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曾氏家谱


    

      曾 氏 家 谱
  

    曾忠烈
 
    二00九年八月九日

  
  

  曾氏家谱目录



  一、续谱前言                               

  二、曾姓起源及本支世系

  (一)曾姓的起源

  (二)本支世系

  三、曾姓排行字派

  四、曾氏家族历次修普序言

  (一)桃川汶水曾氏重修族谱源流序(公元1789年)

  (二)万县曾氏支祠续修谱序(1935年)

  (三)万县曾氏族谱续谱自序(公元1938年)

  五、发升公及其夫人生平简介

  (一)父亲曾发升生平简记

  (二)生母蒋永芝生平简记

  六、曾氏家族的世系图表

  (一)山东武城曾姓始祖巫公世系图表

  (二)江西桃川士鸾公世系图表

  (三)万县长河坝曾氏支祠世系图表

  (四)万县书培公房世系图表

  七、编后语


  一 、续谱前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一个人口众多、民族众多、姓氏众多的文明礼仪之邦。它有着悠久、深厚的姓氏文化底蕴。国史、方志和族谱学书是构成中华民族史的三大支柱。姓氏族谱、家谱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而且对海外赤子寻根问祖、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重要作用。

  曾姓既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姓,又是我国一个人口一直居多的大姓。曾氏先祖历来重视族谱、家谱的撰修,绵延不断,谱书较全。但由于时代前进,子孙繁衍,原有老谱已不敷长久使用。为了使后世子孙知道自己的姓氏源流、世系字派,知上下高低,明礼仪伦理,继承和发扬曾氏先祖的美德,做到尊祖、敬宗、亲宗、睦祖。我们弟兄利用晚年休闲时间,根据原有姓氏族谱所载史料和家父曾发升及其子孙繁衍实况。续写了这本宗谱。为子孙和族人尽一点心愿,给子孙和族人一点方便。我们相信大家会是喜欢的。此书只供子孙和族人内部参考使用,不妥之处,请更正!

    
                                    编者:曾忠烈
 

                                   二00九年八月九日
 

  二、曾姓起源及本支世系

  (一)曾姓的起源

  曾姓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姓。根据我国姓氏典籍和曾氏族谱记载:曾姓始祖:曲烈(鄫侯)。曾姓出自姒(si)姓,为夏禹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天下一曾无二曾,现在曾姓的中国人,都是一脉传自鄫(zeng 曾)国太子巫,系出自姒姓,是真正的上古圣君夏禹的后代,名副其实地繁衍了四多千年。

  在上古舜帝时,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帝舜便赐予禹姒姓。生于公元前2277年,卒于公元前2213年,享年64岁。 大禹的5世孙少康王中兴了夏室后,曾把自己最小的儿子曲烈封于一个叫“鄫”的地方,在今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少康王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

  鄫国被灭后,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巫公遂以鄫国国名为姓,自名鄫巫,始肇曾姓。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就此世时代代承袭下来,一直流传到今天。故曾姓始成于我国西周末春秋初,曲烈(鄫侯)也就成为了曾姓的得姓始祖,华夏曾氏族人都共尊巫公为曾氏始祖。巫公及其后代曾夭、曾阜[fù]  、曾点、曾参等都世居鲁南武城(今山东费县)。以孝著称的宗圣曾参(巫公第五代子孙,也称曾子)是我华夏曾氏族人的千秋表率。

  秦汉期间,曾姓人因一直以“孝”著称,被封建统治者尊为“宗圣”,从而声名显赫,家族昌盛。曾参长子曾元八世孙曾乐,曾为西汉山阴县都乡侯,曾乐之子涣有二子:旃[zhān] 、光。光的四世孙顼家望于扶风(今陕西省兴平东南),是为扶风房,其二子玉、昌分别徙于冀州(治今河北省冀县)、青州(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旃[zhān] 的孙子为曾宝,曾宝之孙曾据,因避西汉末年王莽之乱,率宗族千余人自山东南迁至庐陵县(在今江西省吉安市西南)之吉阳乡,是为吉阳房。曾据有二子:阐、王易。曾阐的五世孙曾丞有三子:珪、旧、略。略居抚州南丰(今江西省广昌县东),为抚州(治所在今江西省临川市西)房。曾阐的十世孙曾震忽避乱徙居韶州(治所在今广东省韶关市南),为韶州房,曾珪之子曾永,徙居虔州(今江西赣州市),其十一世孙曾通则徙居交州(今广东省广州)。至此,曾姓族人在汉末以前,由于累官或战乱等原因,不断迁移,已分别进入了山东、河北、湖南、陕西、江西、广东等省。人口众多,家族兴旺,形成了几个较大的郡望。

  以后随着年代的久远,历史的变迁,子孙繁衍,北移南迁,曾氏族人先是分成了南北两宗。先祖曾据不仕王莽,南迁豫章(江西)成为南宗始祖。继而树大根深、支系纷繁,曾氏族人散居全国各地、甚至异国海外。全国曾姓族人皆系巫公后代,故有“国无二曾”之说。但由于多种原因,有的世系族人是把曾点或曾参作为自己支系第一代始祖尊敬的。有的还只知道自己以上若干代祖先,再远的就不知晓了。而我们的这支族人是完全有谱可查、可寻的。

  曾姓至今仍是我国一个人口居多的大姓。据过去有关姓氏资料介绍,我国现在使用的汉姓有三千多个。曾姓现居百家姓中的第三十八位。这表明曾姓人口长期以来是我国一支重要人力资源,对我国的历史发展和文明进步做有一定贡献。在我国历史上,曾姓历史名人辈出。如春秋时代的曾参(曾子)是孔子教出的圣人,以孝著称,世系宗圣。北宋时出过宰相曾亮。北宋文学家曾巩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几是南宋时的有名诗人。曾鲸是明末的有名画家。

  曾国藩(1811-1872),中国清朝时期的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中兴名臣」之一,也是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是清末一位有强军、强国、具有进步思想的人物,而且以治家教子有方名闻于世。革命先辈曾山任过中共中央委、国务院内务部长。他的兄弟姐妹都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献出了宝贵生命。毛泽东称赞曾山家是满门英烈的革命家庭。曾山之子曾庆红曾担任过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曾培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曾荫权现任香港行政长官。他们只是众多突出名人中的少数代表,他们为国为民做出有重大贡献,为曾氏族人增添了光彩,是曾氏族人学习的好榜样。

  (二)本支世系

  我们这一支在重庆万州(万县)的曾姓家族是于清末康熙58年(公元1719年),从江西省龙南县汶水村迁徙来到万的。我们的祖籍在江西。曾士鸾是我们曾姓家族在江西的支祖,他是曾姓南宗始祖曾据的后裔。曾士鸾的后裔曾先后于清康熙和乾隆年间两次续修江西《桃川汶水曾氏族谱》。我们是万县曾姓族人曾出资和派员回江西参加了乾隆年间的续谱工作。历经三年完成后,万县曾氏族人派去的曾大论于清乾隆54年(1789年)领谱返回万县,存放于当时位于长河坝(今重庆云县阳巴阳乡)的曾家祠堂,后为有心族人收藏保存至今,成为稀有珍谱。

  我们这支来万族人支祖是曾世凤,他是曾士鸾的第九代孙。他于康熙58年携家眷及侄儿曾传露公来万,先在万县城郊驷马桥短住之后,随即到云阳县巴阳乡的山上蔡家塘置业建宅定居下来,从事农商活动。原配张氏祖母,生传相、传桢二子;续妶[xián] 罗氏祖母,生传柄、传标、传桂、传极四子。大公成家立业之后各房分家管业,图谋自身发展。

  曾传标是入川始祖曾世凤公第四子,是我们自己这一房的支祖。原配张氏祖母,生大论、大浪、大讃、大谆、大议、大诵、大谦七子。议、诵、谦三公早逝绝后。论、浪、讃、谆四房人丁兴旺,绵延发展。大谆四子曾传标牢记祖训。为祭祀祖先,启迪后代,在巴阳乡长河坝购置公产,建立支祠,嘱论、浪、讃、谆四房轮流管业,主持祭祀、兴办学堂。民国中期,当时支祠的族房长及热心于家谱的族人,根据众议,历经数年,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续修成了《万县曾氏族谱》(当时巴阳乡辖于万县)。此谱在云阳、万县、开县等地本支曾氏族人中面存较多,是一套承上启下、内容丰富全面的好族谱。全套共八卷。除第一卷为总论总序外,其余五卷按论、浪、讃、谆四公四房立卷,大房人口众多,占用二、三两卷。二房立入四卷、三房立入五卷、幺房立入六卷。此谱资料丰富,内容详实,论述有据,是一部难得的姓氏读物,值得后人珍藏使用。但此书成于我国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书中难免存在一定封建色彩。望族人在阅读和使用时,应注意取其精辟去其糟糠。同时由于当时人力、物力、时间和印刷条件所限,书中也有一些错漏。希在阅读和使用时注意实事求是的给予更正。 

  三、曾姓排行字派

  我国汉族姓氏的排行学派,是各个姓氏族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各姓先祖为了辨明世系,区分辈分方便取名,有利祭祀,方便取名在自己支系建祠修谱时制订或颁发的一定诗词或联语字句。一字一辈,先上后下、横竖分明,长久不紊。

  我们曾姓字派形成过程与众多古老姓氏一样,在曾姓形成后的相当长时期里,很多辈先祖是按出生辈分依照汉字一定偏旁立首或吉利成语取名,没有固定字派,因时间不长,辈数不多,支系人数比较少,容易牢记。以后,由于年代久远,子孙繁衍,南移北迁,支系纷繁。散居全国各地支系先祖传承祖训,尊祖敬宗,亲宗,睦族,在建祠修谱时制订颁发了自己支系的字派,代代相传,长期不乱。我们这一支在万族人是于清康熙年间,由江西省龙南县汶水村迁徙过来的,祖籍江西。民国中期,我们传标公房支祠续修《万县曾氏族谱》前,我们这一支人一直使用着江西族谱字派。江西祖籍字派分为开初制订的15字老派和后来修订的32字新派。二者辈分一致,并无矛盾。15字老派为“士志重子日,曾尚承永世,传大文定邦。”续修32字新派为:“士志重道,诩曾尚承,永世传大,文成书升,忠信以正,诗礼咸称,掄才有耀, 显宦荣膺。”我们运用的修字派。由于有统一的字派遵循,保证了我们这一支江西移民,数百年来辈分未乱。

  由于我国的孔、孟、曾、颜等姓是古姓是大姓,而且出现过一些历史名人,受到过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帝王的尊重和赏赐。包括给这些姓氏钦赐御派。我国一些姓氏资料和各姓族谱记载,先后共给孔、孟、曾等姓赐予了50字派。这就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详”。“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换景瑞,永锡世绪昌。”从一些姓氏资料看,对赐派时间和赐派人说法不太一致,但对所赐之字和派数是基本一致的,只因有个别字犯了某姓或某支祖先忌讳,自己使用时改用了其他同音字。以上赐派后来还渐成为了一个姓氏的全国统一通用字派。

  我们这一支族人是在民国中期续修《万县曾氏族谱》期间,经与曾氏南宗通谱人员联络商定后合上全国统一通用字派的。把“升”子派合于“昭”字派,把“忠”字派合于“宪”字派。其余类推。并在《万县曾氏族谱》条例第五条中明确规定“迨详字终时,又以“令“字次第演取”。但由于多种原因,我们这支由江西汶水迁入万县的族人,至今仍是江西派和全国通用御派同用。

  而且万县曾姓族人不少支系也很多,祖籍不同,字派各异,很难合准字派。只好共守曾姓一家亲的观念,友好相处。但也有一些不同支系的在同一地方居住,很多代的曾姓族人合好了字派的,已多代人以弟兄叔侄相称,久而久之也就认定俗成,相互认可了。

  

  四、曾氏家族历次修普序言

  (一)桃川汶水曾氏重修族谱源流序(公元1789年)

  尝观禹贡河源发於昆仑,其浩瀚汪洋放手四海,达於天下,惟源远故流长也!则夫先王命姓授氏,一族之中,其初  一人耳。远衍百千万年,支分派别,遥遥世胄,一如源远流长,越千载而莫识所出之何以则谱牒之来所固然也。吾曾氏之源何昉哉?考自鄫国君之世子为莒所功,避鄫仕鲁,因去鄫之旁邑而为曾是为曾巫。巫数傅生点点生参从事孔圣,封城国宗圣公。傅十五世之孙懅,不愿仕莽,因南迁豫章庐陵。懅之后,传珪、旧、 三公,散居吉阳、云盖、南丰三派。考大成通谱,余支祖即吉阳派也。傅数十世,有颢者徙粤东河源而相继士鸾派衍长宁,生子志和志聪、志能、志   派衍外方,俨然各称其祖,支公派别之致意也。然既支公而派别,自必思同条共贯。夫同条共贯,余非不谓,然试思天下何处无曾?何曾非一脉之源流?而欲籍大成通谱仍联为一家之世系,谅非褊浅所能支果尔。则肇曾之初,既以巫公为鼻祖,而徙龙邑之后,又以鸾公为始祖也。故近取同根连理者条分之,缕晰之端,必籍乎领袖岁丁末余馆于女主翔霞家塾嫡健霄、俊杰、倡修族谱之义,邀同  奏、秀杰、芳徽公勷厥举。时健俊五公恐不胜举,又翔霞极力赞成,直通族秋尝散作后,众议五公总理,翔霞监修。余时不过欣附骥尾,不图通族持简而委篆修于余,余愧简陋,强承众命。因搜万历间所滕老谱与康熙年间所续旧谱两集稽查,觉巫公而下鸾公而上支派虽然井井而草底笔书何成卷中失?且世远人繁,谱不能使其不残,名不能保其不混,势必校正无讹,然后付诸梓客,而谱乃得永观厥成语曰:“莫为之前虽美傅,莫为之后虽盛继。”诚哉是言也!夫谱牒之作也,昉于魏继于宋而盛于欧苏,彼同有员心,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何其互相发明欺?则谱之有关于氏族而修之,宜  也。至谱  欧苏之法,鸾公而下五世合序,以志同源;曾派以下五世公序,以明殊系。又如生妻、卒葬、荣名懿行,美德熟能悉书之而不遗,非特记载无伪,尊卑、嫡、庶有别,抑且联世系于一堂,  宗谊,勤孝友,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非此之谓欺?则斯谱之成建于乾隆丁末秋,竣于己酉冬。余虽无能,抑有裨于老谱也明甚。

  

                           乾隆五十四年己酉岁子月上旬     谷旦

                              纂修嗣孙传露湛斯氏兴手譔

  

  (二)万县长河水坝曾氏支祠续修谱序(1935年)

  尝思三皇之后,追维五帝之裔,历代以来分支别姓,欲流传无讹者,莫非有谱以志其源矣。如树有根而枝叶茂,水有源而川流长。凡人欲保世系之长者,族谱岂不续修哉?窃吾曾氏之有谱原也远矣,稽自夏朝少康皇之子曲烈公封为鄫国,傅于八世伯基,天命归易,基仍承祀。其代傅周朝,于简王十四年,鄫国世子巫公,避难于鲁国,因去鄫旁“耳”为曾。则巫公为曾氏之始祖也。及产夭公、次有阜公,一为季氏宰,一为叔孙臣,即锺育。圣父点公风沂水。宗圣参公道傅一贯,如吾曾氏,不可谓无黄蒂者也。第又相傅十五代。据公汉封关内侯,不仕王莽,因南迁豫章,称为南宗之祖,亦更赫赫有声者焉!乃籍于江西四十七世至士鸾发派三十二字。及国家承平,吾远祖世凤公(字文作),由江西龙南县汶水村,于康熙五十八年,率领家眷来至川东云阳县,置业蔡家壜,生相、桢、柄、标、桂、极六公,亦可谓家丕声振,瓜瓜失绵远也欺!

  言产日树大分枝。吾支祖标公,字发元,又能上体父志,下啓  购鸿基於走马岗,留公田于长河坝,遗嘱论,讃、浪让、谆四公轮流管理,永为祭蘸,善学之石楚,续衍武城龙南之绪。但煌煌祠宇。宛然已见于今日矣!无如烟火万家,入川已有二百余年,即吾族之世系虽有老谱可察,惟代远族繁,而分别派者,又恐难以知其一本九族耶!幸吾族长步青不禅烦劳,于民国乙亥之春倡修族谱,会同月  、昭序、湛清及四方房长等公勷厥举,以余为主笔,当窃抱愧于族谊又不敢辞,只得强承族命,敬慎修续。以论,讃、让、谆四公集为四卷(共六册),以别世系,不难核对。至于老派、御派又恐有混,不得另订有派。以重本支。惟鸾公以前世系只述其名。于鸾祖而后世系则更祥且明,不难一见而知其流传也乎。于是谱之成也,则前有源,而后有继。吾曾氏之一脉宗支,不亦更长远也矣!为此,希冀吾族各勤职业,恢复武城之业,共守耕读,宜遵宗圣之傅,庶不愧乎!发元之家声,亦无忘其公嘱之遗也幸甚!

  中华民国二十四年乙亥春二月初旬

  主笔嗣孙枳昌敬撰

  滕 嗣孙 郁敬书

  说明:此文为为长河坝传标公房支祠续修万县曾氏族谱时之序,录自该谱,第一卷,录时加了标点,以便阅读。 

  (三)万县曾氏族谱续谱自序(公元1938年)

  族之有谱所以尊祖、敬宗、亲宗、睦族。其事至重,而其义甚切。凡为子孙所宜留心篆辑也。我曾氏原籍江西,谱鋕历来详尽。

  自世凤祖于前清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岁入蜀,谱存江西。后至大论祖,明达人也,未忘祖德遗训,深知祖之世次,窃恐世代愈遗,后人忘之也,因之不禅劳苦,乃于乾隆丁末秋亲往原籍,偕传露公等,倡修谱鋕,并捐多金以助赵氏三春,后报谱而还。此于尊祖、敬宗、亲宗,睦族四者,功莫大焉。故希子若孙永远继之。盛赖后人,克体先训,恢宏前烈。

  吾叔步青,身任族长,督同主笔  昌叔又继修了万县曾氏族谱。于民国二十四年九月始至去岁,底  告竣,今秋赴印,亦将大功告成矣。这还有不少族中责任及仁孝者,苦心从事,踊跃协办,合作相助而成之也。凡亲殊远近,本来源流,阅之昭然。故有感而敬书数语于兹,聊表襄助之诚。

  

  民国二十七年戌寅岁12月元日  嗣孙忠交敬撰  

  五、发升公及其夫人生平简介

  (一)父亲曾发升生平简记

  吾父曾发升,他的名字按升字派倒取的。系曾祖父曾成如(音“玉”)长孙,祖父曾书培长子,公元1894年农历三月十六日,生于云阳县关市乡石尝滩碗厂。他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和人民共和国初期三个时代,亲眼看到过我国衰败、贫弱的旧社会的灭亡和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兴起,饱尝了艰辛久经磨练。1940年前,家住云阳关市乡青木,母亲在家租种一小块坡地,父亲在云阳万县等地帮人挖煤、做碗。1940年以后父亲在熊家大沟碗厂帮工时,得到友人相助,把家由云阳青木村迁到万县铁峰乡八角嵌,租了郭姓一家碗厂经营,家庭生活较前改善了一些,我们五个子女都得了读书学习机会。1949年底,万县解放后,在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指引下,我们家和其他许多手工业劳动者家庭一样,迅速走上了合作的道路,把铁峰碗厂合并到了熊家土陶厂,家中成年成员全都成了工厂的职工,个个高兴,人人光荣,父亲是一位有本事有声望的土陶行家,曾任过厂里生产车间主任,对工厂做过一些贡献。领导群众都称赞。1959年冬天,他被派外出支援原万县市新建石包咀土陶厂中,积劳成疾,疏忽治疗,过早去世,享年仅65岁,家人、亲友悲痛万分,事后,安葬于熊家土陶厂附近石公石母山下。以后母亲去世也合墓于此。长久于石公石母为伴,共享日月山川灵气。

  发升公是一位忠诚耿直、心灵手巧的能工巧匠、土陶行家。他学徒帮工时,尊重师傅,诚实劳动,深得师傅主人喜欢。他开厂带徒弟时,热心帮助师傅学徒学技术,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各种困难,深受学徒们的尊重。他虽是一个文盲,但他一生善于从生产、生活的实践中学习,刻苦认真,精益求精。他会务农、会做工。会挖扎、更会做碗。他会选址建厂,会制造火药。放炮开石、办确制泥、会做各种大小型号的碗、碟、盆、钵、杯、盘、甑、罐……..,会画碗、釉碗、会建窑装窑,会堆码储存和管理营销。是位难得的多面手、土专家。可惜去世太早,一身技能未得到充分发挥,更未享到儿女们的福。但他的人品和学习精神,值得我们后人学习效仿。

  发升公在家内还是一位孝子,好兄长,好父亲。他对父母和岳父母一样孝敬,生养死藏尽心尽力。特别是对十分贫困的岳父母的供养尽到了终生责任。他对胞兄弟和内兄弟都在可能范围内,一样尽心尽力的给予关照和扶持。深受子孙们赞许和尊敬。他对自己的五个儿女更是关心爱护备至。双亲省吃俭用忍饥挨饿总是让儿女们吃饱、穿暖、保证儿女们健康成长。并且千方百计支持我们读书学习,努力把我们培养成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为我们后来立足社会过幸福生活创造了必要条件。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的恩德。

  (二)生母蒋永芝生平简记

  生母蒋永芝开县赵家场马宗寿人,生于公元1906年农历七月二十三日,系蒋忠长和李氏二老长女。家中以务农和下苦力为生,家境贫寒。她16岁左右同我父亲结婚成家后,一直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谋家庭生计为求儿女前程,奉献了青春,奉献了终生。她特别重视自己儿女的读书学习。是我们父亲的贤内助,是我们儿女的好母亲。

  她对贫寒的娘家父母和弟弟们尽了自己的孝心和爱心。在她与我父亲成家后,不迁就娘家把父母和弟弟迁移到了云阳青木乡自己家附近居住,长期尽其所能照料全家老幼的衣食住行,并做到了终身负责。

  母亲是一位思想开朗,很能适应社会进步的好女性,辛亥革命后她积极剪发放脚,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政策,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虽然被多次调整,多次搬家,但她都顾全大局,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先后多次评为厂里学习好、劳动好、热爱党、热爱厂的好工人,成为儿孙们的好榜样。

  母亲不幸于1988年农历三月十八日,因病医治无效病逝于万州城里儿子家中,后与父亲合墓葬于石公石母山下,符合二老遗愿。

  

  六、曾氏家族的世系图表

  

  (一)山东武城曾姓始祖巫公世系图表

  第一世  巫公

  第二世夭公、夫公

  第三世埠公、羿公

  第四世  藏(点)公

  第五世参公(曾子)

  第六世申公、华公、元公

  第七世   西公、中公

  第八世钦公译公、锡公


  第九世昂公、鹰公、笠公

  第十世 羡公、美公

  第十一世  遐公

  第十二世  炜公、盈公、蒲公、足公

  第十三世   楽公

  第十四世  涣 公、况公

  第十五世   旃公、光公

  第十六世  嘉公

  第十七世  宝公、顼公

  第十八世  琰公

  第十九世  据公、 掖 公

  第二十世   公、场公

  第二十一世 

  第二十二世 

  第二十三世  

  第二十四世  信

  第二十五世

  第二十六世  珍公、珣公

  第二十七世   涣公

  第二十八世  粹公

  第二十九世   力力力思 公


  第三十世   端仁

  第三十一世  道远

  第三十二世 

  第三十三世 

  第三十四世 

  第三十五世 

  第三十六世 

  第三十七世 

  第三十八世  公、  公、   公

  第三十九世   观

  第四十世宽公、卓公、丰公、晖公、隐公

  第四十一世  马并 公、  公、伟公

  第四十二世  耀公

  第四十三世  崇范公

  第四十四世  延膺公、延茂公

  第四十五世    壹页 公、颢公、颖公、颉公  

  第四十六世—余庆公、士鸾公(士鸾公为本支徙居江西桃川汶水曾氏始祖,以后详见汶水士鸾公世系   桃川汶水士鸾公支系世系图表)

  
  (二)江西桃川士鸾公世系图表  

  第一世  士鸾公   

  第二世  志和公、志聪公、志能公、志  公

  第三世  重太公、重政公、重仁公、重义公  

  第四世   道 ?  公、道海公、道毅公、道昇公   

  第五世  翊狱公、翊衡公、翊华公、翊泰公   

  第六世   绫公、绣公、结公、绍公、细公

  第七世  尚宰公、尚宿公、尚宪公 

  第八世   承万公、承芸公、宏绪公、承葵公、承蓉公、承葱公、七观公   

  第九世   永太公、永恭公 

  第十世  世加公、世麟公、世凤公

  世凤公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徙居万县,系本支入万始祖。后续世系在标公支祠修万县曾氏族谱中可见端倪了。
 

  (三)万县长河坝曾氏支祠世系图表 

  第一世世凤公(本支入万始祖)

  第二世  传相公、传桢公、传柄公、传标公、传桂公、传极公 

  第三世   大议公、大诵公、大谦公、大论公、大讃公、大让公、大淳公  

  第四世   文珀公、文琨公、文瑷公、文 ? 公、文珈公、文理公、文珩  公   

  第五世   成价公、成俨公、成偦公、成人如(yu)公、成侒公  

  第六世   书册公、书培公、书正公、书美公。

        书培公原配余氏祖母,为我们的直系祖之母,将以书培公房世系续序于后。

  

  (四)万县书培公房世系图表

  第一世  书册公、书培公、书正公、书美公(绝后) 

  第二世  发升公、升财公、升堂公、高升公(绝后)进升公(绝后)

  第三世  曾忠烈、曾忠清、曾忠恕

       第四世  曾庆丰、曾庆伟、曾庆文、曾庆东

       第五世 曾繁怡、曾繁宇、曾繁松、曾繁涛

 
  七、编后语
  

  前人不讲古,后人要失谱。为了使后代子孙略懂一点姓氏知识,知道自己姓氏的源溯世系,明白自己这一支族人的原由支系,知晓自己这一支族人的辈分字派与全国曾姓通用字派如何相合等知识。继承和发扬尊祖、敬宗、亲宗、睦族的优良传统。我们弟兄议定利用晚年休闲时间,把父亲发升公的家谱续写出来,给子孙和族人留下一点真实的家史和姓氏资料,方便大家使用参考。我们想大家会是高兴和喜欢的。

  但由于我们文史底子薄,掌握的家谱资料不多,加上写作能力低下,此书难免有漏错之处,此书仅供子孙和族人内部使用参考,发现不是之处,希祈更正。

  
                                                曾忠烈 

                                                 200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