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实施自贸区战略的研究


内容提要:在简要介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和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内容:FTA、次区域合作和边境一体化。根据这三个内容提出了我国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五条一般建议和两条重点建议。重点建议其一是从三个方面加大推进我国边境一体化合作;其二是把大珠江次区域合作作为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试验区,并设计了该试验区的设想与功能,探讨了它的必要性和作用。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组织与相关理论
(一)区域经济组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1.区域经济组织的形式和成因
区域经济一体化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区域经济组织来实现的。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即根据区域内商品和生产要素跨国界移动的范围和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六种: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FTA)、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完全经济一体化。
关于经济一体化形成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化;二是经济一体化所带来的积极经济效应推动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三是世界贸易组织的贸易自由化进程太慢,在欧、美、日等大国的推动下,双边自由贸易区迅速地发展起来。                                      
2.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
主要路径: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联盟→政治联盟。这条路径主要反映的是现在欧盟的发展道路。实际上,其它地区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时,并不需要非要走欧盟那样的道路。不同地区可以根据自己不同的特点形成相适应的组织去推动合适的区域一体化合作。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理论
1.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
(1)关税同盟理论。以范纳和李普西为代表的关税同盟理论,从静态的角度论证了缔结关税同盟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该理论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贸易创造和贸易转向。
(2)大市场理论。大市场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西托夫斯基和德纽。该理论主要阐述了经济一体化的动态效应。
(3)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为了使经济共同体内经济贸易健康地发展,小岛清提出了在经济共同体内必须实行协议性国际分工。
(4)一体化投资理论。从短期来看一体化可以促进区内贸易和投资;从长期来看一体化可以在较大市场更有效地配置资源,各种外部效应的联合会提高参与国的经济增长率,FDI也可能会通过直接或间接对当地的技术外溢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区域一体化还会对FDI流动产生动态效应。区域一体化安排的贸易流向会对FDI的流向和流量产生影响,形成投资创造效应与投资转移效应。
2.发展中国家的综合发展战略理论
(1)集体自力更生理论。发展中国家同谁实行经济一体化以及如何实行经济一体化,这就是“集体自力更生理论”。该理论又分为结构主义的中心—外围理论和激进主义的国际依附理论。普遍认为最有影响力的是的里斯·塞泽尔基的“综合发展战略理论”。其要点:一是把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视为一种发展战略;二是它不限于市场的统一;三是认为生产和基础设施是其经济一体化的基本领域;四是通过区域工业化来加强相互依存性;五是强调有效的政府干预;六是把经济一体化看作是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照新秩序逐渐变革世界经济的要素。该理论把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视为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发展战略,不必在一切情况下都追求尽可能高级的其他一体化。它把一体化看作是集体自力更生的手段和按新秩序逐渐变革世界经济的要素。同时,它考虑了经济、政治和机构等多种要素来考虑经济一体化的效应。该理论为进一步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提供了参考的框架。
(2)衡量自由贸易区效果的“轮轴-辐条”理论。墨西哥教授赫尔曼•阿•德拉雷萨提出“轮轴-辐条”效应。即一个国家如果对外签署多项自由贸易协定可能会产生“轮轴-辐条”效应,只能让个别“轴心”国得到明显的好处,而其他签约国家,即被称之为“幅条”的国家,本应得到的贸易优惠可能会转移到“轴心”国身上。他还指出:自由贸易协定还需计算管理成本,管理成本的一个主要指标是原产地规定。
二、中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主要内容
关于我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意义和作用已有很多的论述,但是对于该战略的内容研讨的还不够。从目前中国开展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来看,我国实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内容,可以从多个角度去划分,如多边和双边等,但从合作内容和其组织形式的角度来探讨,对说明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内容更有意义。从这个角度看,该战略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三种,它们之间可以相互促进。
  (一)自由贸易区(FTA)
  FTA可以有多种组合。如一个地区范围(欧盟、东盟等),组织对组织(欧盟-东盟),组织对单个国家(东盟-中国),但是最多的还是一对一的双边FTA(两国之间)。中国开展最多的也是这种形式。
虽然FTA这种方式是内松外紧,与WTO最惠国待遇有冲突,但是其最终的发展目标还是与WTO还是一致的。
(二)次区域合作
1.次区域合作的起源
一般认为次区域合作起源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即1989 年在新加坡、马来西亚柔佛州、印度尼西亚廖内群岛之间的区域开展合作,即后来称之为“成长三角”的区域合作。这是次区域合作概念的雏形。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又有了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让次区域合作得到了扩大。进入21世纪后,又有了泛北部湾经济圈合作探讨和上海合作组织等。次区域合作可以充分利用相邻各国或地区的比较优势,一定范围内通过各种合作形式发挥互补作用,实现经济的较快发展。其合作内容可以是资源自由流动、建立共同市场、建立联合经济组织、协调资源开发、合理保护环境、协调经济发展、维护经济秩序、保持经济稳定等,实质是消除区域内资源流动的障碍,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因此,次区域合作是指几个国家之间开展的小范围的、被认可为单独一个经济区的跨国界的多边经济合作。
2.次区域合作特点
主要表现在五方面:一是合作灵活性更大。次区域合作不需要像FTA那样让渡国家主权就可以开展合作,相关制度安排的要求不高,成员国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二是合作难度性较小。次区域合作不需要像FTA那样让国家整体参与,只需要国家部分地区参与就行。因此,降低了合作难度,加上涉及范围和议题都比较小和简单,形成了独特的贸易安排优势。三是合作开放性更强。次区域合作的范围可以根据合作需要增加或减少,是一个半开放的合作,参与者可以多样化,层次更加丰富。让更多的外部成员参加,有利于利用更多的外部资源。因此,参与次区域合作的主权成本低,政治和经济风险小,效率较高,见效较快,容易被参与国政府接受。
     3.合作模式
从东盟的次区域合作主要有四种模式:一是国际组织主导、多国参与的合作模式,如GMS;二是东盟主导、多国参与的合作模式;三是东盟区内一国主导、多国参与的合作模式;四是东盟区内多国主导、多国参与的合作模式。
 (三)边境一体化合作 (Integration in Border Regions)
1.边境一体化概念
边境地区的一体化是指两国在交界的地区采取制度安排,消除贸易和投资等方面的障碍,加快双边边境地区合作的一种做法。由此产生的边境地区的一体化效应,能改变其区位劣势,并创造出对外部市场的接近优势,促进地方经济的迅速发展。这是双边采取积极措施后,可以扩大边界中介效应和聚集效应。
2.边境地区一体化与双边一体化的关系
边境地区一体化一般在两种情况下出现。一种情况是两国合作已经达到了向双边一体化发展的意向程度,为了更好地发展先开始在边境地区进行边境地区一体化,取得经验后再向双边经济一体化发展。这样,边界地区一体化就成为了两国一体化的起点。如我国新疆的跨境合作区就带有这个特点。另一种情况是两国签订了双边一体化协议,边界地区一体化就成为了两国一体化的一部分。如中国与越南之间,现在的“两廊一圈”就带有这个特征。
3.边境一体化是双边一体化的试验区
由于边境地区是两国一体化对接的地方,对接好坏可以是双边一体化发展的晴雨表,边界地区一体化也就成为两国经济合作最深入的实验区。双边一体化为边境地区一体化提供了大框架,可以指导和促进边境地区一体化的发展;边境地区一体化又可以促进双边一体化的发展。最重要的一点是,双边一体化的框架改变了边境地区原来的区位状态,由一个国家的“边缘”变成了两个国家对接的“中心”。因此,要从边境地区一体化的角度去开展边境合作和提升沿边开放。
 三、推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实施自贸区战略的建议
(一)积极推进FTA进程的一般建议
 1.积极推进已签FTA协定的进程
 对于已经签订了FTA协定的,要加快其它文件的签署,尽快完善法律合作框架,为全面的经贸合作提供更好地环境。如CAFTA从2003年启动,但其《投资协定》要到2009年才能签署。
  2.积极开展更多新的FTA协定的签订
 积极与其他新的国家和地区探讨成立FTA的可行性,尽快形成一个FTA网络。除了争取享受“轴心”带来的效应外,也要多去获得“幅条”的效应。
3.通过FTA产生的效应积极扩大双边的贸易与投资
 根据上面的分析,要多利用贸易转移效应和贸易创造效应去扩大我国已经签订了FTA协定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往来;多利用投资转移效应和投资创造效应加大“走出去”的力度和吸收该地区外资的力度。在贸易中,多探讨使用人民币结算的可能性,采用货币互换等形式扩大人民币结算的范围,促进人民币的地区化和国际化。
4.积极推进次区域合作
 次区域合作可以在FTA框架下成为自贸区合作的新亮点,也可以在没有FTA框架下实施,如GMS。现在,我国除了加大GMS合作外,积极探讨泛北部湾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等范围的次区域合作。有些次区域合作在条件成熟时可以转为FTA合作。
5.积极关注其他FTA对我国产生的影响
其他国家之间签订的FTA对中国会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例如,对中国出口影响最大的可能是韩美自由贸易协定。据韩国大韩贸易投资振兴公社2006年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韩美FTA得以签署,36%的美国对华采购商有意将进口目标从中国转向韩国。韩美签订FTA势必会提高韩国商品在出口上对中国的竞争力。据统计,一旦韩美签订FTA,韩国布匹对美国的出口将增加71%,普通机械及零部件、服装、IT产品和汽车零配件对美出口的增幅也将达50%以上。因此,中国的有关部门和企业对于其他国家签订的FTA要给予重视。
另外,还可以通过“轴心与幅条”效应来检讨自己签订的FTA协定以及相邻国家签订的FTA效应,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实施自贸区战略。
(二)积极推进FTA进程的重点建议
1. 积极推进边境一体化合作
积极推进边境一体化合作对于提升我国沿边开放有着重要的意义。这项合作有三类:一是境内外边境一体化合作。主要是在CAPA框架下的广东与港澳之间的更紧密的合作。这项合作已经有了很好的框架,广东与香港也有了新的合作协定,关键是加大力度推进。二是在已有CAFTA框架下的边境一体化合作。如我国与越南、老挝、缅甸、巴基斯坦等。在中越之间还有一个以边境省份为主的合作框架——“两廊一圈”。因此,中越边境一体化可以推进得更快些,争取让其成为中国边境一体化合作的标杆。三是与其他周边国家的边境一体化合作。同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莎克斯坦等已经有跨境合作区的行动,现在是如何更好地推进。与这些国家的边境合作,还可以与次区域合作结合起来。在条件成熟时就及时地向FTA合作转变。
 边境一体化合作最好的平台是跨境合作区。它比其它方式拥有更多的优惠政策,境内关外,可以充分发挥两国的优势。如中越跨境合作区,可以发挥中方基础设施强、电力保障、技术力量和配套能力等优势,可以发挥越方劳动力、原产地证、资源等优势。在该区生产的产品,除可以返销中国外,用越南原产地证更有利于出口到东盟以及全球市场。因此,建议我国与周边国家多用该种方式来推进边境一体化合作。
目前,我国边境口岸的设施还满足不了提升沿边开放和边境一体化建设的需要。例如,从广西口岸调研的情况来看,有些口岸建设与越南相比差距很大。龙州县科甲二类口岸两边的情况,中方是临时建筑,越方的设施是长久建筑。     龙州县那花口岸我方管理设施就一栋两层楼的小房,共4个房间。而越方的设施不仅宽大而且漂亮。这些情况,在调研之前是万万没有想到的状况。看到这样的对比,让人感慨万分。
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口岸建设经费分工所致。根据现在的分工,一类口岸由国家承担,二类以下口岸由地方政府承担。由于地方政府经费不足,导致口岸建设相对迟缓。为了适应提升沿边开放的需要,建议国家对口岸建设要统筹考虑,不但在经费上,而且在边境管理设施的建筑风格上,可以统一考虑其风格和颜色,形成公共服务的品牌。首先对可以建设跨境合作区的口岸进行规划,分批建设。为边境一体化合作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同时,从国家到地方,要做好口岸的   交通建设和自身的建设,让口岸可以更好地发挥交通干线轴向效应和口岸功能效应。南宁-凭祥高速公路通车,就大大提升了凭祥口岸的这两大效应。因此,我国陆地一类口岸和部分二类口岸要向跨境合作区型口岸转型,条件成熟的可以设立边境特区,更好地推动边境一体化。
2.建立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试验区
(1)我国确实还需要一个实施自由贸易区的试验区。国家新的一轮改革试验布局,是让不同区域的试验区,扮演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探索任务。例如,上海浦东和天津滨海新区的改革试验侧重点是搭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平台;成渝试验区的侧重点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的侧重点是为了探索新型工业化和城市化新路。这些试验区基本涵盖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改革发展需要在体制上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从国家现有新区的功能来看,确实还缺乏一块需要破局的内容,即在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方面还缺乏一个试验区。“十七大”明确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年多来,国家确实需要一个试验区来总结和积累经验,解决实施该战略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以便更好地实施该战略。
(2)把大珠江次区域合作作为我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泛珠合作范围即涉及国内合作,也涉及国际合作。如“9+2”涉及到内地九个省份和港澳地区,首先包括CEPA的紧密合作,桂、粤、琼、滇的“两廊一圈”合作,广西和云南涉及GMS合作,福建等与台湾地区合作;还有南-贵-昆合作,大西南合作等。这些境内外的合作机制为泛珠合作成为我国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试验区提供了很好的条件。不过,现在的泛珠合作范围大、内容多,难以形成最突出的特色达到国家破题的需要。从泛珠合作提炼出来的最亮点就是珠江水系的合作。笔者借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GMS)的概念,把珠江水系的合作称为“大珠江次区域合作”,英文是“Great Pearl River Sub-region Cooperation”,简称为“GPRS”。大珠江指的是珠江整条水系,这是中国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国境内第三长河流,按年流量为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2400千米。其干流西江发源于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流经云南、贵州、广西、广东及香港、澳门,另一个分系流到越南北部,流域总面积453690平方千米,其中442100平方千米在中国境内,11590平方千米在越南境内。因此,“大珠江次区域合作”不仅可以打造成为泛珠合作中的新亮点,还可以打造成为国家双边自由贸易区合作的新亮点。既然GPRS是借用GMS的概念,这里也借用GMS的合作内容。GMS建设经济走廊的含义是将交通走廊的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往来提供便利。经济走廊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交通走廊建设阶段、物流走廊建设阶段、经济走廊建设阶段。大珠江次区域合作的内容是珠江水系的综合利用,目标可以参照GMS经济走廊的目标,建成大珠江次区域经济走廊。
(3)大珠江次区域合作是创新泛珠合作方式的新平台,它可以将该区域面临的多重机遇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促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也可以促进国内区域经济合作,还可以促进国际区域合作与国内区域合作结合,更好地让它们相互推进。
①可以促进GMS国际合作与泛珠国内合作的结合。这两大合作体系相连后,不但有利于更好地开展自身的合作,还可以相互促进。从GMS来看,云南和广西本来就属于GMS合作范围。如果从大珠江次区域合作来看,起码可以先扩大到贵州和广东。这样的格局有利于GMS更好的开展。中央让广西参与GMS合作,目的之一就是让广西发挥连接东部的作用,让GMS合作辐射到东部地区。同样,大珠江次区域合作也可以促进与GMS的合作。
②可以促进GMS与CEPA两大区域合作机制的结合。大珠江次区域合作可以将GMS与CEPA这两大区域合作机制的合作。这是在上面的基础上,加上了港澳地区。通过这两个大的区域合作还可以辐射到更远的地方,即福建和台湾地区的合作。
③可以促进“两廊一圈”的合作。“两廊一圈”合作是中国与越南开展的双边合作(含边境合作),是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下的局部合作。该合作机制已经纳入GMS范围。大珠江次区域合作可以成为中国与越南“两廊一圈”合作内容的新亮点。北部湾海上的合作与大珠江江上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推进与越南双边自贸区的合作,并由此积累经验推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因此,大珠江次区域合作中包括了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内容中的全部内容,建议中央把大珠江次区域合作作为我国实施自由有贸易区战略的试验区。
总之,区域经济一体化已经成为趋势,FTA是一种全球性的新游戏规则并不断发展。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只有尽快学会和运用新的游戏规则,才有利于实施好自由贸易区战略,更好地利用这个平台去开展国际经贸合作。
 
 
参考文献:
[1] 张琦.美韩签订自贸区协议的多重影响[J].WTO经济导刊,2007(5)
[2] 卢国政.轴心与线条[J].国际贸易,2002(12)

[3] 王红霞.美国双边及区域自由贸易协定的战略目标及启示[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