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临床研究:
在高血压治疗的临床实际中,大多数患者需要使用2种或以上降压药物才能将血压降至靶血压水平,目前多数临床试验均研究单药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而且部分试验中为使血压控制良好,患者实际上也服用了多种药物,所以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前正在进行中的ONTARGET及ASCOT试验首次就联合治疗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ONTARGET试验将历时5年半,预计入选28400例患者。目的是比较在高危糖尿病患者中,单独使用替米沙坦和单独使用雷米普利以及两者联合应用时的益处。ASCOT试验入选19342名高危患者,分别给予传统抗高血压治疗——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或现代治疗——CCB+ACEI,比较二者对致死性冠心病和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影响。
2. 新药开发:
(1)以交感神经为目标——中枢咪唑啉受体激动剂:传统的中枢降压药可乐定、胍法辛、α甲基多巴都是通过刺激α2受体,导致交感神经传出活动下降而降压。α2受体除与降压有关外,尚有致嗜睡等不良反应。研究表明,α2受体主要存在于孤束核与蓝斑核,而延髓腹外侧核主要是Ⅱ-咪唑啉受体,只参与降压,不引起嗜睡。第二代中枢降压药利美尼定(rilmenidine)、莫索尼定(moxonidine)通过兴奋中枢Ⅱ-咪唑啉受体减少中枢交感神经递质释放,发挥降压作用,而与中枢α2受体亲和力很小。
(2)以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为目标:①肾素抑制剂:此类药物与ACEI相反,可以使血浆肾素活性下降,为血管扩张药但不引起反射性心动过速为其优点。②血管肽酶抑制剂:多种利钠肽,如心房利尿钠肽具有强大的利钠利尿及扩血管作用,且能抑制醛固酮释放。中性内肽酶加快心房利尿钠肽等灭活,其抑制剂影响心房利尿钠肽等降解,抑制缓激肽降解,促进缓激肽产生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最近研制出的部分药物可同时抑制中枢内肽酶及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如omapatrilat、fasidotrilat和sampatrilat。但用药后血管神经性水肿高发,使其良性作用面临挑战。
3. 基因治疗:
高血压病属多基因隐性遗传病,基因治疗目前尚不可行,目的基因的寻找是主要问题。目前可行的是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决定使用合适的降压药物。但这种方法必须在DNA实验得以简化,并广泛应用后才能成为现实。
高血压治疗展望
comment
11 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