出真正的声音”应该是很具时代精神的呐喊。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绽放在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的诗歌奇葩,美丽无比,魅力无穷。从上古歌谣到诗经、楚辞,开中国诗之先河。历经汉乐府、陶渊明,到唐宋诗词,这一艺术呈颠峰状。至元明清,诗歌表现为另外的艺术形式──曲和文。毛泽东、徐志摩、郭沫若让现代诗坛充满生命力。当代诗人北岛、顾城、舒婷、海子等也有不凡表现。诗人们创造的瑰丽诗篇,是我们丰富的精神财富,给我们带来愉悦和享受。
中国古代诗人具有许多特质,其中最突出的是,诗言志,换句话说,就是言之有物。他们的诗,无不体现为现实、为生命、为理想、为爱情、为国家、为自然、为故土、为别离而歌的精神。所有这些,都是中国诗人人文精神中最吸引人的亮点。
《离骚》为自己的国家而歌,体现了一种美好向往和追求。《古诗十九首》对生命、爱情、自然多有感慨,读之令人体味到一种旷古幽情。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开一代诗风,不愧为“汉末实录,真诗史也”。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的怀古伤今之情,每读都让我唏嘘不已。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对自然和生命的慨叹,今天观之,依然让人共鸣,感人至深。王维、孟浩然等山水诗人,王翰、王昌龄、崔颢等豪侠诗人,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抒写着他们的情感和心灵,阐释着他们的理想和追求。李白的豪放飘逸和杜甫的沉郁顿挫,将中国诗人的人文精神推向高潮,泣鬼神而惊天地!他们离不开现实社会,离不开生存环境,他们总是在苦苦追寻,他们的精神照耀后世,至今仍皙皙生辉。
在中国诗人的内心深处,有许多无奈。他们一方面追求闲观云海、静对烟霞、回归自然、淡泊心境的神奇境界,寄情山水,出世闲赋。另一方面,他们又非常喜欢做官,在时代的召唤下,往往以仕而当官为目标。真正出世在山水自然中的,无非谢眺、谢灵运、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不多的几个。说到底,还是离不开上面所说,或为国家命运而歌,或为岁月沧桑而歌,或为人生无奈而歌,或为生命苦短而歌,或为仕途坎坷而歌,或为自然伟大而歌,或为爱情美丽而歌。即或有些偶尔流露点点渴求闲淡,也不过是不得意时的牢骚而己,最终的希望仍然是入世,求官而封妻荫子,衣锦还乡罢了。当代诗人难道没有这种复杂的矛盾吗?呵呵,我看还是有的。
当代诗人,所写当然是白话诗多一些,也出过一些优秀作品,但能当得起这个伟大时代的作品,却不多。他们也很复杂,复杂得让人看不清本质。从人性的角度讲,大概有些下半身诗人们骨子里有两种放大了的特质,一种是无边际的自大,一种是很离谱的自卑。说他们自大,是提到写诗,每个人可以认为自己是时代的代言人,是人性的歌颂者,自己的诗歌可以千古,孰不知看客很少,除了几个评家和几个圈内同行,人民大众却是从来不知也不读的。因为他们的诗脱离了现实,吟唱的是所谓个性自由的虚无和肉体暴露的狂妄,这让广大的为生存生活奔波的人哪来闲情理它、产生共鸣呢?说他们自卑,是因为既然写的诗看客很少,那就低下骄傲的头颅,向市场寻求栖身之地,所出作品可真是害人又害己。为什么不能从古人那里学习其精神,汲取其养份?农民工有2亿了,有谁写过让农民工读的诗呢?民生问题如此现实而紧迫,又有谁为之歌唱?这是个问题。
新诗不是中国古代格律诗发展的直接产物,也不是对西方诗歌的简单模仿。在白话文基础上的新诗,吟咏时代、感受事物、体验生命、追求美感,这才是中国当代白话诗成长的正常道路。语言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既有形象的,也有意象的,既有张力十足,还有绵长隽永,也不排斥理性的思考和呼喊。这样才有利于诗歌艺术的多元化成长。我也喜欢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的那种,能吟出韵律的更好,但不强迫。
千百年来,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当代诗人们应当充分利用起来,而不是束之高阁。继承他们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为生活、为生命、为爱情而歌的积极精神,正是我们重温诗歌史的意义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