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息会否很快来临?


  加息会否很快来临

 

  加息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中央银行提高利息的行为,从而使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的借贷成本提高,进而迫使市场的利息也进行增加。加息的目的包括减少货币供应、压抑消费、压抑通货膨胀、鼓励存款、减缓市场投机等等。加息也可作为提升本国或本地区货币对其它货币的币值(汇率)的间接手段。加息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辅助手段之一。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2011年以来,央行以每月一次的频率,连续四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如此频繁的调升节奏历史罕见。

  中国国家统计局上周五(4月15日)公布的报告显示,中国3月CPI年率增5.4%,增速快于2月份的4.9%,为2008年7月以来的最高增速。创下了32个月来的新高,直观地反映出我国高企的物价水平使通货膨胀的压力进一步加大,正在影响着宏观经济的健康运行。周末,央行再次宣布将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提高了0.5个百分点。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我国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收紧流动性,将是一个可以明确的趋势央行此时果断加息是因为通胀形势日益严峻、3月份的CPI数字高于市场预期。而尽管连续加息四次,但与超过5%的CPI相比,负利率仍是现实。

  有分析认为,自我国货币政策改变基调以来,央行已连续10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今年以来就连续2次加息,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些措施尚未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央行未来极有可能继续使用这两个政策工具,进一步对流动性进行收缩。但是,究竟是运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还是加息,对于央行来说,却是一个颇费思量的问题。从以往的一段实践来看,央行更习惯于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而对加息却表现得很谨慎。央行在政策工具运用上表现出这样的态度,自然有其考虑,因为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只是改变了货币流通数量,对经济基本面影响较小,而加息则改变了资金使用的价格,可能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大幅加息也会产生诸多负面效果。央行之所以如此小心翼翼,是因为我国实体经济中的众多产业正面临着成本上涨、需求不振、投资回报率偏低的窘境,如果加息幅度过大,融资成本的大幅度上升将可能对实体经济形成严重打击,可能将会使得经济走向硬着陆。然而与大幅加息所引起的经济回调相比,目前通胀加速的态势更加令人担忧,待到通胀引起的过度投资和投机累积到危险的高度,或通胀引起的收入分配扭曲、贫富分化加剧到一定程度,再来纠正的话,整个经济体就将付出更加昂贵的代价。

  此外,央行之所以在加息工具的运用上表现谨慎,一个客观的因素是担心与境外市场产生套利空间,从而诱引热钱流入,加剧我国流动性泛滥的问题。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样的事实,我国的人民币储蓄并未完全对外开放,境外热钱的流入并不是畅通无阻的,即使有部分资金确实流入,我们也不能因为“排外”的需要而压制内部的需求。而更重要的是,最近欧元区已打开利率上升空间,欧洲央行的加息实际上已为我国的加息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外部空间。

  经过连续多次调高,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已经提高到20.5%,尽管央行行长周小川在此次博鳌会议上表示,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不存在上限,但是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来说,这种单向度的对流动性的挤压,可能会产生一些不利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影响。由于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银行信贷“头寸”得到压缩,必然会在贷款上表现得谨慎,使中小企业面临困境。从我国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中小企业对银行贷款普遍依赖较重,但对于银行来说,中小企业并不是优质的放贷对象,因此当银行需要压缩信贷规模的时候,中小企业往往是首当其冲的对象。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央行在货币政策的取向上保持更多的针对性和灵活性,放缓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步子,显然也是应该考虑的一个内容。

  摩根大通(JP Morgan Chase)认为,由于中国3月份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CPI)年率升幅为5.4%,高于市场预期,因此中国上周末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的措施在意料之中。摩根大通预计,今年剩余时间内预计中国央行或将进一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一次并加息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