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第三十八章 德经的开始


       道德经是中华本土哲学的源头之一,分道经与德经两部分。社会运化到现在,大道已失,难以体会,只有先从德经来学习了。
       德经-人德38-81章~行为准则。道与德构成了老子思想的整个哲学体系。今天体会一章。
 
《老子》第三十八章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如果只是有形式上的德,就不是真正的德;如果有私心的仁,恐怕很难做好大仁;讲礼仪的人勉强施为,强迫别人的甚至扬起手臂,最终什么也做不好。丧失道的人就去讲德,丧失德了又讲仁,丧失仁的仁采取讲义,丧失义的人只能去讲礼。而所谓的礼仪,是人心不够忠厚,是社会动乱的祸首。因此,我们看到相应的人是由于丧失了前者而选择后者的。所以,自以为有先见之明,不过是道的虚华,是愚昧的开始。大丈夫,选择淳厚而不选择轻薄;选择朴实而不选择虚华才对。

年少气盛、故作姿态的想表现自己的个性,是幼稚的行为,以为表面的东西是不随流俗的自我表现。恰恰相反,正是其可笑之处。摒弃浮华,才能得道之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