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福洪
新闻舆论往往都以社会正义的化身自居,的确有引导社会人心向背的功能。
目前,大多数新闻传媒都很想做好舆论监督工作,但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与公平正义原则的精髓不相吻合的现象:
一是对位高权重者监督少,对位低权轻者监督多(当然监督是完全必要的),如对公权侵害公众权益的监督即如此。
二是对新闻舆论监督的“度”拿捏不准。轻了,成了隔靴搔痒之举,效果只能是无关痛痒;重了,越俎代庖,成为媒体审判,对当事人造成过大伤害。
三是新闻舆论监督的情感性色彩过浓,缺乏较为深入的理性分析。媒介的一部分包含舆论监督内容的报道以煽情的文字吸引受众的眼球,与客观报道的要求相去甚远。
四是某些媒介的从事新闻舆论监督的人员,专业素质偏低,报道失实以致严重影响效果;个别人甚至肆意践踏新闻职业道德,以曝光要挟有关单位和当事人,成为社会不公平不正义现象的直接制造者。
其实,中国的新闻舆论工作,还有最大的一块空白——社会调查工作没有人做。
本人在公共经济教学和经济、教育研究工作中,深深地体会到:中国的权威调查数据十分缺乏,调查结论报告太少,做任何论证与说明,很难有权威的材料可供选择。
社会舆论依靠“两报一刊”左右时局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目前,报纸和网络形成两大鲜明对比的舆论阵地。前者,因为“规规矩矩”,而不被读者信任和重视,后者,因为“自由放肆”,读者更加不信任。中国社会除事实新闻外,实际上没有能让读者普遍认可、可靠、可信度高的信息传播。
于是,新闻、舆论媒体,尽可能引用专家、知名人物的观点和语言,但有许多信息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结果还是莫衷一是。尤其是“任志强们”多了之后,更是这样。现在,真正能起到点睛作用的是政府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问题是政府权威机构发布的信息,由于受“权威”、“一锤定音”和事件处于发展、动态中的限制,在语言、结构、事件描述和结论等问题上,往往信息不全,留有余地,不被受众看好。
因此,在目前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一家新闻媒体,对即时新闻,客观、及时报导的同时,对事件加以评论与评估。对社会问题,能够从科学、学术、责任、正义出发,对新闻进行多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并进行必要的理性分析与总结,其受众必众,信任度必然提高。如果能在民生等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方面,做出真实的客观调查,其影响力不仅对中国社会,而且可以超越中国国境,对世界舆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
因为,中国党和中央政府需要了解中国百姓的心声;中国百姓也需要知道大家都是怎么想的;世界各国人民更需要了解崛起的中国。零散的现象和个例,不足以说明中国的现状,只有数据和情况的总体概括,才是最大公约数。
中国不乏全国性大报、现代新闻传媒与舆论工具,缺的是引导社会舆论的实力。依靠官方背景的新闻传媒与舆论工具,必须从优势背景中走出来,靠背景优势“吃饭”,增强舆论创造力与吸引力“吃肉”。
中国的新闻传媒和舆论机构,谁能第一个做出科学的社会调查报告,并能事实上引导社会舆论方向,谁就是中国的NO.1。即使是CCTV,如果想当中国的CNN,也不难。
2010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