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抢了我的“饭碗”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559万,比上年增加64万。在全社会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仍然突出。笔者在高校工作,非常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面对就业环境的日趋激烈,那么,究竟是谁抢了我的“饭碗”呢?笔者结合相关调查,认为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主要有:

1、结构性矛盾,供求错位

 调查实证研究证明,就业难不是供给大于需求,而是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造成的一种阶段性社会现象。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错位。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大学生就业与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地区经济发展周期有较大的关联;二是人才结构失衡,供求矛盾加大。

2、知识沉旧,转化率低

 被调查的 60%企业反映,应届大学生到岗工作,学什么专业干什么工作,实际知识应用率不足40%,而且多数学生表现出所学过的知识转化不出来,不能变成自己在岗的实际能力。

3、准备不足,生涯模糊

 经过调查发现,60%的大学生没有“生涯”概念,更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适合做什么,不适合做什么,哪些职位能成功,自己潜能有多大一概不知,到了大学毕业才“临时报佛脚”,一大批学生有就业恐慌表现。

4、依赖性强,创造力弱

 在调查中还发现,当代大学生在就业期间即缺少社会、校方的指导服务,更缺乏对就业、择业的自身研讨。

5、理念滞后,能力危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部分重点院校三分之二学生毕业首选出国,不研究家庭、自己所学专业是否适应和承受力大小,结果“海归”变成“海待”;二是“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三是“创业不如就业”,;四是“就业难不如再考研”,

6选人用人,缺标少准

    调查中发现,中小企业选人用人基本上没有导入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多数企业是缺什么人找什么人,在企业快速发展阶段,长期处于救火式选人用人方式,没有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7、市场配置,手段粗放

   1)大学扩招速度和大学生总量的增长快于为人才服务的中介机构的增长;

   2)人才服务机构过去一直由政府所属机构独立经营,缺少竞争性,发展较慢;

   3)人力资源服务业传入我国较晚,其技术性、技能性、理论性以及专业化的公司还没有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