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高龄津贴”助推“国家养老”


                    愿“高龄津贴”助推“国家养老”

                    鲁宁:2010年4月14日东方早报社评

昨日有媒体以《80岁以上老人补贴今年将统一》为题,发布今年全国将统一80岁以上老人养老津贴的消息。该消息由民政部提供,渠道正宗。消息还披露,民政部正抓紧对各地高龄津贴制度实施情况进行摸底,预计本月底前将发布涵盖各省区的摸底通报。

此项新政定社会普遍欢迎,但细读消息发现,“80岁以上老人补贴今年将统一”之说存有多处漏洞,有媒体将其做成新闻标题除不够严谨之外,还会对部分80岁以上老人产生不必要的误导,若不作勘误将引起部分高龄老人的不快。

正确的解读是:有条件享受此项善政的80岁以上老人得先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岁数够扛的农村全部高龄老人,再是城市低收入家庭中岁数够扛且没有正常退休金的高龄老人。而拟实行的惠老新政,并非对全国高龄津贴发放标准作一刀切,而是各省区都须建立高龄津贴制度,也即先解决有与无的公平难题。第三、所需专项资金由省级财政统筹,纳入地方预算盘子。

伴随经济发展,国内不少地方这些年纷纷尝试对辖区内高龄老人发放津(补)贴,最早的试点如浙江部分发达县市1990年代后期就开始逐年推进。时至今日,存在的突出问题是资金来源、发放渠道、发放标准、发放名目都呈各自为政状态,有的地方,譬如江苏华西村、浙江航民村等一大批“财力雄厚村”,在地方民政渠道之外,“村级财政”就对本村高龄村民发放此项津贴......政出多门,受益者固然多多益善,却又平添了新的社会不公。

以省为单元,建立全国统一、针对最有现实需要的部分高龄老人的高龄津贴按月发放新政,属于构建特定的社会福利制度,从现实计,它对农村高龄老人和城市低保家庭内无退休金高龄老人的养老窘境,多少能收雪中送炭之效;从长远计,它系当下及未来二三十年间,各级政府应对“银发浪潮”冲击挑战所要采取的系统社会政策的合理组成部分。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有两层原始含义:第一个老指赡养、孝敬之意,第二及第三个老指老人、长辈的意思。置于当代公民社会,它理当植入两层“新意”:其一、老吾老乃社会主义制度的题中之义,其二、公民社会的养老不能再依赖“养儿防老”,而务须尽快建立完善由国家意志推动的“国家养老”。

我们提出“愿高龄津贴助推‘国家养老’”的愿景,建立于由以下权威统计为依据的严酷现实和挑战:国际上判断一国是否进入老龄社会,以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0%划线。在国内,引用2008年人口统计,老年人口已超过1.69亿,且每年还新增1000万人,老年人口占比已突破13%。以省作为考量单位,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均已进入“老年省”序列,其中上海户藉人口老年人占比已逼近1/5。我们为严酷现实和挑战担忧,还在于建国61年后的新中国,迄今未能摆脱整体破碎化、被动应付“头痛、脚痛”的零打碎敲式的养老困境,而严峻现实还在于,即使只为了维持现状不使其进一步恶化,全社会还面临着天文数字般的资金缺口。

我们表达“国家养老”的主张,并非主张国家包办,更非鼓吹“养老大锅饭”,与目前主流的“社会养老”也不冲突。我们所表达的“国家养老”有三层明确含义:对国家言,这是一项社会事业;对政府言,这是一份执政责任;对社会言,这是一项亟待开发且市场容量无限的“朝阳产业”,它有赖以国家意志力作为动力,采取务实的一揽子政策措施加以推进。

具体到各省建立高龄津贴制度,人们很难想像,第一个以省为单位整体推进者居然不是经济发达的东部省份,而是经济最不发达的西部省区宁夏。2009年5月,宁夏统一实施此项新政,以80岁为扛每人每月230元为基数,实施效果有目共睹。宁夏都能做到而发达省份却做不到,说明钱无问题而是“官念”问题。全国80岁以上老人现有1805万,每年递增100万,就拿2000万人作为发放盘子,以宁夏标准作为发放基数,全国一年只须动用财政资金552亿元,不到年度预算内政府财政收入1%,各省还有什么理由不从速办好这件事?

“国家养老”范畴之内,仍须分出轻重缓急。高龄老人养老由救助型向托底保障型转变,由“老年低保”递进至“老年基保”----社会期待从各省建立高龄津贴制度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