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光集团APP”低碳时代的纸业“碳”路者


    "今天你低碳了吗?"2010年,"低碳"俨然已成为时下最热门最时尚的流行词汇。

    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中国造纸业无疑要对产业模式进行变革升级,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率,在提升产能和效益的同时增强竞争力,从而完成从传统造纸业向现代绿色产业的转变。一些具有战略前瞻性的国内大型制浆造纸企业,也已开始从低碳经济的视角,积极寻求可循环经济发展和减排节能的有效途径,尝试破解一直困扰造纸业的提高产能和降低污染的环保悖论,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金光集团APP"就是其中的先行者之一。

    "碳足迹评估":升级纸业环保新坐标

    "金光集团APP"旗下金东纸业(江苏)股份有限公司顺利完成英国碳信托有限公司在中国推行的碳先锋试点项目,成为首家遵循国际领先的PAS2050标准完成产品碳足迹测算的中国企业,这是金东纸业继2008年参与"金光集团APP" "碳足迹"评估后,在碳排放管理方面的又一里程碑。实际上,"金光集团APP"在所谓的"低碳时代"来临之前,就已经在国内制浆造纸业演绎了"低碳先峰"的角色。

    时间回到一年前的2009年3月26日,当"金光集团APP"宣布在纸业首个完成"碳足迹"评估时,"低碳"在中国还远没有像现在这样传遍街头巷尾、妇孺皆知,对于不少国内企业而言,"碳足迹"更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在一次美国出差时,"金光集团APP"中国区的一名高管正赶上了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美国人的热议,让他敏感地意识到"碳减排"已因为公众的关注而成为企业的紧迫任务。回国之后,他立即着手聘请国际碳资产信息咨询(北京)有限公司(下称Camco),就"金光集团APP"进行"碳足迹"评估。

    从2008年7月开始,Camco评估机构对"金光集团APP"旗下的6家制浆造纸厂和两家林业公司进行实地调研和全面评估,范围覆盖整个"林浆纸"产业链,并涉及原材料、能源需求、制造过程、车辆油耗、废物处理与员工生活等所有运营环节,完成评估的公司产能占"金光集团APP"全部产能的80%以上。

    碳足迹评估是企业应对低碳时代多个步骤中的第一步,只有全面了解单位产品排放二氧化碳的水平,才能在企业中建立减排标杆,并为接下来设计减排项目提供依据。"金光集团APP"进行碳减排,除了企业社会责任和品牌上的回报以外,减少成本是第二个层面,增加收入是第三个层面。企业增收方面主要是来自于CDM(清洁发展机制,发达国家通过该机制购买发展中国家可以出售的二氧化碳减排配额)出售。据介绍,如果可以进行CDM交易,"金光集团APP"公司每年可新增数亿元收入,但由于目前中国政府只允许中资企业进行CDM交易,外资企业"金光集团APP"通过CDM增收也就不可能。尽管如此,10%的环保效益已经足够吸引企业不断投入。

    在全球,作为一项抵御气候变暖的自觉行为,越来越多的公司将"碳足迹"评估作为其履行社会责任的一部分,目前已有可口可乐、金佰利等20多家跨国公司进行了"碳足迹"评估。应该说,作为国内制浆造纸业首家进行大规模碳排放评估的企业,"金光集团APP"此次的"碳足迹"评估,不但可有效为企业节能减排和降低经营成本,也为造纸行业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提供了参照基准。

    "林纸一体化":引领低碳式发展

    一个多世纪以来,人工林不但日益成为重构世界森林生态系统的主力军,而且还为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特别是造纸业的林浆纸一体化,在解决行业自身发展的同时,也为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引进世界上先进的林浆纸一体化模式。目前我国纸业林纸一体化建设已初见成效,在这方面,"金光集团APP"、华泰纸业、太阳纸业、泰格林纸、广纸、南纸等企业通过合作造林、租赁经营、自建林地等形式扩大人工林种植面积。如截至2009年底,"金光集团APP"在国内经营的人工林面积近33万公顷。根据IPCC(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林地生物量碳储量变化方法计算,2008年"金光集团APP"在国内的人工林总碳储量达648万吨,平均每年固碳量217万吨(或平均每年吸收二氧化碳796万吨,年氧气释放量579万吨)。在低碳时代,这种森林固碳经营方式,无疑更加适应低碳经济的要求。目前,国内一些大型纸业集团如泰格林纸、华泰纸业、晨鸣纸业等都在加快林浆纸一体化建设战略的实施,加紧累积森林碳汇,从而带动了整个造纸行业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