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舞人间:破“农家乐”瓶颈


  陈育新的“花舞人间”模式,或可为瓶颈中的都市周边农业旅游提供解决样本。

  中新网6月16日电(财经频道 李建宗)中国高速的现代化、城市化进程让大城市周郊自发诞生了一种微型的新经济形式农家乐,既满足了城市人的闲暇需求,又促进了城市近远郊农民的致富和发展。经过一段自发自觉的摸索后,各级地方政府开始大力推动,全国各地的农家乐项目雨后春笋般涌现。

  但是,在扩张冲动背后,项目单一乏味、安全卫生条件差、破坏环境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农家乐正陷入成长中的烦恼,发展瓶颈亟待破解。

  今年4月,在美国纽约举办的第六届全球人居环境论坛上,成都农业主题旅游公园“花舞人间”获得“全球低碳景区最佳范例”称号。该项目位于成都郊县新津,占地达3000亩,完全由民企华西希望集团投资兴建,堪称中国农业主题旅游项目的规模化样本。

  该项目的发起人是华西希望集团董事长陈育新,他探索的以民营企业牵头,多种创新模式并存的升级版农家乐“花舞人间”,或许能为当前的农家乐发展瓶颈提供一个解决思路。日前,中新网财经记者在“花舞人间”直面陈育新,谈及他的诗意梦想和企业抱负,他说,“将来有一天,花舞人间或许会开遍北上广等大都市周边。”

  传统“农家乐”不乐?

  “吃饭、钓鱼、 打麻将”,一位消费者这样形容都市周边农家乐旅游。一些“农家乐”经营者往往将农家乐与农家饭混为一谈,将精力都放在了提供农家饭,“农家乐”由此也陷入了低层次重复开发。令人担忧的是,即便是这顿“农家饭”也正越来越受到游客的质疑。经营者到市场上买来普通食材冒充土产风味的现象正渐渐成为业内“潜规则”。曾在北京周边县当大学生村官的马萧萧在接受中新网财经频道记者采访时笑言,“在旺季,一户农家乐多的时候要接待7、8批游客,哪儿来那么多柴鸡蛋?再多的土鸡也生不过来。”一些游客也抱怨“早上开车上山,运送鸡鸭蔬果的面的把山路都堵住了,傍晚吃饭,老板端上一盘盘菜,说是山里的野味。”

  游客担心的,还有农家乐饭菜的卫生问题。近几年,农家乐食品安全事件频现报端,去年10月,四川崇州一家农家乐在承办婚宴时,因食物不卫生导致396人进入医院接受治疗。更重要的是,一些农家乐项目正在对本就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据媒体披露,农家乐产生的生活污染已成为农村水环境污染的源头之一。

  规模化、市场化或成出路

  农家乐乱象,不能不说与其当前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有关。小本经营下,服务质量很难有更大提高。而一旦竞争加剧,农民只能压价抢客,而低价带来的只能是更差的服务,形成恶性循环。尽管有地方政府政绩冲动下的大力扶持,但今天各地的农家乐已远称不上“方兴未艾”。

  一些地方也已敏锐地觉察到了农家乐的这一发展瓶颈。并尝试引导农家主题旅游走规模化、市场化道路。山东济南推出农家乐评星计划,除了为游客提供农家风情旅游外,还将农作物生产与农业旅游相结合,在卫生安全、住宿环境等进行评比打分。

  武汉也为农家乐探索星级发展模式。目前,武汉市共有119家乡村休闲游山庄、农家乐及休闲农舍通过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去年全市乡村休闲游综合收入达19亿元,接待游客1270万人次。

  花舞人间模式破题“农家乐”瓶颈

  地方政府主导易流于急功近利,农民自发组织又流于散乱。

  陈育新认为,企业主导下的农业旅游,正好可以弥补上述两者的缺陷。一方面,企业有足够的资金来提升项目规模,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也有足够的耐心做长线。“好的主题旅游公园都是企业做的,而不是政府。”陈育新说。“(开始)我们企业很多高层都对我说不合算,如果拿这部分资金拿去做房地产开发,钱还来得快些。但我相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愿意出来玩的人会越来越多,这类项目前景还是很好的。”

  事实证明,陈育新是对的。这个航母级的“农家乐”并未如一些人担忧的那样草草收场,相反还门庭若市,大受欢迎。不但在国际上获得“全球低碳景区最佳范例”的荣誉,其经营模式亦为业内瞩目,为瓶颈中的城市周边旅游业树立了寻求突破的样本。

  模式一:更高品质的服务。在花舞人间园区,除了踏青、赏花、吃河鲜等“传统”农家乐项目外,还拥有星级酒店、娱乐健身场所等。游客即便身在野外,生活品质仍不低于城市,在食品卫生、人身安全等方面都有保障。花舞人间的不少细节,都体现极强的服务意识。例如女洗手间数量比例相对男洗手间的提高等,“将来我们将来还要设计母婴室,让那些因为孩子年纪太小,被拖在家里不能出来的女性也能来。”陈育新不无骄傲地说。

  模式二:项目设计与环境保护相结合。花舞人间景区内的景观“顺势而为”,除大量保留原有野生植被外,人工栽培的植物多选用本地品种,既降低了维护成本,又保护了当地原有的生态系统。“我的家乡就在新津,也许是家乡情结的缘故,我想通过这么一个项目将这块水土保护起来,如果我们不做花舞人间,这里不知会开发成什么样子。”陈育新说。

  模式三:全低碳化设计。园区景点大量应用低碳设计,光相关专利技术就有28项。工作人员介绍,低碳化其实是被高成本逼出来的,如果所有景点采用电能,一年将花费292000度电。为实现“不用电”的目标,园区设计大量需要游人手动参与的游玩项目,既可节能,又吸引了游客的兴趣。“比如我们设计的手摇渡船,用一个手摇的小转盘代替橹或桨,几乎每个孩子见了都要占住玩半天,甚至许多大人也很喜欢。”陈育新说。

  模式四:农业生产与农业旅游相结合。花舞人间种植60余种杜鹃花,几乎囊括所有杜鹃花品种。每年春天,“花舞人间”都以举办“成都市杜鹃花节”的形式吸引游客。仅在2010年,杜鹃花节就为景区吸引了50万人次游客。

  “花舞人间”还与当地农民合作开展农业种植,农民可以在其农博园内打工、拿工资,也可以从事相关的第三产业,如服务、餐饮等。并在果蔬栽培、收贮、营销等方面对农民提供培训。这种集旅游经营、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形式,得到了官方认可。该项目相继被列为成都市城乡协调发展科技专项重点项目和建设新农村省级示范企业。

  四种创新模式,让花舞人间发展势头良好,目前已是成都周边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尽管如此,陈育新亦坦言,想要赢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这个项目需要5到8年才能收回成本,一般的企业承受不来。”陈育新说。

  对于花舞人间模式的推广,陈育新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农业旅游项目规模化、市场化的时机已经成熟,“我们一些高层都在北京上海跑,找合适的地方。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做成一个事业。如果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有适当的地方,肯定会非常火。毕竟这些大城的消费力、人口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