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小学生理想教育淹没在官场游戏里
昨日,“天府小城”公务人员招聘笔试在成都12所小学举行。1200名小学生参加笔试,竞争“天府小城”市长、警察局长、教育局长、卫生局长、记者等“稀缺岗位”。(25日华西都市报)
官场不是禁区,设置“仿真城市”,让小学生们体验一下城市管理者的角色,从而认识到官员必须具备的素质和能力、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付出等等,也未尝不可。不久前,长沙诺贝尔摇篮小学尝试组建“少儿政府”,促进班级和校园的自主管理,同样吸引了孩子们的浓厚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既可以把它看成一场游戏,也可以视为学校教育与社会现实的一种对接。
不过,无论是“仿真城市”、“少儿政府”的创意,还是孩子们对这些活动的热衷程度,都不难让人看到极为浓重的“现实主义”元素,甚至于可以说成是新时期理想教育、励志教育的“创新”。在这个越来越物化、功利的社会,校园早已不再是纤尘不染的净土,孩子也不再纯粹是只会读拼音、写汉字的懵懂少年,而日益受到成人思维和行为模式的影响,因而,这些创意的出笼,恰恰折射出理想教育的尴尬。
曾几何时,科学家,人民教师,白衣天使,甚至于一名光荣的劳动者,都可以成为一个少年引以自豪的远大理想。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从“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到如今“学得好不如生得好”的社会演变,不可逆转地带来了人们价值观的嬗变,尽管从道理上来说,人生的意义、事业的成败不能仅用收入多少或者当官与否来衡量,但不论是自身幸福感还是社会评价层面,财富的多寡、仕途的升迁已然成为价值评判最重要的标准之一,近年来,百万大军竞相挤向公务员独木桥不啻是最有力的说明。
在这样的大环境里,再用诸如当科学家等来开展理想教育,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无疑越来越难奏效了。然而,特别是社会的发展,文明的进步,不只取决于财富的积累,更不能完全寄希望于官员阶层的推进,而必须依靠各个领域的齐头并进,全面繁荣。诚如最近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的2011年《社会蓝皮书》就更多的居民把当公务员当成自己的职业理想所表现的担忧那样,“人们将工作目标定位于安稳地获得优厚报酬,缺乏锻炼能力、施展才华、成就事业、利泽整个社会的考虑,这会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现在社会上最Good的工作就是公务员”、“想过一把当官的瘾”,面对越来越多的孩子把当官作理想和追求,固然不必过于恐慌,但是,也不应忽视其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听任小学生理想教育渐渐淹没在官场游戏里。这当然得依靠社会公平机制的构建,推进制度革新,消弥不同阶层、群体之间过于悬殊的差距,有效遏制两极分化倾向,努力避免阶层分化和阶层固化,让每一种身份的劳动者都受到尊重,让每一种职业都能获得公正的价值回报,让每一个群体都享有均等的流动权利和机会,从而为孩子们营造一个理想多元化、追求多样化的社会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