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人心灵安静


读书让人心灵安静


阅读心情     徐如涛 

关于读书的功用,很多人都有论述。宋真宗曾有《劝学文》,言尽读书的妙处。在古代,学而优则仕一直是文人学子追求的目标。一朝科场扬名,富贵荣华如探囊取物,只有不敢想的,没有不能拥有的。所以许多人皓首穷经,也是理所当然。

现在人们的读书观在悄然发生变化。书还是要读的,但已不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唯一途径。要想有所成就,还要依凭许多外在的东西。今天在社会上呼风唤雨的人,文凭也许有,但肚里其实并没有装多少墨水。金钱可以改变人的地位和形象,但改变不了人的修养和气质。物质的丰富与权力的膨胀并不能掩盖内心的空虚,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读书本来是怡情养性的雅事,如果功利性太强,弄得比田间劳作还累,我们也不欣赏。真正的读书是率性阅读,只为满足心灵的饥渴。我刚参加工作那几年,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条件简陋,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一屋子藏书,像小型阅览室似的,举目皆是图书杂志,种类繁多。那几年,我不但拜读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经典文学名著,还研读了许多对我一生都有深远影响的道家及佛家的书籍。文学名著陶冶了我的性情,佛道书籍则启迪了我的思想,让我洞察了传统文化的大智慧,愈发感觉自己的渺小。

可惜的是,这种读书生活并没有坚持多久。几经搬迁,书籍大多散失。转眼间已近不惑之年,检阅自己的人生,方知走了许多弯路。再读书时,也有了新的领悟。

古希腊阿波罗神庙刻有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有人问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之事?回答是:认识你自己。接着问:什么是最容易之事?回答是:给别人提建议。这位最早的哲人显然是在讽刺世人。认识自己看似简单,其实并不容易做到。很多人奋斗一生,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徒留嗟叹。

读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让内心沉静,反观自省。人少有自知之明,是因为人总被外物牵着鼻子走,无暇亲近自己的内心。离世界很近,离灵魂很远。而读书恰恰提供了一个检视自己的契机,这些岁月沉淀下来的文字是有魔力的,它能让你摒弃干扰,洞见自性。红尘多扰,这是个目迷五色的时代,比任何时候都繁华富丽。但从根本上讲,这个世界又没有新事物,今天发生的一切昨天都已经发生过,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别人走过的路你未必能走,别人干过的事你未必能干。勉强去做,侥幸成功,最终还是身心俱疲。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算不能功成名就,至少也能收获自由与快乐。

我庆幸,曾经与书结缘;更庆幸,终于又捧起了书读。晨光熹微的清晨,春雨淅沥的黄昏,阳光静好的午后,雨打芭蕉的秋夜……无论在哪一种情境中读书,都会感到乐趣无穷。把心情收拢,平淡地翻开书,默默地读,朗朗地诵,喧嚣远去,红尘远去,在这一刻静谧里,只有灵魂与灵魂的呢喃清晰可闻。读书,是一个逐渐让自己的心灵安静和回归的过程。

来自:《中国经济时报》201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