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宣传媒体下基层的新闻少些,更少些!


盼宣传媒体下基层的新闻少些,更少些!

 

 


 

     据各大媒体报道, 在春节前后新华社记者从1月25日到2月17日,120多名新华社记者,兵分88路,奔赴全国各地开展“新春走基层”采访报道活动。在体察民情、倾听民意、传递民声的同时,自己也收获不小。“不是在基层,就是在去基层的路上。”“新春走基层”活动是新闻媒体贯彻群众路线、坚持“三贴近”的具体实践,是进一步改进作风文风、提高能力素养的有益实践。

 

其实,新闻媒体下基层不应成为新闻, 至少不应成为热新闻, 因为无论从中央宣传部门和各级政府对媒体的要求规定和新闻采访的规律本身, 以及改革和发展的实践活动还有老百姓对新闻记者的期盼等方面来说,都是应有之义和最基本最普通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 现在将一些本职工作之内应该做的事也作为新闻当作事迹来宣传报道, 比如某级政府为群众办了好事; 某官员为老百姓解决了困难等)

    众所周之, 新闻记者只有深入基层深入一线,与普通群众同吃同住,才能采写了大量鲜活、生动的报道。当我们看到春节期间,记者出现在普通百姓年夜饭桌旁、出现在在建大项目工地上,出现在春节黄金周火爆旅游景点,一种久违的亲切从心底油然而生:这才是我们人民的记者!

在人们的心目中,记者是神圣的职业。是“耳目和喉舌”、“新闻媒体是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纽带和桥梁”, 说到记者的社会责任时,常常用“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誉毁忠奸”等。由于媒体舆论监督的特殊作用和记者在群众心中的地位,一度出现了“有事不找政府找媒体”的现象。

毋庸讳言,近些年来,由于媒体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在记者队伍中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等屡禁不止,引起了很坏的反响,也影响了记者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在一些地方,人们甚至“防火防盗防记者”。由于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一些记者再也不愿意像过去那样深入到群众中间,在互联网上一搜索,一篇稿子就拼凑成了,热新闻成了“炒冷饭”,让人觉得新闻肤浅,离普通人的生活很远。

只有到基层去,深入到火热的基层生活中,才能激发记者灵感,才能找到好的新闻线索,因此,新闻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的好作风好传统, 必须长期坚持下去, 必须制度化.常态化。

 

盼望以后宣传报道媒体下基层,记者深入生活方面的新闻少些,更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