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国西电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成为盘中最大的“亮点”,为3年前中国国航首日破发以来A股市场上第二只首日破发的新股,同时还有大批次新股破发或处于准破发。这既是去年底集体破发的延续,也是新一轮破发潮的开始。
新一轮破发潮给依靠打新博取无风险收益的投资者“当头一棒”,媒体也极尽渲染误导之能事,将这一切归咎于新股发行体制。但笔者认为,“打新不败”神话的破灭,是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走向成熟的起点,破发会让资本市场更健康。
首先,破发的直接动因不外乎市场总体低迷、高发行价与高市盈率。因为发行人有多圈钱、承销商有多赚佣金的利益动机,它们都有高定发行价的利益冲动。在新的发行体制下,没有了“窗口指导”的约束,机构投资者为了确保申购成功,竞相提高对新股的报价,新股发行市盈率迭创新高。数据显示,目前主板市场的新股发行总体PE突破了50倍,100倍也不乏其股;中小板新股发行PE突破了64倍;创业板突破了83倍。由于整个市场已经习惯给予新股一定的溢价,因此即使发行市盈率已经畸高,投资者仍然踊跃申购。就在这种“IPO抑价”的假象下,一二级市场价差越来越不合理。当超高的市盈率已成为市场不能承受之重时,破发就成为市场必然的选择。
破发意味着个股泡沫的破灭,当市场的无形之手开始一个个挤破个股泡沫的时候,中国股市才有可能整体性估值回归。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破发是中国资本市场的去泡沫化过程。
其次,破发将会导致资金向市场已有的相对估值合理的股票流动,促使市场目光更多地聚集到发行企业的业绩上来,从而促使更多的已上市和潜在的上市公司专注于经营业绩的改善和可持续创新能力的提高。长期以来,投机氛围充斥整个中国资本市场,破发可以极大地“摧毁”投机者的心理预期,强化投资者对公司基本面的研究,有助于培养价值投资理念,真正让资本市场回来投资的功能上来。
客观地说,我国询价机构的估值与定价水平普遍比较低下,破发现象的存在也会迫使承销商和发行公司要更加合理的为新股定价,否则不单是破发的窘境,更可能是发行失败。只有存在这样的“硬约束”,承销商和发行公司才可能不单纯追求募集资金的量级,才能促使承销商和机构投者提高定价能力,立足长远,营造多方共赢的市场定价格局,中国的资本市场才有真正意义上的价格发现者。
第三,市场是最好的老师。对于那些万幸中签却不幸破发的投资者,尤其是散户投资者来说,他们的利益损失是最好的风险教育。在“高收益、零风险”的打新“传统”下,投资者的打新热情一再造就了中国证券市场高超额认购倍数、超高募集资金的传奇。这造成了资金的大量浪费,极大弱化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当各领域的资金(包括许多产业资金)都涌往打新的时候,中国资本市场的“异化”达到了极致,“不差钱”的假象掩盖了市场畸形的现实。
现在,破发给了打新者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这将促使投资者回归理性,培养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习惯。“觉醒”的投资者在参与一级市场申购时可能不再会疯狂定高价,而二级市场投资者也会“用脚投票”,更为理性面对“炒新”。只有广大投资者真正把企业基本面作为投资的出发点,资本市场的本质功能才得以真正实现。
在当前高市盈率、高投机的中国资本市场,破发是中国资本市场走向价值回归的必经途径,是新股发行市场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笔者相信,破发将是今后一段时间里的大概率事件。当投资者冷静对待新股发行、不再把打新作为博取一二级市场高额价差之时,才是中国资本市场价值投资真正到来之日,这(也)才真正是中国证券市场普通投资者的福音。
本文删节版于2010年2月8日在《中国证券报》“观点与观察”版以题“换个角度看破发”发表:
http://paper.cs.com.cn/images/2010-02/08/A04/20100208A04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