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看A片遭开除是教育之悲?


今天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某校的一个同学被开除了,原因是该同学看日本的A片(东京热)。该同学由于近2个星期持续逃课,最后辅导员到宿舍找他,发现他在宿舍看A片,最后报到系部,系里又报到学校,最后得到了一个被开除的结果,本来旷课20节最多是记大过留校查看一年的处分,但是学校不知道处于什么原因,开除他的理由是逃课加看A片,最后这个学生由于自己也碍于面子,就没有和学校争辩,只好卷好被子行李回家了。

    A片被开除,这显然是一个很值得争议的问题。我们且先来看看学生们的反应:

按照学校规定,旷课二十节最多是记大过留校查看一年的处分。就这么把学生开除回家,那也太严厉了。至于看片,那太正常了,他那大学教授还是说不定在哪儿躲着看呢,说不定还经常去嫖娼呢,看片既不违背道德,也不违法。凭啥开除?

对于这个看A片的学生予以开除是有点过了,该学校领导是打着道德的虚伪在推卸责任。现在学校是个什么样,学生上课能去多少人,教育质量怎样大家心里清楚,只能说是现在社会造成的孽,能怪谁呢?

其实人本无色,只是一种欲望,一种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冲动。想想夫妻之间,不都是很淫荡地做那件事么?大学生看A片,现在还是新鲜的事么,有的老师  教授还要通过A片学习姿态呢。逃课看了就开除,人家不逃课能在宿舍看么?难道要在课余时间聚集在一起看?

……

    很明显,学生对于旷课看A片遭遇开除的同学是很同情的,对于学校的做法也是极其反对的。那么,专家有如何看待呢?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付桂芳教授认为,:大学生看A片,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解析,是可以理解的。“这也是青少年从小缺少性教育的结果,初、高中时期他们对性就相当好奇,但家长和老师管束严格,学生不敢看,考试任务又重,没时间和精力,只有大学时期弥补了。”付桂芳教授表示,这正是所谓的“禁果效应”,“越是阻止青少年对性的了解,就越增加他们对性的兴趣”,但她劝导学生们“不要迷恋A片,不要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学习”。

    东北师范大学胡海波教授:大学生看A片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大学生的心理发育还不够健全,A片中的情节会对他们产生一定的心理伤害,“可能会让他们对男女关系的理解产生扭曲,甚至会对他们将来的爱情造成破坏,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但是,他建议学校用正规的性教育补足学生们的心灵空白。

    由此可见,一些专家学者也都将责任加载在了学校的身上,尽管他们也认为学生看A片会造成一定的心理扭曲和社会问题,但大多仍然持有一种同情的心理与态度,并认为应当进一步加强性教育的力度。然而,笔者对此却并不怎么赞同。难道加强性教育最理想的途径与办法就是让学生生看A片吗?

普及性教育固然是好事,但是性教育又与其他教育不同,它本身的敏感性和独特性都决定着这种教育必须适时适度,而决不是要让他们从男女欢爱的感官享受中获得所谓的快感,更不是把性工具、性爱玩具、性爱秘戏之类一样一样放到学生的书包里,并告诉他们如何依靠性技巧获得“酸麻的快感”——这不叫性教育而是性教唆。事实上,目前大众对性教育的理解是存在很大的偏差的,很多人只是把目光盯在而非教育上,是造成当前“性教育”尴尬的根源所在。

记得台湾静宜大学大众传播系就曾开设过“色情片分析”课,据说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高,那场面、那气氛,是相当的热烈,有的学生还不辞辛苦到处搜购相关的光碟“观摩学习”呢……学生们感兴趣的,莫非就是这类性教育?难道我们也只有向台湾静宜大学大众传播系那样开设什么“色情片分析”课,让学生轮番上台播放色情短片,或者老师结合色情短片中的镜头讲解如何调情、如何勃起、怎样享受爱的高潮才是所谓的“性教育”?是的,大学生渴望“劲爆”的性教育。但该不该满足他们?该怎样满足他们?这显然是摆在教育者和全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设若当前学校性教育的落后状况无法得到学生的认可的话,那么我们该不该也效仿台湾静宜大学大众传播系来开设什么“色情片分析”课呢?中国的伦理道德和法律允许这么做吗?如果开设“色情片分析”课具有丧失人伦、传播淫秽之罪的嫌疑的话,那么又当如何来解决学生的“劲爆”问题?总不能让中国的教师都赤身裸体的站在讲台上为学生示范“做爱”吧?!

而对于“现在的学生都18岁多了吧,按国家法律都是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他们的事自己做主!!”的说法,笔者也是不赞同的。这只是放任不管的最堂皇的依据!让18岁之前基本缺失做人教育、是非不明的人(其实也并非都是这样)去“做主”自己,却是不负责任的、也是危险的。试想一个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还不懂得上学的时光不能逃课去看A片吗?我们究竟还要如何“讲究方法”地对他进行多少“教育”,他才会懂呢?!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性教育?在很多人为此痛心疾首并问罪于教育的同时,我们不禁要问:大学生如此“沉沦”仅仅是教育者的错吗?我们的社会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呢?学生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他们成天面对的是一些非常现实的生活状态,在他们每每遭遇困惑的时候,很多可以参照的案例就成了他们的借鉴的秘方。他们的生活方式总是受着来自各种舆论的影响,比如我们的媒体,几乎在不厌其烦地渲染着一种病态的生活观,情人、二奶等等故事充斥着无数报纸杂志的版面,色情、淫乱充斥了几乎所有的网站,即便教师再怎么进行正面的引导和教育,也没有这些低俗的东西让学生受到的负面影响大。尽管很多的情感节目、影视作品、文章故事的结局大都充满悲剧色彩以避免给人教唆的嫌疑。但却不知,即便你没有教唆的动机,也给人以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的假象。我们的学生能不被来自外界的一些非健康因素做误导吗?对于负面的东西,社会的声音肯定说这样不好,但这样不好的声音说多了,反而给我们的感觉是,听的人都习以为常了,社会现象就是如此的,你想洁身自好都难。

还是让我们来看我们的教育吧:当大学生了,还得教育他不能玩游戏,虚度时光;当教师了,还得教育他不能虐待孩子,强奸学生;当领导了,还得教育他不能滥用权力,吃喝嫖赌;当公务员了,还得教育他不能受贿,玩忽职守;当医生了,还得教育他不能接受红包,见死不救;当律师了,还得教育他不能吃了被告,吃原告;当科学家了,还得教育他不能弄虚作假;当警员了,还得教育他不能对犯罪行为视而不见。这是教育的不作为,还是不作为的教育?!这是教育的悲哀,还是社会的悲哀呢?——当人们的基本信仰已经崩溃,延续了几千年的孔孟被摧毁的时候,当大众已经逾越了道德底线的约束,大家已经没有了共同的价值观的时候,教育究竟又有多大的功能与效果?

 有关部门一直在倡导干净的文化消费,但是,是不是真的在下功夫让我们的环境更加干净呢?学校附近依旧存在着许许多多的泡妞证”“处男证”“玩具安全套等等,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的出现,我们的学生怎么会在初中,甚至小学的时候就知道这样东西?我们说要净化网络,一波又一波拒绝低俗之后,我们依然看到了色情和低俗,我们依然看到了对青少年成长不利的东西。盗版光碟的猖獗,不是嘴巴说说可以解决的,更需要我们的执法部门花精力去整治。执法部门整治到位的话,这些A片又是从何而来?

笔者以为学校开除这个既旷课又看A学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或者说也是一种无奈之举。而对于有人说学校的处罚有些太严厉了,但笔者以为这样的行为措施就应该严厉,也必须严厉。当社会不能为教育营造一个良好与洁净的氛围时,学校还不能采取一些果断的措施吗?

近日在某网站同时看到两个新闻:第一个新闻是:两个90后的女生为同一个90后男生怀孕6个月,第二个新闻是:两个90后女生住进同一个医院,一个宫外孕,一个厕所产子。对此我们不禁要再次发问:谁为这四女生负责?既然大家一致认同应该用道德标准去指导、去规范大众的行为,我们又凭什么去纵容那些迷恋A片的行为?

想必大家都承认,年轻人的成长是我们国家的成长,是我们国家的希望。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的学校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多给予一些正面的引导来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又何错之有?

(李吉明200944日于河南新乡 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