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故“色难”,得厚新味
文\司马建国
1975年离弱冠之年不足一年的我,怀揣《论语批注》一同到了知青点。当时的形势是只能对论语批判,我则在心里反其道而行之。因为,我认为,虽然几千年过去了,论语的有些思想和现实结合起来完善后还是可行的。论语对我的人生观和以后的企业管理以及对时政的观点起到了启蒙的作用。
近日,知命之年的我,在忙忙碌碌中完成家庭事业的根据地任务后。温故“色难”,得厚新味。《论语-为政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色”即脸色、神情之意,1、色:名词,面色或形容举止。
难:形容词,难看。 从字义上说,还有更深的含意:色难指面色难看,让人不悦,一般是指君对臣、长辈对晚辈不满时的脸色难看。
这句话的白话文还是于丹讲的明白:大多数人都能做到父母有事了帮着做,节日假期带上礼品去看望长辈,但却很难做到对父母长辈和颜悦色。最难的是永远给老人一个好脸色。'色难'.也就是说,老人找你唠叨的时候,要能够微笑着听他们把话说完,‘和颜侍亲则为孝’。爱自己的父母和长辈,其实是件很简单的事,不需要昂贵的礼物和很多金钱,就是一个微笑,一句问候,爸爸妈妈就会很开心,很幸福。
俗话说,温故而知新。知命之年温故“色难”得出厚重之体味在于:一般来说, 青年人到中年是一个忙忙碌碌的时代,没时间没心思顾及到对父母的脸色,只知道心理亲就行了,别玩那脸色虚的东西。这其实是一个规律,做父母的要明白。然而,当年轻人进入知命之年则面对的是下辈人对你的脸色,对脸色就有需求了,就会理解自己长辈那时的心理对脸色的需求了。然而,此时,自己下辈的孝道脸色则是自己年轻时对其爷爷奶奶“色难”的克隆。
知命之年温故“色难”得出新之体味在于:论语中“色难”之孝道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只会完善不会过时。一句话,父母孩子互相理解,“色难”则不难,让由“食养”层面提升到“色养”层面。