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收入相当于同期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截至目前,北京、上海今年土地出让金已破千亿元,比去年同期大幅增加。由于土地供应量约为过去两年的总和,今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有望突破2万亿元。近10年来,各地土地出让金收入迅速增长, 在地方财政收入中比重不断提升。资料显示,2001年—2003年, 全国土地出让金达9100多亿元, 约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收入的35%;2004年,收入近6000亿元。2009年达到1.5万亿元,相当于同期全国地方财政总收入的46%左右。在有些县市,土地出让金占预算外财政收入比重已超过50%, 有些甚至占80%以上。
“土地财政”造就了“征地—卖地—收税收费—抵押—再征地”的模式,高地价推高房价,,地方政府、开发商、银行成为最大的受益者。有分析指出“土地财政”对缓解地方财力不足、公共品供给融资难,创造就业机会和提升城市化水平等都有很大促进作用,功不可没。但是在“土地财政”模式下,难免产生高价地进而产生高价房,有悖于国有土地为全民所有这一基本属性。除了流动性过多、通胀预期增强等因素外,不少人认为,房价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在于有些地方为获取高额的土地出让金,采取种种措施,推高地价、推升房价。更有舆论称,“土地财政”是高房价的罪魁祸首,“土地财政”不除,房价下不来。
房地产圈朋友不止一次告诉我,地方政府对楼市调控持消极态度,如果真心调控,高房价没有下不来的。高房价已经引起社会低收入群体的广泛不满,继续上涨,矛盾积累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最大隐患,买房子实际上买生活空间,缺少了空间意味着什么?而另一方面,当楼市出现危机,土地交易冷清时,地方政府的财政平衡压力就会增大,房价下跌,在中国很容易出现银行信用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会非常大。开发商近年已赚到“盆满钵满”,社会两极分化初步形成。中央近年来为调控房价出台了很多措施,如果房地产价格下跌触动一大批既得利益的集团,未来房价平稳下跌“很有难度”。12月19日国土部的通知以及12月25日央行上调存贷款利率、加息、公积金存贷款利率随之上调,住建部26日起上调的公积金存贷款利率,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6日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表示下一步要加大保障房建设力度和抑制投机,这一系列举措释放了第三轮楼市调控的信号。
在《北京商报》扥网络调查中,31%的网友认为信贷政策的变化对自己购房最有影响,税费、限购、保障房等紧随其后,正因如此,在被问及如果相关部门启动第三轮楼市调控政策,最期待哪些措施能够落地时,提高贷款利率或干脆暂停二套房贷成为21%购房者心目中最期待的调控政策,而房产税的出台、增加保障房建设力度以及国土部公布囤地炒地名单分别以20%、19%和16%位列第二、第三、第四名。其实最主要的是控制货币、土地,货币政策、土地政策真正落实,政策理念真正做到以民为本,逐步解决土地财政,楼市调控政策才能发挥最大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